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民:淮扬菜大师的金牌人生

时间:2022-08-07 04:11:32

他被称为中国烹饪历史上金牌获得数最多的厨师之一。

他说,拿到的奖项不少,但是不是最多,其实并不肯定,很多时候自己也记不清了。

他说,去比赛,并不仅仅为着一块块金牌,而是为了提升技艺,增加交流。

言谈中,他屡屡谦虚地声称,自己能得金牌,主要是因为每次比赛运气好。

最惦记的,是那一次失利

1998年,卢森堡,第八届世界烹饪大赛。这是张献民印象最深刻的次大赛,因为,这次,他失利了,没有如愿获得金牌。当时他是作为中国烹饪代表队成员去参加比赛的,满心想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示中国菜的魅力。大赛之前,张献民一直以为这是次中餐大赛,没想到实际上是一次西餐比赛。事出突然,张献民他们还特意请了评委进行辅导,摩拳擦掌地精心准备着。

比赛当天,在比赛现场16平方米的展台上,张献民他们展示了自己准备的菜品,在作菜品介绍的时候,张献民把中国队的特色,刀工,口味,造型一进行了详细阐述。评委大多来自法国、加拿大,美国,口头说very good(非常好),结果打分出来,他们拿了个银牌,与金牌失之交臂。

提及这次失利,张献民言谈之中还是颇有遗憾之色,自己在卢森堡大赛发挥得还是很好的,菜品具有中国特色,又采用了西餐的分餐,企业投入也很大,投资了几十万在这次大赛上,本来是应该拿到大奖的。其实这次没有拿到金牌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中餐和西餐有差异,比赛是在用西餐的理念打分,中餐做得再好,因为打分的标准不一样,失利也在情理之中。尽管没有取得最理想的成绩,通过这次大赛,张献民还是得到了很多东西。他接触到了西餐的理念,对西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西餐的出品要一样,一道菜几位,必须保证造型、原料口味完全一样。西餐的出品造型和中餐也有很大差异,中餐讲究刀工,要求造型逼真,而老外则喜欢自然,追求自然的东西。比赛中,西餐的保鲜技术让张献民印象颇为深刻。西餐的莱品可以放三五天不会坏,国外的厨师将鱼胶粉化开后蘸在原料上。西餐的这种保鲜技术是走在那时候的中餐之前,在展示台上,灯光一打,菜品美仑美奂,非常漂亮。

有了这次败走麦城的经历,到了2000年,张献民再次出国去东京参加一次中餐大赛,就发挥得非常好,把淮扬菜的强项――刀工和造型发挥得淋漓尽致,再加上有之前参加卢森堡大赛的经验,让参赛菜肴在色香味型养上都非常突出,毫无悬念地在比赛中夺得了头筹。

大赛决胜关键词:设计与锻炼

张献民简直是个金牌专业户,每年都会参加很多比赛,省级国家级甚至世界级,所获的大大小小的奖项他自己都记不清了。

一谈到获奖,张献民总是咧开嘴,几分不好意思地说:“主要是每次比赛运气好,运气好。”问到他为什么这么爱参加比赛,张献民说,最主要的原因是通过大赛可以提高技艺,让自己技艺能够更加精益求精。平时炒菜,有时候可能并不需要那么精雕细琢,而大赛就不同了,必须将每一个细节都做到尽善尽美。其次,通过大赛可以和同行进行交流。尤其是几次国际大赛,张献民开阔了眼界,激发了自己不少的灵感和创意。而且,还可以顺便帮企业扬名,为自己供职的企业打造出品牌,提升企业知名度。就这样,张献民成了烹饪比赛的忠实爱好者。

