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试题解法的全方位探究

时间:2022-08-07 01:36:22

一道试题解法的全方位探究

题目 已知二次函数y=f(x)的图象过原点,且1≤f(-1)≤2,3≤f(1)≤4,求f(-2)的取值范围。

分析:由于二次函数y=f(x)的图象过原点,可设f(x)=ax2+bxa≠0,由f(-1)=a-b,f(1)=a+b,得1≤a-b≤2,3≤a+b≤4。

探究一、整体代换

解法1:设f(-2)=mf(1)+nf(-1)=m(a+b)+n(a-b),又f(-2)=4a-2b,

得方程组m+n=4m-n=-2,解之,得

则f(-2)=f(1)+3f(-1)。

由不等式组3≤f(1)≤4,3≤3f(-1)≤6,两式相加得到6≤f(-2)≤10。

解法2:由方程组f(-1)=a-b,f(1)=a+b,解之,得a=12[f(1)+f(-1)],b=12[f(1)-f(-1)],

由于f(-2)=4a-2b=f(1)+3f(-1),

由不等式组 3≤f(1)≤4,3≤3f(-1)≤6,两式相加得到 6≤f(-2)≤10。

评注:上述解法都从整体代换入手,解法1将f(-2)直接用已知f(1)与f(-1)这两个整体代换;解法2将a,b先用f(1)与f(-1)这两个整体表示,从而间接达到f(-2)用f(1)与f(-1)这两个整体代换的目的,尽管思维顺序不同,异途同归,数学实质是相同的。

探究二、线性规划

解:视线性约束条件为1≤a-b≤2,3≤a+b≤4, 线性目标函数f(-2)=4a-2b,它表示斜率为2在b轴上截距是-f(-2)2的直线,作出可行域(如下图) 。

由方程组a+b=3,a-b=1,得A(2,1),由方程组a+b=4,a-b=2,得B(3,1)。由上图可知:直线 f(-2)=4a-2b过A点时f(-2)最小值为6,过B时f(-2)最大值为10。

因此6≤f(-2)≤10。

评注:在解决二元不等式组条件下,函数最值的相关问题时,从线性规划角度切入,抓住数与图形间的必然联系,这样就切中了要害, 抓住了本质,单刀直入,可使问题求解过程轻松快捷。

探究三、化归线性

解:由于所讨论问题不在x=0处,因此在x≠0时,函数f(x)=ax2+bx可化为f(x)x=ax+b,所得新函数表示一条直线,该直线上的三个特征点依次记为A(-2,f(-2)-2),B(-1,f(-1)-1),C(1,f(1)1)。构造向量BA=(-1,-f(-2)2+f(-1)), BC=(2,f(1)+f(-1)),由向量BA,BC共线,得2[f(-2)-2+f(-1)]=-[f(1)+f(-1)] ,化简得f(-2)=f(1)+3f(-1),

由 3≤f(1)≤4,3≤3f(-1)≤6, 得 6≤f(-2)≤10。

评注: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应用的知识不同,思想方法也就不同,得到的数学结论是完全相同的,揭示的数学本质也是一样。对同一问题的解决,既然有多法,就要从中选优,因此,要根据实际问题背景,合理选择切入点,用最快捷的途径求解。

探究四、数形结合

解:如右图,f(-1)与f(1)依次对应线段AB与CD,f(-2)对应直线x=-2上的部分线段。由于f(-1)>f(0)=0,f(1)>f(0)=0,抛物线同时要经过这两动点(-1,f(-1)),(1 ,f(1))和定点(0,0),其抛物线开口只有向上,对称轴在-1到1之间。由函数图象知,抛物线开口最小,f(-2)值最大,开口最大,f(-2)值最小,即抛物线同时过线段AB与CD的最高点B(-1,2),D(1,4)两点时,f(-2)最大,即a-b=2,a+b=4,得a=3,b=1时,函数式为f(x)=3x2+x,f(-2)=10。抛物线同时过线段AB与CD最低点A(-1,1),D(1,3)两点时,f(-2)最小,即a-b=1,a+b=3,即a=2,b=1时,函数式为f(x)=2x2+x,f(-2)=6。因此6≤f(-2)≤10。

评注:代数问题的几何化表示,就是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简单化。因此合理构建代数问题的几何模型是解题思维的首选途径。

探究五、等量代换

解:由于1≤f(-1)≤2,3≤f(1)≤4,设f(-1)=1+α(0≤α≤1),f(1)=3+β(0≤β≤1),

有 a-b=1+α,a+b=3+β,得 a=2+α+β2,b=1+β-α2。

f(-2)=4a-2b=4(2+α+β2)-2(1+β-α2)=6+3α+β,由0≤3α≤3,0≤β≤1,得0≤3α+β≤4,从而得到6≤f(-2)≤10。

评注:利用等量与不等量的辩证关系,不等量关系借用参数,转化为等量关系,用等式解决不等式,思路简捷,算理简单,表述明快。

(作者单位:湖北省阳新县阳新一中)

上一篇:新课改下如何对待课堂上学生所犯的错误 下一篇: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