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

时间:2022-08-07 01:10:20

主持人语

孩子的适应能力,是指孩子对其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需要作出反应和适应的能力,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期是人生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孩子将来能否适应环境,协调关系,应对挑战和竞争,承担社会责任,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都与其幼儿期的适应能力培养密切相关。而现在的有些家长,重视孩子的身体发育,忽视心理发展;重视智力开发,忽视适应性培养,十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我们从一些大孩子身上就可以看出问题。一个体格发育健康的孩子,不敢去面对竞争激烈的学习、生活压力,更愿意在父母的庇护下寄生;一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却不能与同学或周围的人和睦相处。更有甚者,有的孩子仇视社会,或者厌学、厌世……这些孩子问题出在哪里?专家分析认为,适应能力差是显著影响因素,值得警醒。

别让孩子当“宅娃”

(叶先生,33岁,某公司设计人员)

你知道吗?现在除了“宅男”“宅女”,又多了一个流行词叫“宅娃”。所谓“宅娃”,就是成天窝在家里看电视、打游戏、翻小人书,或自己跟自己玩,几乎没有伙伴的孩子。我儿子盛盛以前就基本上是个“宅娃”,“宅”的结果就是一点也不适应外面的世界,直到前不久,快5岁了才在我们的举家努力下进了幼儿园。

我家的房子是三室一厅,住着六个大人,加上盛盛一个孩子,我父母、我妹两口儿、我们一家三口。这种“六加一”的格局,你不用想就知道对孩子的宠爱有多少,特别是我妈和我妻子,对孩子的关爱简直无以复加,感觉她们每时每刻都在高度警惕,唯恐孩子有什么闪失。记得孩子还在襁褓中的时候,只要一哭,我妈就立马抱起来,有时整晚抱着孩子在屋里走来走去。而且,我妈基本不会抱孩子到外面去,说外面空气污染严重,而我同事或朋友来家里想看看孩子,她经常会推托说孩子睡了,其实是担心来人会把病菌带给小家伙。待孩子稍大一点,开始跑来跑去了,她俩对孩子的保护更加严密,尤其是我妻子,家里凡是孩子手能触到的地方,比如凳子腿、门把手、玩具等,都要用酒精消毒。这还不算,只要她在家,会每隔半小时用酒精把孩子的小手擦一遍。我说她:“你这也太夸张了吧!”她不以为然,还说小心行得万年船。

这样养育孩子的结果,就是孩子对气候和环境的变化很难适应,有点“风吹草动”就生病。比如天气一冷一热稍有变化,就容易感冒发烧咳嗽,而且好长时间好不了;到外面吃饭,餐具烫了又烫,点菜选了又选,可还是避免不了孩子闹肚子;偶尔带他外出旅游,住旅馆,因为环境不熟悉,孩子总是不能安静地睡觉……我不止一次说我爱人:“你越这样对孩子保护越容易出问题,他很难适应外界的环境,包括你这种‘严格消毒’,会让他失去对病菌的抵抗力。”我给他举例子,说有一次坐火车,看见一对外国夫妇,把洗干净的黄瓜、西红柿随意放在火车卧铺上,然后很美味地蘸酱吃。一旁的中国人好心提醒他们,那床铺,脚踩屁股坐,很不卫生,东西放在上面,吃了会生病。那俩老外会说中国话,哈哈一笑说:“没事,我们都有免疫力。你们中国人不是有句话,叫‘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嘛’!”我说生活就应该这样少点讲究,你总想把孩子真空包装,那他就只能适应真空环境,一换环境就会出问题。妻子也认同我的说法,但她“爱孩子爱到了骨头里”,很难对儿子“不在意”。

如果说这种养育方式会使孩子适应水土、气候、饮食变化的能力降低,影响其身体健康,那么将孩子“圈养”在家里,其适应外部世界的能力也会受到影响,我是在经过长久观察后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的。