笔者很好奇,为什么张献民能拿那么多次大奖,烹饪比赛中胜出到底有什么诀窍,张献民说,比赛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评委的意识,因此赛前要研究评委,考虑评委的感受。比如有些老的评委,他们还保留着比较传统的菜肴观念,张献民就把淮扬菜刀工精细的优良传统发挥出来,把传统的菜肴稍微动动,再做得精细一点,让它变得更好看,再加上味道好,符合比赛规则,金牌就顺理成章地被收入了囊中。

比赛是有着全方位的一整套顺序的,怎么设计菜肴,用什么原料,达到什么效果,怎么研制,怎么做好,临场怎么发挥,这些都要提前想好。包括一些细节的东西也要考虑到,比如有些比赛的设备是很差的,这个也要考虑进去,如果你设计的菜品太复杂了,现在没有设备就等于零。总之,大赛决胜有两个关键词一是设计,一是锻炼。

张献民表示,大赛并不能代表一个厨师全方位的能力,真正重要的还是平时在企业里把菜做好,在一个地区把菜做到顶尖。

收获在金牌之外

2005年,张献民投资开起了自己的餐馆――无锡新龙凤包子馆(现更名为金龙凤大酒店),历经五年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为了江苏小有名气的特色餐馆,以新派淮扬莱为主,加入了一些谭家菜和湘菜,在当地人中有着很好的口碑。而这家餐馆的成功,张献民参加大赛学到的东西作了不小的贡献。

金龙风大酒店的菜谱非常有特色,菜谱上200多道菜全部通过了中烹协营养专业委员会的认定,并出示了鉴定证书。张献民将每道菜都上报到中烹协,由专家按照人体必需的五大营养素对菜品进行分析,看看各项指数是否达标,菜品营养有差异的由专家进行调整。而金龙风大酒店的厨房里配一份需要过秤,严格按照分量配比。

为了方便顾客辨识,菜谱上用红黄绿来标示菜品,绿灯表示健康可通行,黄灯表示需要注意,而亮红灯的菜品则根据专家的建议进行了改进。重营养,为顾客健康着想,大概就是受到了当年西餐大赛经历的启发。当年,在卢森堡大赛上,西餐厨师们对营养的重视给了张献民上了很生动的一课。外国人要求每道菜都要有营养分析,那次为了比赛,张献民特意请了当地的营养学家对自己准备的菜品进行详尽的分析,但是毕竟中国当时在这方面还比较落后,所以略微落了下风。从此,张献民就特别注重菜品的营养。

金龙风大酒店做菜有三大特点,一是有特色,二是重口味,三是讲艺术,重造型。

造型方面。张献民特别提到了器皿的组合。一个盘子里面可以由几个原料拼成,一个盘子里面可以套几个菜。比如在一个大的盘子里放三个小碟子,将原料和器皿组合起来。这个创意的来源也是曾经的比赛。2000年,张献民在日本参加比赛的时候,看到几个日本人的器皿组合,给了他很大的启发。那几个日本人做得比较粗糙,如今,张献民将这个创意拿过来,做得更加精细。

优秀的企业做文化

让人一次次记住张献民的,除了那一块块金牌,一个个奖项外,还有他研发的一系列宴席。“红楼宴”、“江南船宴”、“全鸭宴”、“太湖船宴”、“蟹宴”、“沙锅宴”、“太湖迷踪菜系列”,张献民研发的这一系列菜肴,极具传统和现代特色。

中餐很讲究传统的宴席,张献民将地区文化和中国文化进行重组,研究传统,结合现代,用文化赋予了菜肴深刻的灵魂。“太湖船宴”还曾被张献民带出国门,带到新加坡美食节上,通过一道道精美的菜品,让世界人民认识到了中国餐饮的丰富多彩,中国餐饮文化的博大精深。

不过,张献民认为,宴席菜也有着它本身的局限性,一道宴席的菜品毕竟还是比较少和有局限的,消费者会觉得选择的余地比

较小,菜品缺乏变化。尤其现代人的口味越来越多变,想做出满足现代人挑剔味蕾的宴席菜,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身为一名厨师,张献民依然坚持认为有主题的宴会必须有文化。这方面,张献民特别欣赏台湾菜。1998年,张献民去台湾参加比赛的时候,看到台湾人甚至会把菜品做成邮票,而且台湾每道菜都有典故。这都让看着菜品文化内涵的张献民喷喷赞叹。

