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沭县柳编产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分析

时间:2022-08-07 03:30:32

临沭县柳编产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分析

[摘 要]近二十年来,临沭县立足发展庭院经济,积极挖掘本地传统优势项目和手工艺来发展柳编产业。同时,积极建立“龙头-网络”的发展模式,鼓励农民积极创业,培育了一批专门从事对外贸易的乡镇民营企业。然而,近期出现新的状况需要我们分析原因,找出应对措施。本文通过走访临沭县的农户,企业及相关部门,以问卷,采访的形式了解柳编产业的特点及问题,从而对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提出合理性建议。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 柳编 乡镇企业

一、导言

临沭柳编从业人员10万人,杞柳种植面积10万亩,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农民致富的阳光产业。由于近几年的农民工外出务工的浪潮比较高,以及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影响,使柳编产业面临新的挑战,产生新的问题。

我们以柳编产业的发展时间为线索,以柳编制品的发源地――白旄镇为例,分析出现问题的基本原因,劳动力的流向特点。为此从政策支持,柳编工艺品企业,市场导向角度提出可行性建议。

二、临沭县柳编产业特色模式简介

1.历史简介

临沭县杞柳栽培和加工历史悠久,其中,白旄镇柳庄的植柳编柳历史最早见于唐朝初年。明朝永乐年间,青云、白旄等地村民,就将杞柳编织成逢年过节出门串亲戚的箢子(相当于手提袋)、餐饮炊具用的笊篱等工具,供人们生产和生活使用。

1973年,临沭县柳编产品被纳入国家首批柳编出口计划,当年出口200余套,打破了我国柳制品出口空白。

1978年,该县组建了全国最早的柳编制品外贸企业――临沭县工艺美术公司。

1983年被国家轻工部、外经贸部授予“出口创汇先进企业”等荣誉称号。

临沭县以创建“中国柳编之都”为抓手,着力打造“临沭柳编”区域品牌,提升柳编产业竞争力。截止2009年7月,全县杞柳面积达10.7万亩。临沭县的柳编制品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国家林业局、中国经济林协会授予“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杞柳之乡”。

2.柳编产业模式及存在的优势和问题

柳编产业是以庭院经济为基础,柳编企业为龙头,出口外贸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临沭县地处沭河之畔,地势低洼,适合杞柳生长。县域内有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为柳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并以其特有的自然资源优势,以柳编工艺品出口创汇。根据国际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理论及要素禀赋理论,这种出口贸易是存在利益的。

但是,这种发展模式流程风险过大。一是市场对外依赖太强,其实现收入的方式只有出口创汇,国外订单数量变化会直接影响整个产业链条的波动,进而影响到柳编加工企业及柳编从业者的收入水平。二是柳编工艺品不属于生活必需品,属于一般意义上的工艺品,工艺品的需求弹性较大,美国金融危机造成柳编手工艺品厂的订单大量减少就说明了这一点。三是杞柳交易市场局限于本县的杞柳供应量,原料供应存在风险,使得其它地域的杞柳不能完全替代本地的杞柳,所以这种供给弹性较小的原料供应存在较大风险。另外,杞柳属于农副产品,生产周期较长,也就具有符合蛛网模型基本假定的特点,即商品的本期产量决定于前一期的价格,加上广大农户的市场经济意识淡薄,因此杞柳价格的周期波动的特点越发明显,从而加剧了整个局部市场的不稳定性。

三、临沭县柳编产业近期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柳编种植面积的变化情况及分析

经过我们对柳编发源地――白旄镇的调研得知,自1999年该地柳编种植面积迅速增加,从2.1万亩增至4.3万亩,此状况一直持续到2007年。因当时处于全国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白旄镇政府抓住这一契机利用本镇的杞柳资源,开办杞柳交易市场,鼓励农户种植杞柳。同时设置经济开发区,积极招商引资,大力支持杞柳加工企业的发展。2008年到2009年,杞柳种植面积大幅下滑至不足3万亩。经过走访调查我们得知,原因有三:一是受美国次货危机冲击,国外订单大幅减少,导致柳制品积压,从业者积极性受挫。二是自然因素导致杞柳减产。由于杞柳种植后寿命较短,大多为4到5年,农户种植的时间相似,造成市场供给波动较大。三是国家政策对种植杞柳的负面影响。2006年以来农业补贴大都集中在粮食作物上。根据机会成本原理我们发现白旄镇的杞柳种植户种植杞柳的机会成本在上升,所以农户逐渐放弃种植杞柳,转而种植其他农作物。

