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结合实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2-08-07 01:27:08

体教结合实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

摘要:中国从目前来看可以称得上是竞技体育大国。要实现中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再展辉煌,就必须加强后备人才培养。本文试从体教结合的角度,分析了目前体教分离的现状以及原因,提出了走体教结合,促进竞技体育优秀人才不断产出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后备人才培养 体教结合

举世瞩目的08年北京奥运会实现了中国竞技体育的辉煌。中国竞技体育要创造新的辉煌,实现体育强国的目标,加强后备人才的培养、提高运动员文化素质势在必行。本文从体教结合的角度对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分析和思考。

一、“体”“教’分离的现状

体育系统属下的各类体校和教育系统属下的普通学校,为了追求各自的成绩目标,分别存在“重训练,轻文化”和“重文化、轻训练”现象。

前者主要体现在:有的体校根据已有的师资力量和生源情况,虽开设了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文化课程或中专课程,但因为训练、损伤、比赛等原因导致学生失去了很多文化学习时间,再加上传统模式和普通模式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调动起来,一些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导致学生文化成绩不高。有的体校没有条件开设文化课,就把运动员学生寄读在临近的小学或初中.每天半天时间训练,半天时间上课。这些小学或初中的教师按照全日制普通教学的模式和原班生的学习进度进行教学。体校生去上课,则是随到随学,碰啥学啥,严重影响了体校学生接受系统的文化基础知识。有的体校也考虑到让运动员接受高等教育。采用挂靠、函授等方式让运动员上大学,但实际上大多数运动员并没有认真学习文化知识,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再深造”几乎成了一种形式。还有个别体校的学龄队员完全没有接受文化教育,学生的文化学习几乎成了空白。体校学生的文化学习得不到保证,较大地影响了他们继续学习文化知识,影响了他们全面发展以及他们的就业;再加上竞技训练的高淘汰率等其他原因,许多家长不愿意把子女送到体校来,导致体校生源逐渐减少。

后者主要体现在:普通学校虽也提出学生要全面发展:开设了体育课。但面对升学率的指挥棒,体育课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它常常作为“副科”而被语文、数学、英语等所谓的“主科”瓜分和挤占。为了应付小学和初中毕业前的“体考”,有的体育教师在临考前两三个月内进行突击训练,甚或有个别干脆在体考时通过作弊来蒙混过关。学生因体质不好而时常生病、在各种场合昏倒的现象时有发生,从普通学校向业余体校输送的体尖生也逐渐减少。

二、“体”“教”分离的原因

(一)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缺乏大教育观、人才培养的科学发展观,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规律认识不够,片面追求短期效益、个人或局部经济利益。一种看法是,业余体校只要运动训练出成绩,运动员就是体育苗子,就是体育人才,体校就可以生存、发展;运动员、教练员还可以因此得到物质上的奖励。而运动员文化成绩的好坏无关紧要。另一种看法是,普通学校主要是看升学率和及格率,只要学生成绩好,升学率高,生源就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大,学校就兴旺。而学校体育抓不抓也就无关紧要了。

(二)有关管理机制不够健全。有关部门没有形成把“体育训练”与“文化教学”同等重视、齐抓共管的较完善的管理机制。体育主管部门对所管辖的体校的文化教学,以及体校对文化教学管理缺乏科学的考核机制、激励措施。

抓体校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不够,教师业务水平不高,对运动员文化学习的考核等还不够科学。教育主管部门对所管辖学校的体育训练,以及这些学校对体育工作的管理力度不够大、要求不够严;对体育课教学、体育课外活动的开展,体尖生和体育教师队伍的培养等抓得还不够。

(三)业余训练体制不够完善。就省(市)体育行政机关办学而言,没有充分发挥举市体制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有的省(市)没有建立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进行“一条龙”文化教学的省(市)级体校,对运动员缺乏系统而又有针对性的基础文化教学。二是与当地省(市)教委以及有关社会团体的协调与联合、指导与帮助开展体育业余训练工作的力度不够,导致大多数普通学校只进行了体育普及训练,没有根据自身实际来设立和发展特色运动项目;再加上青少年俱乐部等社会团体发挥得作用不大,导致在最广泛的、最基层的层面上的体尖生和业余体育爱好者数量少,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塔基”没有得到有力夯实。

三、“体’、“教”结合的基本思路

(一)加强领导,深化改革,为“体教结合”提供有力保障

1、成立领导机构,请省(市)政府支持并加强与有关部门协调,成立由当地省(市)政府有关领导、体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各区县体育部门、教育部门等有关人员联合组成的领导小组;省(市)各区县体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分别成立分管青少年业余训练、竞赛、学校体育工作的综合业务处,把青少年体育工作列入有关工作的重点,纳入到职能部门的日常管理,形成省(市)政府分管市长带头抓,体育局分管局长亲自抓,教育局有关领导配合抓,分管处长直接抓,有关人员具体抓,上下联通、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为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

2、加强政策引导。以备战全运会为契机,省(市)体育局与当地教育局联合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体教结合”促进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办法,切实加强对“体教结合”工作的指导,为省(市)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政策支持。

