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网络环境中法律秩序的建构

时间:2022-08-07 02:27:14

虚拟网络环境中法律秩序的建构

[摘 要] 网络的迅猛发展衍生出了被称为“第四空间”的虚拟社会,在这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虚拟社会中,很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这个虚拟社会中一样无法避免,我们不得不面对很多未曾接触过的新的生活方式和防备形形的侵权行为。一系列的事实证明,大众群体的网络行为过程中的法律意识很有现实意义,如何增强网民网络行为中的法律意识,抵御网络环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己成为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任务。

[关键词] 互联网;秩序建构;法律功能;法律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 D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1-115-2

法律意识就是人们关于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对于法律意识的解释,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学者都有各自不同的界定和论述,但不管是什么样的观点,我们都必须承认它是个人主观层面的东西。网络是高科技发展的产物,它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也只是近三十年的事,而网络环境下的法律意识的形成更是最近的事。络上有些人提出了网络法律意识的概念,但是至今为止没有人对此概念作出十分准确的定义;有些学者浅谈了一下网络环境下提高法律意识的对策,但是却没有就此实地调查过现阶段网络环境下的法律意识状态如何。

一、我国互联网法律秩序建设的现状

(一)我国互联网法律秩序的现状

现在我国互联网不正当竞争行为按法律位阶的高低分为法律层次、行政法规层次和地方政府制定的网络行为管理规章制度。第一是法律层次,有《民法通则》、《反不正当竞争法》、《著作权法》、《刑法》、《商标法》等法律,还有第九大常委会在2000年12月8日通过的相关法规。知识产权法跟反不正当竞争法在互联网不正当竞争行为中是适用最为普通的法律文件。行政法规层次处于第二位,如1994年制定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1997年制定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2000年的《电信管理条例》,以及针对网络新型知识产权制定的配套法规,如2005年新出台的《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2006年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这些都属于保护网络安全的法规。第三位是地方政府结合国务院各部门制定的一些网络行为管理规定,如信息产业部于2000年下发的《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2004年的《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2005年的《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等,它们也有效地制止着互联网不正当竞争行为。最后是近些年出台的一些法规和规章,如2009年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域名注册实施细则》、2010年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落实网站备案信息真实性核验工作方案(试行)》、2010年的《通信网络安全防护管理办法》等等。《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域名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是我国最高人民法院针对互联网知识产权和不正常竞争行为纠纷出台的一系列司法解释,还有作为我国第一例《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司法解释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我国互联网法律制度需要改善的问题

尽管中国已建立规制不公平竞争在互联网上的法律制度,多层次的行为,但是总结这些法律,法规,规则,法规和有关司法解释,可以发现,需要分析的问题或还是非常严重的,主要存在下面几个问题:

第一,立法严重滞后。网络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相对应的法制法规的发展跟不上他的节奏导致了业界不正常竞争行为打了球,让人无迹可寻,但同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相关法制不完备,不能形成全面的管理体系。虽然法律普通存在迟缓性,但是在我国互联网不正当竞争方面的法律却严重滞后,例如,《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一些事例,代表了不同程度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在发展中的变化,更何况新兴起的网络经济。所以在既无现有经验可以借鉴,又无现成成果可用的善一,借他山之石以攻玉的作法是我国目前对互联网事业管理的重要方法,也是促进网络发展的一项重头戏。但从实施情况来看,我国还是没有吃透国外现有互联网管理法规的精神,还需要深入学习,了解本质。

第二,效力有待层次提高。综上所述,从我国网络立法方面来看法规、规章多,法律少,立法主体多,立法层次不高,许多法律文件缺乏权威性。因为这些法律文件之间根本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体系,这对于有效打击网络环境中不正当竞争行为是非常不利的。

第三,设置机构方面需要完善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反不正当竞争的主要执法机构,如果向美国等国家学习的结果,就是建立专门的反不正当竞争的执法机构,这些机构具有执法地位,有详细的工作程序,在规定范围内有准立法权和准司法权。我国工商管理机关没有自主性,造成了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机构存在缺陷。其在政府控制下,不能正常履行其事,主要原因是网络经济发展迅速,对法制体系与相关管理体系提出了挑战,这种机构不能满意网络状态下市场经济的发展。要让机构设置适应网络经济的发展,就要对进行高能高效专业化的转变。

第四,法律责任的规定不符合网络发展的需要。网络市场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增长与法律法规的责任规定不完善成正比,相关法律法规在不易操作,维权造价高,而网络不正常竞争行为却与之相反,它在技术性、普遍性、隐蔽性上对法律法规提出了很大的挑战。除此之外,普通网络用户会面对不正常竞争更严重的侵害,尤其是网上银行用户,更应该提高警惕,因为这是不正常竞争行为侵害的对象,用户把信息存储于资料库中,对方侵入银行数据库后,盗取用户资料,银行账户资金的保密就如同虚设。要抵制这种非法行为,就要把强化用户的信息保护,提高反非法竞争行为的技术,细化相关法规。

