基于任职教育“全程导师制”教学模式的探索

时间:2022-08-07 07:55:47

基于任职教育“全程导师制”教学模式的探索

[摘要]本文阐述了基于任职教育“全程导师制”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研究,并从全程导师制的概念、基本条件及具体实施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通过多期教学实践证明,实施全程导师制教学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培养更多的岗位合格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关键字]任职教育 全程导师制 教学模式

背景

随着军队一体化联合作战新要求的提出以及新军事变革的不断深入,人才建设已显得越来越重要。目前,急需要具有某项特定能力和专项技能的特殊岗位合格人才,而传统教育模式显示出了多方面的不适应,办学理念相对滞后,教育平台信息化程度相对较低,传统学历教育的专业体系相对封闭,教学内容更新相对缓慢等,已严重制约了新军事变革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顺应历史使命的任职教育教学模式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军队任职教育就是指为了使培养对象获得适应某种军事岗位需要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或者具备某种特定能力而进行的某项特殊的培训,具有鲜明的工作指导性和培养目标,并特别强调训练者得到某项能力和专项技能,突出培养解决任职岗位领域内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取相应的工作经验。任职教育旨在提高参训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针对性强,是一种经验式教学。在如何提高任职教育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等方面也涌现出了许多好的做法和理念,本文就结合多年来的任职教育教学实践,以任职教育“全程导师制”培养模式教学改革为切入点,简单阐述任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全程导师制”教学模式改革的心得与收获。

一、全程导师制的提出

导师制通常存在研究生等高年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而在低年级学生中很少实施,目前仅有部分院校提出了在本科教育中实施导师制。而本文针对目前军队院校4+1教学模式的推进,提出了全程导师制的教学模式,即在最后一年的专业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员的主导作用,实行全程导师制,建立学员和教员之间的一一结对的新型师生关系,使教员在学习、思想、生活等方面成为学员的引路人,学员全程深度参与指导教员的科研、学术及教学等工作,提高学员的专业技能和岗位任职能力。

二、实行全程导师制的基本条件建设

任职教育是以“能力跃升”为核心的应用层面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是任职教育的终极目标,未来战争需要大批“通专并蓄”、“指技合一”的人才。也就是说任职教育最终的目的就是培养出更多的岗位合格人才,而全程导师制为任职教育增加了腾飞的翅膀,那么在任职教育过程中如何实施全程导师制呢?实施全程导师制又需要具备哪些教学基本条件呢?针对全程导师制的特点和要求,我们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教学理念

打破人才培养按统一的传统学科设置的格局和教学定势,淡化专业之间的界限,通过跨专业、跨学科的交叉训练,培养出通专融合、指技合一的复合型军事人才。具体就是学员不再是一批、一个专业这样类似的划分,而是在基于专业的基础上,学员是一个一个的个体,为每名学员量身定做属于他自己的培养方案,充分发挥教员的主导作用。

(2)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员队伍

任职教育是依托“互动交流”的双向式教育。必须从师资队伍建设入手,加强院校与部队的互动交流,采取“送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建设一支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师德高尚、有较强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员队伍。“送出去”,就是要鼓励教员到部队进行实践锻炼,丰富实践经验,增强教学针对性;“请进来”就是引进部队的优秀人才补充到教员队伍中,提高教员队伍的实践能力,也可以通过安排教员到部队代任职等方式来提高教员的业务能力。

(3)教学内容更新要及时

任职教育要求教学内容必须与应用技术的发展相同步,与最新科技的进步相匹配。而学历教育注重的则是科学技术原理和基础知识的传授,不太关心应用层面问题的解决,其体系的相对稳定性和思维的惯性,必然导致教学中存在“一本书主义”和“过时战例反复讲”等现象。因此,对于任职教育来说,尤其根据全程导师制的要求,要求指导教员要能够及时内化科研、学术以及为部队服务的相关知识为教学所用,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没有高水平的科研、学术,就没有高水平的特色鲜明的任职教育,更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信息化作战所需人才。长期以来,院校在科研工作上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缺乏从科研过程中汲取教学效益的意识,科研成果特别是军事科研成果对专业教学的反馈促进作用没有充分体现,没有形成科研工作对特色教学的推动机制。随着联合作战体系的建立,信息技术的广泛引用,部队对院校教育“含金量”、“含新量”的要求更加迫切,院校教育必须树立以特色科研学术带动任职教育,以任职教育支撑特色科研的思想。在突出科研学术工作军事效益的同时,加强科研学术成果向特色任职教育教学能力的转化。

三、全程导师制的实施

(1)全面了解学员基础,科学制定培养目标

目前,军队的任职教育大多实行的是4+1模式,就是在学历教育模式下学习四年,这一过程基本和原来的学历教育变化不大,毕业后再分到对应任职教育院校进行专业培训。这样一来就带来了很多问题,比如学员所学专业不对口、学习层次参差不齐等。因此,学员入校后,应及时了解学员的基本情况,比如本科所学专业、特长爱好以及毕业后任职岗位等,只有全面掌握了学员的基本情况,才能针对每名学员毕业任职岗位、专业特长等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较强的培养目标,做到目标因人而异,改“量产”为“定做”。

(2)制定针对性较强的培养科目

所谓任职教育,就是培养学员的岗位技能,使其具备岗位任职能力。因此培养内容上应充分发挥全程导师制的优势,不同的学员,不同的任职岗位,我们就制定不同的培养科目。假如毕业后任职岗位是技术保障类,我们就加大专业设备知识的教育教学比例,该进行专业补差的就进行补差,同时发挥实验室实装的优势,实验室全程开放,导师全程跟踪,着力提高学员的设备理论及设备维修保障能力。假如学员毕业后的岗位预期是指挥岗位,就着重培养学员的“指”、“技”能力,以技能培训为牵引,以装备指挥能力培养为突破口,安排有部队岗位任职经历的教员为导师,以装备原理维护为基础,加大指挥与组训能力训练,从而提高学员毕业后的岗位技能。

(3)完善考核制度

考核作为施训效果的检验是必不可少的,不是目的,却是必要的督促手段。当然,对于全程导师制培养模式来说,考核不再是简单的一张试卷或者一份报告,而应该是贯穿整个培养过程的,导师全程指导,全程考核,随时针对培养情况进行培养目标的微调,确保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在培养过程中可以设置阶段性考核和结业考核,考核内容可以包括学员自我总结(参与导师科研、学术、教学等情况及代表作)、导师评语,必要情况下可以组织答辩小组进行答辩。

四、个人体会

通过几期全程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任职教育教学效果。一是教员可以对学员的学习、科研、学术以及生活等问题进行及时深入的解答和指导,提高了学员的专业技能,完善了学员的个人素养;二是加深了学员对本专业的了解与认识,认清了自身的使用与任务,便于学员到部队开展工作,尽早的融入部队;三是实现了人才培养的多样性,毕业后的每一位学员都是独一无二的,提高了岗位合格人才的针对性。当然,教育教学改革是不断发展的,全程导师制也不是尽善尽美,需要不断的进行探索和完善。

(作者单位: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青岛校区 山东青岛)

上一篇:关于军队院校教育战斗力标准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以项目教学法促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