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院校幼师专业外语教学实践思考

时间:2022-08-07 09:50:13

中职院校幼师专业外语教学实践思考

2001年教育部印发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开篇即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1]幼儿教育问题随之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随着外语在基础教育中的日益普及化,学前教育阶段也开始尝试对幼儿实施一定的外语教育。幼师生作为学前教育的中坚力量,培养幼师生良好的外语表达与外语教学能力将直接影响到未来幼儿的外语教育质量。目前,对中职院校幼师生外语教育的研究还比较少,尚未引起大家的足够关注,笔者从目标定位、教学设计、教育观念、教学能力等方面做了些浅显的分析,以期引起大家对幼师生外语教育的重视。

一、明确目标定位,优化教学设计

目前中职院校的外语师资力量一直比较薄弱,对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新教学理念尚未进行系统的研究更毋庸实践,不顾学生实际、完全授受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依旧大行其道,课堂效率低下。依笔者看,中职院校的外语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对幼师生进行学情分析,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具体灵活的教学模式,实施有效教学。中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初中毕业生,其就学目的多为掌握一门具体的就业技能,实现顺利就业。因此,这类中职生具有不同于普通高中生的特点,即学习基础薄弱、学习目标单纯且直接。具体到幼师专业,学生则普遍存在外语学习兴趣不浓厚、畏难情绪严重、口语表达能力欠缺等问题。[2]薄弱的外语基础必然会给日常的外语教学带来较多困难,不过教师也要意识到幼师生虽然不具备高中生的外语水平,却足以胜任未来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需要。中职教师对幼师生的培养不能仅限于短期的就业目标,还要着眼于未来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若使他们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保持竞争力,必须给予严格的外语训练,提升他们的口语交际与外语教学能力。一位教育家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快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在学习中产生迫切的求知欲,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发挥,要想方设法点燃孩子心中探求新知识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3]正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样,没有浓厚兴趣驱动的学习是不会有成效的。这就要求外语教师从提高幼师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出发,运用创造性思维,实现外语教学设计的优化创新,指导开展别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活动。

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与传播,信息化教学也得以日益普及,信息背景条件下的教学设计成为广受教育者关注的新型教学设计范式。所谓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资源,科学安排教学系统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系统方法。[4]这种教学设计根植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肥沃土壤,强调学生认知过程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有利于学生主动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正如《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所言:“借助于信息技术,在介绍新的知识,讲授有关领域或评价学习结果方面是很有前途的。传播技术在正确使用的情况下,可以使学习更有效率并给学生提供一条诱人的通道,去接触一些当地环境难以获得的知识和技能。”[5]许多中职院校正在建设或者已经建成了信息资源库,为教师利用信息资源库和网络技术,完善和提高教学设计能力,最终实现有效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多媒体技术集声、光、电等功能于一身,通过信息化课程教学设计与多媒体技术的有效整合,采用直观演示、人机交互、实时操作等形式可以图文并茂、声情兼具地再现知识情景,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以我校外语教学设计为例,以往教师开展教学设计因纸张问题,许多创新性的理念因无法留驻笔端而被浪费掉。现在,学校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反复对外语学习目标、学习情境以及学习活动等环节进行优化设计,辅以下载的相关文字图片、外语视频,按照教学设计进行合理的编排,完成教学课件的制作。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信息、创造性地思考和有效地解决问题,促进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趣味化。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设计在提高幼师生外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

二、革新教育观念,培养教学能力

以往中职外语教学,教师惯以自我为中心把持课堂,继续中学单边授课式的教学模式,不顾学生接受与否,实行“满堂灌”;学生受制于薄弱的外语水平,只能被动地听讲,课堂气氛沉闷,缺乏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样的教学只会加重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厌恶和排斥心理,致使学生的外语水平不断降低,久之就会形成恶性循环。鉴于此,就要求教师们首先必须革新原有的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一切学生”的教学服务理念。后现代教学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和建构的活动过程,教师和学生是对话的交互主体。[6]后现代教学理念要求教师重新审视自身的角色定位,发展与学生的平等对话,要认识到教师不再是课堂的唯一“主人”,学生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平等中的首席”,师生共同为求知过程负责。教师不仅要还课堂于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在教学中感受生命的价值,还要倡导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创造和谐的课堂环境。[7]唯有如此,学生才能身心轻松、精神愉悦地上好每一节外语课,真正喜欢外语。

