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河南省农民财产性收入研究

时间:2022-08-07 06:59:00

增加河南省农民财产性收入研究

【摘 要】近年来,河南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有较大提高,但其中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总量小、占比低的情况比较突出,主要是农民理财方式和观念落后,农村信息化建设、金融服务滞后,农民缺少投资理财知识。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就必须改变农民的投资理财观念,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便捷的投资理财服务,并创造各种条件方便农民投资理财。

【关键词】河南农民;财产性收入;城乡差别

所谓财产性收入,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等)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财产性收入在居民收入中比重的提升,对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避免社会财富过度集中和积聚,拉动中长期消费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河南省农民财产性收入在纯收入中的比重远远低于全国3%的平均水平,不利于农村消费的扩张和市场效率的提高。因此,增加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提高农村居民整体收入水平,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河南省农民财产性收入现状分析

1.总量逐年增长,比重长期低位

2005―2009年,河南省农民的财产性收入逐年上升,从35.85元增加到56元,增长了56.2%。随着河南省经济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部分工厂逐渐向农村地区迁移,村办企业和养殖及劳务输入不断增加,使河南省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逐年增加,从2005年的853.98元增加到2009年的1622元。但是,在河南省农村居民的收入中,财产性收入是最少的。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长期徘徊在1%,比重远远低于全国3%的平均水平。河南省农民2005―2009年的财产性收入状况如表1所示。

2.河南省农民财产性收入与邻近省份比较

与河南省邻近中部省相比,财产性收入的差距是很明显的。如表2所示,2009年,河南省农民财产性收入比江苏少270元,比山东少140元,比江西少24元,比湖南少25元,比湖北多6元,占纯收入的比重比江苏、山东、江西、湖南分别低2.9个百分点、2个百分点、0.4个百分点、0.5个百分点,比湖北高0.2个百分点。从这些数据分析中看出,河南省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如此之大,高达5倍左右。

3.河南省农民财产性收入与城市居民的比较

表3显示了2005年―2009年河南省城镇和农村居民各自的财产性收入。从数值上来看,河南省农村居民的人均财产性收入额远远低于城镇居民。自2005年至今,城镇居民的人均财产性收入一直都是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的3倍左右。居民财产性收入最低的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35.85元,而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96元;居民财产性收入最高的2009年,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56元,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则达到165元。

二、制约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因素分析

随着农村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河南省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增长潜力日益显现,对农民增收的贡献逐步提高。但是,现阶段河南省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总体水平较低,进一步提高财产性收入面临诸多阻滞因素,需要及时加以化解。

1.农村土地产权权能残缺,土地资产价值无法充分发挥

在现行农地制度下,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是残缺的,同时由于产权主体不明晰而长期虚置,农民在征地价格形成中缺少话语权,无法合理分享土地所产生的级差地租或超额利润,导致农民利益大量流失。由于农民家庭承包地、宅基地的使用权不能抵押,宅基地不能流转,无法作为资产进入市场,农地在各村以及城乡之间严重割裂,导致土地的保障功能难以向资本功能转换,资产价值无法有效发挥。此外,由于缺乏完善的宅基地退出机制,部分人在城乡双重占有土地资源,使不少宅基地处于空置状态,造成有限资源的极大浪费。

2.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滞后,金融产品创新进展缓慢

对广大农村居民而言,金融财产性收入还很少,重要原因在于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滞后。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出于风险控制和盈利的考虑,业务重点逐渐向大中城市转移,导致县域金融机构数量和业务快速萎缩,农村金融日益陷入边缘化状态。此外,许多证券公司的营业网点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只有极少数经济发达的县级市设有证券营业部,理财产品主要针对城市居民,农民缺乏合适的金融工具将未来收入票据化、证券化,农村投资信息体系也很不发达,农民难以获取股票、基金、外汇市场等的即时信息,使农民不得不选择储蓄这一传统的理财产品,或将余钱用于民间借贷。

3.农民金融理财知识不足,科学理财意识较为薄弱

受传统观念、理财知识、收入水平等因素综合影响,河南省多数农村居民的理财意识较为淡薄,科学理财能力不足。因此,在有一定的结余收入后,农民往往选择储蓄、购买国债等方式理财,或大量用于建房、和民间借贷。    

4.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预防性储蓄挤占其他投资

长期以来,在城市偏向政策指引下,河南省大部分经济社会资源优先向城市配置,农村各种资源要素长期净流出,农村居民享有的公共服务明显落后于城镇居民。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以及教育、医疗、建房等费用的不断攀升,农村居民对未来支出的预期大大增加。同时,面临气候变化、自然灾害以及市场波动等风险,农村居民收入也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在面临收支不确定性以及金融市场不完善带来的流动性约束的情况下,农民只能通过预防性储蓄和手持现金来规避风险,以提高自我保障的安全感,导致金融资产过度集中在储蓄形式上。

三、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途径

1.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增加农民的土地收益

按照产权清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建立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农村土地制度,使广大农民享受到土地增值带来的收益。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探索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新形式,在条件具备的地方,通过租地和入股等方式,让农民长期从租金和分红中得到收益。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管理,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节余指标有偿置换试点。探索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在市域范围内将新型农村社区节余的集体建设用地转移到重点镇和产业集聚区,用作经营性项目建设,使农民参与分红,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2.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为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创造条件

农民拥有较多的财产是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前提条件。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充分发挥重点镇和产业集聚区创业平台作用,实施全民创业带动就业工程,加大小额担保贷款等创业资金扶持力度,大力开展创业服务,引导农民自主创业。

3.着力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增加农民投资性收益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条件,培育以信用和价值规律为杠杆的多元化农村金融体系,为农民提供便利的融资和投资渠道,增加农民利息、股息和红利等财产性收入。引导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在农村开展适合农民投资的股票、债券、基金、黄金、国债等理财产品,在条件具备的地方探索建立金融理财中心,方便农民购买理财产品。

4.积极加强农民投资理财教育,引导农民科学理财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载体,向农民宣传金融理财知识,从理念、产品、服务等多方面启发农民理财意识。积极举办农民理财讲座和培训班,理财培训可以优先在村干部、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骨干和其他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农民群体中开展,充分发挥他们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5.发展农村教育和社会保障事业,为农民财富积累提供基础保障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和社会保障事业,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使农民可以投入更多的资金参与资本市场,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收入。加大对农村教育支持力度,建立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持续稳定增长机制,着力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农村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逐步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体系,逐步提高农民养老保险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歧红.新时期农民财产性收入问题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11).

[2]周波.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调节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0(10).

[3]金丽馥,冉双全.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问题探究[J].经济纵横,2010.

[4]郑晓丽.欠发达地区农民的财产性收入状况与策略分析――以浙江丽水市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0(2).

作者简介:朱会芳(1977-),女,硕士,黄河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财税。

上一篇:固定资产减值中的问题与建议 下一篇:以人为本――企业文化之百善孝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