身为一名餐厅经营者,张献民则坚持企业的名菜,主菜必须有文化。他说,聪明的老板做文化,企业做到最后一定要讲文化。目前,我的企业现在还远远没有做到位,我希望能做得更好。

65岁后,我打算做老师

“以前有人给我算命,”张献民带几分神秘地笑言,“说我做这行可以做到65岁,那之后,我打算做名老师。”

现在,张献民自己的无锡菜研发中心就放在一个烹饪学校里,还帮助学校搞了一个中央厨房,“65岁以后,我打算去搞搞教育,因为自己各方面也都成熟了,看看能不能帮助更多的人站得更高,做得更好。”

现阶段,张献民的大部分精力还是主要放在了金龙凤大酒店的经营上,他想把金龙凤做成一个大的连锁企业,通过名称加盟、产品加盟、技术加盟及联合办企业,将企业做得更大更强。

回首来时路,张献民对自己的评价竟然是“自私了些”。他觉得自己一直以来都只顾着自己喜欢这个行业喜欢专研喜欢挑战,把心思都花在了工作上面而没有考虑到周边人是否满足,当他去外面四处参加大赛的时候,家庭基本是完全丢掉了。所以今天取得的这些成绩,都得益于家庭的支持。他也从没有把如今的荣耀当成了不得的成绩。他说,人的追求是没有底的,永远都还有前进的空间,人,最好还是不满足的……而,我们也拭目以待着这位永不满足的大师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对话张献民

《名厨》:大赛中,有些选手为了创新,会用一些很前沿的东西,您觉得这样是不是有助于选手脱颖而出?

张献民:虽然剑走偏锋有时候确实能于险中求胜,但是一些过于前沿的东西拿到比赛上还是有些冒险的。

《名厨》:从厨师到投资人,您感觉和以前有什么区别?

张献民:自己投资了,压力就大多了,手下有八十个员工,首先想的是要养活员工啊。

《名厨》:管理方面,您觉得您有什么比较独到的地方7

张献民:我们采用的蘑菇型管理方式,顾客就是上帝,服务员在底下,再下面是管理人员,根部是投资人员。根部发展壮大了,才能托得起顶部的顾客。才能将企业做大做好。

《名厨》:您觉得做好一个企业,最重要的是什么'

张献民:餐厅能做好,最重要的是团队。只要团队团结、不断创新、有战斗力就可以打胜仗。另外,想做好一家店,首先要为顾客着想,其次是员工,最后才是管理者。

《名厨》:您在澳大利亚也办过企业,和国内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张献民:当时是在澳大利亚帮老板办一家餐厅,名字就叫北京烤鸭店。传统中餐在国外做是有难度的,当时我们就在墨尔本的报纸上登广告,很多老外都是冲着广告来的,他们比较讲品牌,是冲着名菜而来。但是老外有一个特点,就是第一次来吃如果认可你的口味了,之后你的口味就不能变。

《名厨》:业内一直都称赞您特别提携后进,您收徒一般都要考察哪些方面?您觉得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一名好厨师?

张献民:我收徒首先看人品,人品不好,最好不要去培养他。然后看他喜欢不喜欢这个行业,如果很喜欢这个行业,只要你稍微指点一下,他就会认真地去学习。另外要看他谦虚不谦虚,不谦虚的人做不长的。最后,想成为一名好厨师还需要不断创新,师傅留下的东西也并不一定就是十全十美的,人都是在变化的,厨师也要去顺应这个变化,做一名厨师要有创意。

上一篇:弓建斌:糖丝铸就的威武狮王 下一篇:量身打造餐厅人性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