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保护和传承本土音乐文化方法研究

时间:2022-08-07 07:17:16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保护和传承本土音乐文化方法研究

摘 要: 作为红河少数民族地区唯一的一所高校,我们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如何向民间学习,保护和传承哈尼族彝族优秀的音乐文化遗产;如何在实践的基础上,研究和制定出一整套科学规范的保护和传承措施,从大学校园逐步推广到本地区中小学校园,让民族音乐之花绽放在美丽的校园。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 保护 传承 本土音乐

一、保护和传承本土音乐文化方法研究

1.向民间学习,“走出去,请进来”。

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具有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的独特作用,肩负着研究本土文化的历史史命。其中,对本土音乐文化的研究可通过到少数民族村寨进行田野考察和采风,请民间艺人传授本民族音乐歌舞,学习演奏民间乐器,为师生学习少数民族音乐歌舞提供有力的条件保障;聘请在全国较有影响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民族音乐学家作为客座教授,长期指导教师的科研和培训师生的少数民族音乐“素质”;聘请地方文化馆的少数民族音乐舞蹈专家到校授课,为师生的学习提供较为便捷的途径。

2.在学生中开设选修课和必修课。

传承本土音乐文化,首先要培养学生对本土音乐的“爱心”。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学习才会顺利进行,并且遇到困难也不退缩。例如我在教学生唱哈尼族歌曲时,首先播放一段哈尼族孩子边唱边跳的《阿密策》儿歌,让学生跟着唱,结果我还没教,学生就情不自禁地又唱又跳起来了。学生们在基本会唱时分小组轮流表演,还未表演的同学早已跃跃欲试,对哈尼族儿童歌舞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这正是我们所希望的结果。这时,我就趁热打铁,给同学们介绍一些哈尼族民间的优秀歌曲。如《哈尼哭嫁歌》,姑娘出嫁时为什么要唱哭嫁歌?母亲怎样唱?新娘的小伙伴怎样唱,等等,让学生对哈尼族神秘的情感世界产生极大兴趣,促使学生慢慢热爱哈尼族丰富的音乐文化,从而激发探索的欲望。

其次要培育“信心”。我们在学唱哈尼族母语歌曲时,有的学生学了好几遍还记不住,热情慢慢减退了。这对于一个少数民族学生不多的班级来说,出现此种情况很正常。因为我们对于陌生的少数民族母语本就不懂,要在很短时间去学会并记住是很困难的。这时,我就要求学生边唱边表演,把人物角色分开,把哈尼族学生分在不同的小组,让其带动其他同学按不同的角色、情节表演出来,这样学生又兴趣大增了。在一遍又一遍的表演中,学生不但提高了演唱水平,而且大大提高了表演能力,慢慢就学会大部分哈尼族母语歌曲了。由于取得一定的进展,学生的自信心逐渐增强,这时,教师的及时鼓励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对增强学生学习哈尼族歌曲的信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承本土音乐文化,绝不是学唱几首哈尼族歌曲就能做到的,培育学生保护和传承本土音乐文化的“恒心”远比学唱几首歌曲更重要。

目前,我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并不少,但大都分布在各院系,如能以少数民族学会的名义将各民族学生组织起来,由校学生处牵头,学校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培训,我想这对挖掘各少数民族音乐艺术资源和传承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保护和传承本土音乐文化思路研究

如今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已脱离了本土音乐教育,与民间传承脱节,大部分已汉族化。红河县文化馆克里同志自筹经费创办的“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传习所”就是深入到各个村寨把土生土长的哈尼族姑娘和哈尼族小伙招收进来,每天进行严格的训练,不但要练声,而且要练腰腿功,培养他们能歌善舞、吹拉弹奏的本领。目前,这个艺术团活跃在红河州的大小舞台,并且多次出国访问演出,得到中外观众的一致好评。这是社会传承的一部分,这对保护和传承家乡的优秀音乐文化遗产远远不够。因此,保护和传承本土优秀音乐文化遗产还需借助学校传承这一重要园地。要建立一整套规范系统的传承体系需要有专门的人才队伍,这就要求高校音乐教师队伍必须走在最前列。