我家没有孩子独立的房间,他一般都是“蜗居”在我们的卧室里玩耍。孩子的活动空间狭小有限,按理说应该多带他到外面活动,可我妈和我妻子带孩子那么“小心谨慎”,孩子外出活动她们一百个不放心。记得有一次,我们一家去肯德基,里面有个小小的儿童乐园,不少小朋友在里面玩,很少出门的盛盛一看,也跑过去滑滑梯。我妻子发现后不仅立即把他拽了回来,还大惊小怪地说:“那么多小孩子待在一起,万一染上甲流或手足口病怎么办?”不让到远处的公共场所,那到楼下的小区里玩玩总可以吧?可我妈说,你看一楼东户那家的小男孩,就是老在楼下和一帮小孩子疯跑,把头磕破了……孩子慢慢也就习惯了“宅”在家里,要不往电视机前一坐,好长时间不挪窝;要不就守着电脑打游戏,你叫他好几声他头都不抬;要不就关上门,独自在房间摆弄汽车玩具。有时候我想带他出去走走,他摇头,不愿出去。慢慢地我就发现,孩子不爱说话,性格孤僻,家里来了客人他就躲进房间不出来。孩子已经有了自闭倾向,我觉得这样下去不行,赶紧请教专家,还带儿子到儿童医院检查。果然和我分析的一样,专家和医生都说这是“宅”出来的毛病,孩子长期“宅”在家里,容易自我封闭、性格孤僻,其语言表达、交往沟通、适应能力等都得不到锻炼,将来很难适应社会。

为了解放“宅娃”,我决定立即把儿子送进幼儿园。之前曾三次送他去幼儿园,都因没法适应而作罢,这次我痛下决心,一定要送他去。一方面让孩子在幼儿园学习适应集体生活,一方面趁双休日约上朋友,带上孩子,一起到户外活动,让孩子去感受、体验周围世界的丰富,学习与同伴交往。不再让孩子“宅”在家里后,孩子的性格慢慢变得开朗了,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时也变得大胆主动了,到陌生的环境后也不再像惊弓之鸟,适应能力明显增强。

丰富孩子的社会经验

(钱女士,35岁,某机关公务员)

我觉得,要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就要多让孩子与外界接触,多带孩子参加各种活动,认识不同的环境,接触不同的人,以丰富孩子的社会经验。孩子有了较多的生活体验,适应能力自然增强。

基于这种想法,我时常创造条件,让我女儿微微多与其他小朋友交往。比如微微的好朋友丰丰生病住院了,听微微说了以后,我就跟她商量:“我们去医院探望丰丰好不好?”至于什么时间去,带什么礼物则说好由微微决定。孩子接到这个任务后可认真了,还知道打电话给其他小朋友征求意见,问人家买什么礼物好。后来我带微微去买了她选定的礼物,跳跳糖、可乐、贴画以及漂亮的考拉公仔等,装成一个大礼包,微微还制作了一个祝福卡片,上面画了一个大大的笑脸。去之前我又给她讲了一些探视病人的注意事项,比如不能在医院高声说话、跑来跑去,见到坐轮椅或推病床的人要赶紧让路等。那个星期六,我带微微到医院探视丰丰,尽管提前跟她交代了很多注意事项,其间还是出了点状况:我们准备进电梯时碰到一个熟人,就打了个招呼,恰好电梯门开了,微微跑了进去,我还没来得及进电梯,电梯门已经关上了,微微着急地在里面喊我,但我只能眼瞅着电梯上行,脑子里一片空白,因为那是一幢30多层的高楼,电梯几乎每层都停,我不知道微微会在哪一层下电梯,还是会一直待在电梯里。没办法,我只能站在原地等电梯下来。可等了半天,当电梯下来后,我一看电梯里竟然没有微微,当时真有点慌神,赶紧冲进电梯往上走,一层一层地找。到了四楼,电梯门一开我就看见微微在电梯门口站着,眼神那么无助,还好没哭,可我一抱起她,她就委屈地哭了起来。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便在微微的情绪安定后开始教她:“知道在电梯口等妈妈,没有哭,这很好,以后遇到这种情况,可以请穿白大褂的叔叔阿姨帮忙。”借机我又拓展了一下安全教育,告诉她走丢后首先要待在原地等着家人,还要记住爸爸妈妈的电话,找警察叔叔帮忙等。

去探视丰丰时,两个小家伙一见面很高兴,丰丰很喜欢微微带去的礼物。我觉得这次经历微微的收获不小,学着关心别人,学着筹划一件事,对医院的环境有了了解,还经历了一回“突况”,这对一个4岁的小孩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生活体验。

为了丰富孩子的社会经验,我特别注意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去经历,去尝试,将超市、邮局、银行、菜市场、公园、游乐场等公共场所,都作为锻炼孩子适应能力的实践大课堂。记得有个周末,微微嚷嚷着说要自己做西红柿炒蛋,我带她到了菜市场门口后,掏出一张5元纸币跟她说:“你去买一斤西红柿,再买两根葱,我去买鸡蛋。”微微接过钱就往卖菜的小摊走。我一边悄悄观察她,一边往卖鸡蛋的摊位走。微微快走到卖菜的摊位时,终于忍不住回头用目光搜寻我。眼看她迟迟疑疑地想退缩,我赶紧把头转过去。还好,热心的卖菜大婶跟她打招呼,问她要买什么。犹豫片刻,她终于鼓起勇气开始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次购物。等我买完鸡蛋去找她时,她也捏着找的零钱,提着西红柿和葱向我走来,很有成就感的样子。我竖起大拇指,将她大大夸奖了一番。从那以后,我经常鼓励她独立购物,不仅培养了她的语言表达及沟通能力,还让她懂得了不少交往礼仪。现在的微微,到了购物场所一点也不打怵,有时候甚至还能跟卖家砍价呢!