第五,网络发展需要改进程序法。不正当竞争行为人可以利用网络的开放性、无界性,利用很短的时间就可以消失作案痕迹,执法方无法查到行为人使用的网络终端。怎样处理网络环境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管辖权争议,如何进行不正当竞争的调查取证,如何将解决案件的效率提高,将是程序法下一步的工作目标。怎样处理好侵权行为地、侵权结果地的解读是司法实践中解决互联网纠纷管辖权的关键。例如,认定网络上形形的证据具备的效力,因为一切都是通过电子数据的传输进行的,它有高效、便捷的特点,但是也正因为其容易被损坏和改动的缺点,需要投入的精力的花费很大。

二、虚拟网络环境中法律秩序建构的方式

(一)完善网络方面相关立法

在内容方面,要具有针对性,对网络上突出的侵权问题、隐私泄露问题、版权问题、域名抢注问题等都应有相应立法,并有适当的刑罚。在层次方面,要提高立法层次,以法律的形式形成网络立法的权威“在体系方面,形成一个完整的!适用性较强的网络立法体系,方便适用法律的人有法可依,并在应对多变的网络环境中可及时创立!修改相关法律以适应实际需求;在效力方面,增加网络立法的权威,自然就会提高法律效力,以实现法律的规制引导功能”正如庞德所言:“所有其他社会控制的手段只能被认为从属于法律并在法律确定的范围内的纪律性的权力”。

(二)提高网络环境下的执法能力

首先,建立起完善的网络执法体系,并建立与各部门之间的有效的协调机制,以达到网上网下合理的配合,其次,因为网络犯罪频发的趋势,可储备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再次,在网络受众群体中宣传网络执法的职能!职责以及工作方式和联系方式等,以调动广大的网民参与到网络执法中来,并能有效的维护自己的权利。

(三)加强网络监督管理力度

道德监督的缺位和缺乏一个系统的网络行为监督体系是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和网络侵权事件屡屡发生的重要原因“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背后,是法律意识的淡薄和社会道德的扭曲,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行为经受着道德监督,并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本人浅薄的看法为,加强网络监督管理力度需从以下软环境和硬环境两方面进行。

第一,建立网络监管体系。网络社会呈现在人们面前一个极大的自由空间,一方面,网络提供的思想文化信息极其丰富,千姿百态,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但另一方面,这些信息良荞不齐,己超出现实社会的道德与法律的适用范围,由此必须尽快建立网络行为的监管机制,以加大网络监管的管理力度,从而威慑那些企图进行网络不道德行为甚至网络违法行为的人,首先建立网络监管体系最重要的一点是其次监督各类网络服务提供商为广大网民提供思想内容健康的网络产,为了培养和建立一个硬环境,指的是加强网络技术方面的建设,要引进开发最先进的的网络技术手段,针对反动的、黄色的、的、低级趣味的、不健康的东西,要有适合的技术能够迅速鉴别并予以拦截,监督过滤网络上各类不良信息,比如前一段时间信息部发行的绿坝过滤软件等。

第二,将道德监督引入网络。网络道德的缺失,使得人们的网络行为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管理,缺乏道德约束,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就变得缺少责任感。如果把道德监督引进网络社会那么人们行为时就会更加谨慎。将传统道德监督引进网络环境存在很多现实的困难,这与现实社会中的面对面的道德监督有着很大的区别,不妨可以利用网络虚拟性的特点,针对各个网站的不同特色建立起各种道德监督平台,由网友互相评价道德水平,当然如上建议要由网络技术配合,同时有网络实名制配合效果会更佳。

三、结语

我国现阶段网络执法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建立起完善的网络执法体系,并建立与各部门之间的有效的协调机制,以达到网上网下合理的配合;其次,因为网络犯罪频发的趋势,可储备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再次,在网络受众群体中宣传网络执法的职能、职责以及工作方式和联系方式等,以调动广大的网民参与到网络执法中来,并能有效的维护自己的权利。

参考文献:

[1]韩秀桃.变革社会中的法律秩序[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2.

[2]白雪,施延亮.浅析和谐社会中法律秩序形成之因素[J].社科纵横,2009,(07).

[3]郭忠.论法律秩序和道德秩序的相互转化[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0.

[4]赵俊林,杨倩,宋晓慧.网络社会秩序建构的法律路径研究[J]. 行政与法,2009,(11).

[5]金莲花.论网络环境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D].延吉:延边大学,2012.

作者简介:李小安(1973-),男,汉族,甘肃定西人,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保障法、经济法。

上一篇:超越、超越论与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 下一篇:探究新时期的高职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