3、深化业余训练体制改革。继续探索管办分离的青少年业余训练管理机制,使省(市)体育局业务部门与项目管理单位(部门)在业余训练与文化教学、竞赛组织、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政策调研、宏观指导、业务监督以及优秀运动队各线队伍建设等方面既协调一致,又各行其责,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确保有关工作更加规范、科学、高效。

(二)多向思维,多管齐下,为“体教”紧密结合拓宽渠道

1、加强普通学校的体育工作建设,抓好青少年体育的普及。普通学校要采取系列措施,认真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在体育普及上下功夫,处理好学生群众体育与学生体育特长培养的关系,既上好体育课,又开展好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切实培养竞技体育初级后备人才。

2、加强各区县业余体校的“体教结合”工作,抓好业余体育训练的网点建设,根据各省(市)竞技体育发展的要求和各学校的实际,按照突出重点,优化结构,发挥优势的思路,将该省(市)竞技体育项目分为优先发展重点项目、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三类,在区县重新布局,成立体校,分类指导,加强管理,特别扶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使各体校做到有师资、经费、场地、器材和队伍,努力打造该省市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精品工程,建立和健全全省(市)业余训练网络,实施“千人苗子,百人尖子”的培训计划,培养竞技体育中级后备人才。

3、抓省(市)级体校的龙头建设,增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整合体育人才、设施、训练和教学等资源,成立集教学、训练、科研为一体,且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进行“一条龙”文化教学的省(市)体育学院。对各阶段的学制做适当调整,使科研与文化教学、训练紧密结合,确保运动员学到系统的文化知识,吸纳和培养优秀业余队员、专业队员进行文化学习,提高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培养竞技体育高级后备人才。

4、完善后备人才输送奖励政策,充分调动基层训练单位输送体育后备人才的积极性,对向省队、国家队输送优秀后备人才做出贡献的教练员、文化教学工作者、基层单位,采取适当方式进行考核,在其工作量评估,职称评定、培训学习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政策倾斜,以及相应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三)加强管理,完善机制,为“体教结合”、实现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1、加强教育引导,提高认识,为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正确的思想指导,加强学习,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纠正各种片面认识,强化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地位观,使有关人员明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提高对运动员文化素质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对素质教育理念以及体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2、在普通学校中狠抓体育训练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调研,制定政策,建立并完善全面贯彻落实《中小学体育工作条例》的管理制度,明确工作目标、措施及步骤,加强对体育课、体育活动、体育教师等的管理和考核,保证中小学生从小享有体育,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另外,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继续抓健康教育,培养健康意识和体育强身、兴国的观念,为学生从事和爱好体育运动提供精神动力;二是在体育课教学和学生业余活动内容中加入群众爱好广泛的运动项目(如球类运动);三是对群众爱好不太广泛且开展训练存在较大困难的运动项目(如重竞技项目、射击),采取定点、定时,相对集中或走训的形式进行训练,以便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四是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规范有关比赛及奖励,充分发挥比赛的杠杆作用,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运动训练。

3、在各级体校中狠抓文化教学管理,促进学生“学训”双优.首先,加大体校文化教学教研改革力度。按照学科课程标准和备战各届全运会、奥运会的有关要求,结合体校学生实际,对重点运动员和非重点运动员进行分类教学,因材施教,确保各类运动员学有所获;在具体的文化教学中,适当增删教学内容(包括尝试编辑校本教材),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积极探索适合体校生文化学习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保学生真学、真懂。其次,强化学生的日常教育和文化学习管理。充分发挥党在思想工作方面的领头作用,利用各种组织(班、团、运动队),运用各种有效载体(如集会、主题活动、文娱活动等),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危机意识和学习意识;探索、建立对学生的入口、出口以及文化学习、考核、评价、奖励、指导和推荐就业等方面的科学管理机制,促进学生认真学习。第三,狠抓教师队伍和教练队伍管理。采取系列方式,建立可行制度,加强教师与教练的工作沟通;把文化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文化成绩分别纳入对教师和教练的业绩考核,激励他们重视学生的文化学习;采取措施,促进教师和教练养成终身学习、系统学习的良好习惯,不断改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努力打造一批政治责任感强、业务水平高,具有奉献精神且一专多能的教师(教练)专业人才队伍,提高师资整体水平。

总之,通过各种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整合各种资源,积极优化“体教结合”内外部环境,创新投入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建立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和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努力营造“体教结合”的良好氛围,促进各省(市)教育与当地体育相关工作的“取长补短’,力争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使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专业队员、二线队员、业余队员成倍数增长,确保竞技体育优秀人才的不断产出和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冠琼。政府治理体系创新IMl。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2]王健民。人力资本生产制度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3]龚德贵,李艳翎,张坦等。竞技体育发展现状与可持续发展IJ]。体育与科学,2002.23(3)

[4]国家教委关于《试点中学培养体育运动后备人才的暂行管理办法》

作者单位:重庆市第三体育运动学校

上一篇:论足球运动中膝关节的损伤与预防 下一篇:对廊坊体校拳击运动员比赛损伤情况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