除了购物,我还有意识地带女儿到银行存她的压岁钱,到邮局给她奶奶寄中秋月饼,到敬老院给老人表演节目,或者参加我们小区里的亲子活动、募捐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放手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结识新朋友,学习新本领。最让女儿难忘的是我们带她去了大山深处我们帮扶的一对姐弟家。三个孩子一起点艾条驱蚊虫,摘山上的野酸枣当零食,微微学会了做简单的蜡染手帕,唱当地民谣,从被蚊虫咬得睡不着到能够酣然入睡,可以说大大地锻炼了她的适应能力。我相信,孩子小时候的这些经历和体验,会让她一生受用。

适应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

(王教授,男,45岁,儿童心理学专家)

2009年11月,报上有条新闻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说有位高三男生在宿舍自杀了,年仅19岁,曾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考入重点中学,并且是个孝顺懂事的孩子。他留下了8页纸的遗书,遗书多处流露出对社会不满、悲观厌世等情绪。他写道:“我带着憧憬来到这所梦寐以求的高中,迎接我的却是残酷的现实……”他曾跟母亲谈起,因没有给老师送礼和请吃,他的座位从前面调到越来越靠后。还谈到,因为有一次考试没钱交考试费,就不让他参加考试,结果成绩受到影响被分到慢班……还有诸如此类许多的不满和看不惯。这位中学生之死或许有多种原因,可其中有没有他自身的原因呢?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缩影,会有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可别人也在这个环境里生存,别人也会受挫,别人也会有不满和委屈,为什么偏偏这位男生走了极端呢?不难看出,他缺乏良好的适应环境的心理和能力。因此,遇到问题不是积极地去解决,而是消极地对抗,最终酿成悲剧。由此可见,适应性对于一个人的生活态度、身心健康、性格为人、成就事业等影响很大。而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从娃娃抓起。

我想强调的是,适应能力几乎可以涵盖孩子综合素质的方方面面,比如天气稍稍热了,孩子就中暑,稍稍冷了就感冒,弱不禁风,意味着孩子的身体素质需要锻炼;在生人面前缩头缩脑、不敢讲话,说明孩子社会交往方面的素质有待提高;孩子听不得批评,经不起一点挫折,说明心理素质需要加强……因此,我们说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不是只培养某一方面的能力,而是培养各方面的能力。简言之,培养的是孩子的综合素质。当孩子具备了生活自理能力、心理调适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合作能力、自制能力等,适应能力自然就很强了。

还有一点我想讲的是,有的家长带孩子太小心翼翼,老是不敢放手让孩子去探索,其实,你要相信孩子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不说人类有极强的生存能力,就说植物吧,记得季羡林老先生写过一篇散文《神奇的丝瓜》,说在三楼一位老太太的窗台上,有两个丝瓜发疯似的猛长,加起来恐怕有五六斤重,那一根细秧怎么能承担得住呢?季老担心起来。可没过几天,他就惊奇地发现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老太太的窗台上。后来他又发现一个奇迹,有一个瓜不见了,看看地上,没有,倒退几步抬头再看时,却看到那个失踪的瓜,平着身子躺在抗震加固时垒的一个紧靠楼墙凸出的台子上。这真让他大吃一惊。这样一个原来垂直悬在空中的瓜怎么忽然平身躺在那里了呢?这个凸出的台子无论是从上面还是从下面都是无法上去的,决不会有人把丝瓜放上去。于是,他感叹“这棵丝瓜仿佛有思想”。你看植物的生存能力有多强!我自己也有这方面的体会,我观察过我阳台上种的花,有的花离栏杆挺远的,但它长高以后,就会想办法靠上去,找到支撑,让你不由得啧啧称奇。植物尚且如此,何况人呢?“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你要相信孩子会对遇到的情况作出反应,会想办法去解决问题,你要放手让孩子在实践中摔打,他才能不断适应各种环境,全面协调发展。

上一篇:单亲妈妈韦唯:流金岁月里与三个儿子 下一篇:“专职太太”重返社会为哪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