2009年寒假,我在07、08级函授本科学员中进行了一次“红河州中小学音乐教师音乐教学现状调查”,其结果令人担忧。

1.音乐课的开设普遍带有随意性,部分音乐教师渐渐改行。

众所周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特招的音乐教师被分配到中小学后,大部分只是作为兼职音乐教师,并且渐渐地改教语文、算术和其它科目了。因此,音乐课在边疆的农村中小学时常可有可无,遇到统考,常常被其它课程取代。

2.音乐教师有保护和传承本土音乐的愿望,但急需相应的培训和教材。

大部分音乐教师具有学习和保护本土少数民族音乐的愿望,但需要进行相应的培训,需要一套行之有效、易于操作而又深受学生喜爱的中小学音乐乡土教材。

3.保护和传承本土音乐文化需要日常化和正规化。

要做到真正保护和传承本土优秀少数民族音乐,需要一批具有高素质的音乐教师,在挖掘整理和保护家乡的民族音乐文化基础上,精心研究一套行之有效的传承方法,在我州音乐教育系统逐步形成相应的本土音乐传承机制,不断造就新的本土音乐传承人才,在实践的基础上,丰富和创新理论研究,让民族音乐教育逐步走上日常化和正规化,这样民族音乐之花才会在各大中小学校园常开不衰。

云南红河学院作为红河地区唯一的一所高校,应该建立自己的本土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中心、培训中心,对本地区的音乐文化艺术资源进行系统的挖掘整理;建立本土少数民族音乐资源数据库;请有影响的民间音乐传承人、民间艺术家、民族音乐学家到学校对师生进行少数民族音乐“素质”培训,努力构建有特色的学科体系,注重长远发展战略。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还需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政策上寻求支持,包括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社会、新闻媒体等,争取政策倾斜、制度保障、师资配备和培训、经济投入等多方面的支持。

(2)院校加大扶持力度,加快特色科研步伐,走科研指导教学、教学促进科研的路子。以我州哈尼族、彝族为主要特色,构建新的学科体系,打造“品牌”特色学科,在原有办学基础上稳步推进改革。既要抓基础办学,又要努力彰显我校的办学特色,两者缺一不可。

(3)努力争取多渠道的招生方法,走省统考和非统考自主招生两条渠道,争取招生政策的倾斜,可以深入到乡村中学挑选学生,让具有艺术潜质但文化课成绩稍差的少数民族学生能有机会进入高校音乐学院深造,这对我们培养少数民族音乐骨干人才是一个有力的保障,也是传承本土音乐文化的人才资源保障。

(4)在挖掘整理现有资料的前提下,努力完善各种教材,包括《哈尼族彝族音乐发展史》、《哈尼族彝族传统民歌集》、《哈尼族彝族风格艺术歌曲集》、音像资料等。

(5)根据研究专长将我院音乐教师分为几个小组,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科研基金项目,努力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及本校的资金支持,为本地区中小学编撰一套深受学生喜爱的生动易学、图文并茂的中小学乡土音乐教材。

总之,地方高校必须走特色办学的路子,今后的路才会越走越宽。要让家乡的每一个孩子都会唱自己本民族的歌,会吹奏自己家乡的乐器,会跳本民族的舞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培养学生与家乡人民同欢同乐的情感,共同为建设家乡、繁荣家乡的音乐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魏世夫.加强本地区民间音乐艺术教育与管理[J].内蒙古:赤峰学院学报,2007,VOL28.

[2]刘晖.原生态民歌的保护与传播[J].北京:中国音乐教育,2008,(9).

上一篇:关于国家贫困助学金资助现状的思考 下一篇:面对“90后”大学生的辅导员工作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