幼师生教学能力的提高与否,来源于他们对幼儿教育事业是否真正充满热爱,教学能力的提高所带来的成功体验又会使幼师生亲身感受到幼教工作的无限乐趣。如何让学生体验教学成功的乐趣呢?一方面,课内教师可以请幼师生“上讲台”充当每节课的小教师。教学过程是对学生进行培养和塑造的过程。[8]通过模拟教学来展示和锻炼自己,教师课后予以评价并提供改进意见,同学间相互观摩以取长补短,经过反复练习,使学生认识自己教学的不足,进而提高设计、指导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能力;另一方面,课外教师可以带领幼师生深入幼儿园开展实地教学活动,让幼师生们在校外充当“小教师”。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新颖别致的教学设计、清楚流利的外语发音,必然会引来儿童钦佩的目光和阵阵的掌声,这将极大地提高幼师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和热情,感受到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伟大和幼师职业的神圣。通过课内实践与课外活动的紧密结合,使幼师生得以充分的锻炼,缩短“知”与“行”的距离,为顺利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三、突出师范特色,提升就业实力

国家能否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取决于人才的培养。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因此,国家一直强调实现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新发展,对我国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众所周知,中国的近代职业教育发轫于1867年创办的福州马尾船政学堂,其发端比普通教育还要早。职业教育虽然在法律上被确认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9]但在社会上仍然不被认可,而是将其定位为普通教育的补充;在招生和经费的投入上也一直处于次要位置。相对于高职来讲,中职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更加严峻。一方面,生源长期不足且学生的文化层次较低;另一方面,中职培养出的人才层次、规格也较低,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这就要求每个中职学生必须“一专多能”,才能立足于职场。

幼师毕业生作为中职院校的最终“作品”,如何获得社会的高度认可就成为中职院校教育者面前的一道难题。中职院校只有充分利用自身实践性强的优势,发挥中职教育的办学特色,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就业问题是学校和社会共同面对和解决的难题,这就需要学校与社会的强强联手,由国家制定优惠的扶持政策和提供必要的设施条件;职业院校本身也要加强师资和实习基地的建设,联合将学生打造成为独具特色的实践型和应用型人才。[10]幼师教育具有显著的师范特色,就业方向比较明确,主要面向各类幼儿教育机构。《纲要》要求“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1]幼儿教师不仅要承担知识传授的任务,而且还要在与儿童的相互活动中扮演参与者、支持者的角色,成为能够有效促进幼儿发展的专业型幼儿教育工作者。因此,必须加强和完善幼师生在学期间的见、实习制度,见、实习是幼师教育的必修课,也是培养高素质教师的重要环节,实践可以使他们具备扎实的教学经验。[11]实践教学既是认识的源泉,又是思维的基础。长期以来,中职院校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没有根本的变化,导致教育见、实习目标简单化和实习过程形式化,幼师生们得不到必要的教育实践,外语教学能力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尤其近年来,幼儿园双语教学的兴起对幼师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中职幼师生们不仅要具备基本的专业技能,而且还要有良好的外语教学能力。中职院校完全能够以此为契机加大见、实习力度,将幼师生的外语教学置于幼儿园中进行,使幼师生在真实的外语教学环境中熟悉幼儿园工作的流程、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以及幼儿的心理状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12]在与儿童的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中体验幼儿教学工作的魅力,既能愉悦身心,又能锻炼日常的外语教学能力,为未来的就业做好准备。通过一定时间的教学实习,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探索出属于自己的独具特色的幼儿教学模式,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学!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就业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教育模式必须从培养“一专一能”学生向培养“一专多能”的方向转变。外语作为现代公民的必备技能,在中职幼师外语教学中必须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立足于实践,将幼师生培养成为具有现代幼教知识和教学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注释: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5.

[2]俞建文.职业教育—主体性教学体系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63.

[3]管向群.中国教师最需要的新理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173.

[4]陈晓慧.教学设计(第2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231.

[5]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42.

[6]万碧波.高职教育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56.

[7]谢阳.浅谈中职幼师外语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J].职业教育,2011(1):67—68.

[8]张涛,刘光亮.职业教育模式新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2):191—192.

[9]法律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1.

[10]沈建洲,杨静.幼师教育实践探索[J].师范教学,1997(Z1):37—38.

[11]叶翔.论教师专业背景下的幼师教育实习[J].师资培养,2005(5):50—51.

[12]李巧英.幼师生职业情感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2009(8):83—84.

上一篇:初中生午休闲暇状况的调查研究 下一篇:家乡的荞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