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校考试模式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时间:2022-08-07 06:19:47

浅议高校考试模式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摘 要】本文针对高校考试模式的现状论述了其改革的必要性,并针对高校考试模式改革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创新能力;考试模式;改革

一、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改革考试模式提出了新要求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观最集中的体现。对于大学生而言,创新能力应包括主动学习的精神、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创造性意识的形成等。创新能力的形成有赖于学生在大学校园所接受的系统教育。

考试能否真正起到对教学质量和学生创新能力进行客观评价的作用,关键在于考试模式是否与培养目标一致,是否符合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由其所掌握和具备的知识、经验、技能、思维能力和个性品质等的有机集合,其中知识是基础,思维能力是核心。因此,对于学生的考查不能只停留在对于知识的考查上,而应该是对知识结构进行考查;同时,必须重视考试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探索和改革现有的考试模式,才能适应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高校考试模式的现状及改革的必要性

近年来,高校就如何培养大批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进行了多方位的改革和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考试作为检验教与学的效果和评价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我国高校的考试模式也普遍存在诸多问题:

1.一考定成绩,缺乏对创新过程的考核。一次期末考试就基本决定了学生这门课程的成绩,于是就催生出中国学生的被动学习模式,“课堂抄笔记,考前背笔记,考时默笔记,考后全忘记”。这一现象不仅严重违背了“学习认知规律”,而且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形成。

2.考题以课堂内容为主,主要考核学生的“识记”能力。高校考试除了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外,还要受到“学生评教”、“质量考核”的束缚,考出好的成绩不仅是学生的期盼,而且也成为了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因此,教师在考题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上,均以对“三基本”的掌握状况为考核目标,回避了对创新能力的考查,如在大多数的考试中,题型多以名词解释、填空、选择、判断、简答等客观性试题为主,而体现创新能力的综合分析试题所占比例很小。

3.考试后的分析及反馈不够,不利于优化教学内容。现在,许多学校大多数课程考试放在期末进行,期末考试结束后即面临寒暑假,多数教师阅完试卷,把成绩送交教务部门就算完成任务,有的即时做了试卷分析,也正是简单的进行了及格率、各分数段人数分布的统计,很少真正安心坐下来,对某个年级、某个专业、某些课程的考试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全面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能力形成情况,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发挥情况,找出教学课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改进课程教学。这样的考试,对教学信息的反馈促进功能就发挥不出来,提高教学质量就得不到有效落实。

4.实践课程项目设计不尽合理。实践课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目前,有些高校开设的实验课绝大多数是验证性实验,缺少富有创新设计的综合性实验。学生可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实验。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非常机械,好像生产线上的工人一样,根本谈不上思考。

三、对高校考试模式改革的思考

由于考试具有评价功能、引导功能、激励功能、选拔功能等,所以考试仍然是培养创新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如何对考试进行设计和组织,是高校考试模式改革面临的关键问题。

1.增强过程考核,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众所周知,知识的积累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考试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手段,要做到真实、客观,应符合认知规律,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首先,在课程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和知识模块,可以在篇或章结束后,要求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提炼和升华,在限定的时间内以小论文的形式完成。其次,通过提问、讨论、演讲等形式,考核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第三,在课程结束时,教师可结合科研和生产实际,列出若干个开放性的综合题目,由学生自主选择题目,以论文的形式提交。学生在课程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必须理清概念,复习所学知识,而且还需进行文献查阅等。同时,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了解和掌握学科的发展动态,而且还可以从众多的相关研究案例中,了解不同研究主题的新思想和新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专业有更深入的了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针对课程特点,选择多样化的考试形式。课程性质不同,考试方式也不同。实际中,对考试方式的选择应本着“目标多元化、内容多样化、方式灵活化”的原则。高校课程考试通常可采用以下六种基本形式:

1)闭卷考试,其优点是测试环境比较容易控制,适合多人同时考试,效率高,常见于高校的基础课程考查;

2)开卷考试,目的是为了测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的能力,也包括学习和查阅资料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记忆;

3)口试,着重测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反应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这一考试方式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面试”,是综合能力考核的重要方式之一;

4)成果性考试,着重测试学生的创新能力,包括专题调研报告、专题设计训练、研究文献综述等,主要考核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等;

5)操作性实践考核,着重考核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动手能力以及实践过程中的团队协作能力,这是考核独立科研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6)计算机及网上考试,这是基于现代工具的一种考试方式,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情况,还可以考查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这将是未来高校开放教育过程中所采取的重要的考试方式之一,也是远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突出能力测试,激发个人思考。考试命题要突出对能力的测试,要有利于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应根据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针对课程特点和教学目的,创造性设计考试命题。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的开放:

1)试题内容开放,在综合讲授内容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紧扣相关专业的能力培养目标设计命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试题答案开放,考试题均无明确答案,学生可根据自己对试题的理解,运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目的是考查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3)答题方法开放,鼓励学生采取多样的答题方法,如说明问题的图表、案例介绍和分析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4.建立健全考试管理制度,以促进考试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入。首先,考试规章制度的建立,要借助先进的评价思想和理论,针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考核评价体系,以此引导教师参与考试模式改革。其次,营造宽松和谐的考试环境,做到既有规范又有自主。在考核内容、考核方式的选择上,应给予教师更多的自,可采取开卷与闭卷、口试与笔试、理论与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考核方式的选择与确立应尊重一线教师的意见。第三,学校应将改革成效与教师的利益和职称晋升挂钩,提高教师参与考试改革的积极性。

四、结语

在高校里考试的目的不是要难倒学生,也不仅仅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反映教学质量,而是要通过考试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学习,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必须从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入手,树立现代科学的考试观,确立考试在教育过程中的恰当位置,采用动态、多元、多样化的考试模式,进一步深化高校考试模式的改革,充分发挥考试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简介:单(1979.10―),女,汉族,天津人,现在天津财经大学工作,硕士在读,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务、学籍管理。

上一篇:中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浅析蔡元培的高等教育思想及其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