2.柳编从业者的特点

通过我们走访的100户农户经过数据统计,结果如下:

从年龄结构上看,45岁以上占39.2%;35―45岁占30.8%;22―35岁占22.6%;18―22岁占7.4% 。我们发现大部分从业人员已趋于“老龄化”,青壮年大多从事养殖或外出务工。由此我们认为从业者的结构反映现阶段的柳编产业并新一代青壮年的青睐,他们不把柳编产业作为发家致富的唯一道路,而是在寻找更为迅速有效的方式增收致富。从从业者的性别来看,76%的从业者为女性,而男性较少。

从编织户从事柳编业获得的收入分配看出,大多数农户用于零星支出,应付日常开销。少数用于子女教育,积累财富。由此可见,柳编户的收入水平不够应付较大额的支出开销。

通过以上数据,总结临沭县柳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一是柳编从业者的积极性降低,杞柳种植面积减少,使杞柳供需关系紧张,增加了成本,降低了收益水平;二是“老龄化”的从业结构,使柳编业得发展潜力不足。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分析

通过走访农户可得出白旄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至城镇的“推拉”因素。

如图所示及以上调查分析,新的土地政策――责任田面积不随家庭人口增减而增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流动的趋势不可逆转,这是对我国城镇化进程的肯定。然而,农村特色产业所依赖的劳动力资源优势逐渐丧失,这对其自身及乡镇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挑战,因此产业升级成为他们面临的一大新课题。

经调查了解,由于家庭等等其它因素,从事编织的农户有一定的稳定性。由上文数据可知从业者多为妇女,男子多外出务工,形成了妇女留守,男子外出务工的特点。柳编产业对于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一定的作用。由于外出务工存在风险,某些村民考虑在家从事经济作物种植。

现阶段随着城乡统筹发展步伐的迈进,户籍政策的放开及城镇的快速发展,城镇对廉价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使得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给城市的市政、环境及治安带来重重问题。所以为了减轻现阶段城镇的人口环境压力,政府应大力发展本地特色产业,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

五、临沭县柳编产业发展政策建议

临沭县在发展柳编产业方面具有很大的自然资源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为充分发挥这种优势,形成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条。我们结合以上分析的存在的问题分别从政府、柳编企业和两个角度入手提出自己的见解。

1.政府应积极发挥自己的服务和引导职能

(1)结合当地的资源状况,积极探索周围县域(如郯城县)的杞柳种植情况,努力开发新的可完全替代的杞柳交易市场,提高杞柳的供给弹性,降低成本波动,进而保障柳编从业者的稳定收入。

(2)建立更加畅通的资金融通渠道。鼓励吸引外资进入临沭柳编产业,参与到产业开发区的建设中。同时,为现阶段资金周转存在困难的柳编工艺品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渡过现阶段的外贸低谷时期。

(3)在鼓励与支持柳编产业的政策上要注意中央与地方政策的冲突。在保证小麦基本种植面积的情况下,避免使杞柳种植面积的大幅降低,以防杞柳供需紧张给柳编企业组织生产带来的压力。

2.柳编企业应自主创新开拓国内新市场

(1)整合自身优势,根据国内外的市场信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翻新编织工艺品花样,提高市场适应能力。

(2)大力开展产业升级,以技术及机械化代替现阶段严重依赖劳动力的状况,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

(3)大力开拓国内市场,降低对外依存度,进而提高柳编制品因的个别国家需求变动的适应能力。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扩大对自己的宣传,树立品牌意识,积极地宣传自己的品牌特色。同时,加强市场营销宣传,让更多的消费者注意到它的实用性、美观性及环保性的特点。

最后,政府要与企业积极合作,大力开发自己的产业文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既可共同开拓市场,又可集中力量发展特色品牌,把柳编产业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宋 敏:《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路径研究》《知识经济》2009年18期

[2]刘宝磊:《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动因:一个模型及其经济学分析》《中国集体经济》2009年27期

[3]马花如:《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就业问题研究》《中国林业经济》2009年05期

[4]刘怀柔:《农村剩余劳动转移新论》 北京;中国经济发展出版社 2004年

[5]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乡镇企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7年

[6]蒋早汉:《乡镇企业市场学》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年

上一篇:马克思的“三农理论”与我国城乡差别 下一篇:金融危机对河北钢铁行业的影响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