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玉米病害的诊断与鉴定

时间:2022-08-07 06:11:09

概论玉米病害的诊断与鉴定

【摘 要】病害的识别过程便是诊断的过程。诊断病害是研究病害发生规律和制定防治措施的前提,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要正确诊断病害,首先要掌握较丰富的植物病理学基础知识,其次要有一套完整的实验室设备和精密分析仪器和有关文献资料等硬件,还要全面了解植物病害发生特点、症状类型、病原性状及分类的基础知识和病害研究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玉米病害诊断鉴定

一、玉米病害诊断

主要包括田间症状观察、发病特点调查分析和病原鉴定3个方面。

1.田间症状观察与诊断

田间症状观察时,一要特别注意同一病害不同生育阶段的症状变化;二要区分不同病

原可以产生相似症状的所谓同症异源性变化;三要区别同一病原在寄主不同部位产生不同症状的所谓同源异症性变化;四要区别一种病原先行侵染,而后另一种病原伴随入侵形成严重发病的复合侵染的症状特点;五要区分玉米在发生一种病害的同时,又有另一种病害伴随发生的所谓续发性病害的特点;六要区分侵染性与非侵染性病害的发生特点;同时还要区分急性和慢性型症状与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上产生特异性或不同类型的症状特点。所以,症状识别也是一项细致、复杂而又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有的病害单凭症状观察诊断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做出正确的结论,还要结合化学诊断、指示植物鉴定、病原菌分离和接种试验等做出最终的判断。当然对一些常见的病害可以通过症状观察得出可靠的诊断结果。

2.发病特点调查分析

田间诊断首先要区分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在田间分布往往没有发病中心,多成片的或大面积的发生,注意调查发病前所采取的管理措施,如追肥、喷药、浇水(水质污染)、气候的变化如干热风、冰雹、霜冻、刮风、雷雨等。当然,非侵染性病害也偶有零星点片发生的,如施肥不均,用药不当或者特殊的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等。从病情看,非侵染性病害没有病原物,在田间发病不相互传染,植株受害的部位一般上下较为一致或者叶更为严重,病情比较稳定,而且症状轻微的在环境条件改善后还会缓解。

侵染性病害是由病原物侵染所致,病害在田间表现的特点是多呈随机分布,点片发生。有明显的发病中心,并有明显的传染性。在病部往往有真菌或细菌产生的病症特点,发病条件适宜,能造成严重发生或流行成灾。

玉米发生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物通常主要有四大类,即真菌、细菌、病毒(包括类病毒、

菌原质体)和线虫。各类病原物侵害玉米形成的症状有较明显的区分,但也有不少症状难以区别。大体是:真菌病害在发病初期在发病组织中可查到菌丝体,后期在发病部位常产生霉状物、粉状物、小粒点等特殊病症。如鞭毛菌亚门的腐霉菌侵染玉米形成苗枯病或茎腐病,在致病的根部或茎部有时出现白毛霉状物;但病部往往会出现各种类型的菌状物或小黑点。

细菌病害的病斑周围呈水渍状或油渍状,发病部位在高湿的条件下有的出现黄色或白色菌脓状物,干燥后形成菌顿。是鉴定和诊断细菌病害的重要标志。线虫病害在受害组织内或外部可见到虫体。

病毒病害,因病毒属活体寄生物,植物体外没有病征可查,病毒病所产生的症状与线虫和类病毒、缺索症发生的症状有时难以区分。同时,在田间症状观察时,一定要掌握一种病毒的寄主范围及在不同寄主上的症状特点,其次要注意田间复合侵染引起的复杂症状特征。因此需要光学显微镜下检查内含体形态,甚至需要用电子显微镜检查病毒粒体形态才能确诊。

3.病原物的观察和鉴定

(1)病原真菌的观察和鉴定。检查真菌病害时采集鉴定的标本症状要典型并富有代表性,病原菌要达到成熟的程度观察和鉴定才有可靠性。对于实体生于植物病部组织表面的,可用解剖针直接从病组织上挑取少许病原物于载玻片水筋中,加盖玻片直接镜检,对于病原体生在植物病组织内的,可用徒手切片法制片检查。对植物感病部位没有产生子实体的,通常采用以下方法:

1)取新鲜病组织诱发法。将病组织剪成3—5mm小段,用清水或自来水冲洗干净,置于事先铺垫2层-3层湿润滤纸或脱脂棉的培养皿内,然后加盖,在温暖处保温24h培养,若有子实体形成,可用双面刀片或解剖针轻轻刮取或挑取少许菌体,置于载玻片水内,加盖玻片,光学显微镜下检查菌体的形态特征。

2)琼脂培养基诱发法。在无菌条件下,取病健交界处的植物组织,切成小块,用0.1%升汞或25%—75%系列梯度酒精表面消毒后,置于PDA培养基上,在25℃左右的温箱内进行培养,待菌落形成后,再从不同特征的菌落边缘取少许菌丝或单个袍子进行重培养,取得纯培养物后镜检。并将纯培养物再接种在健康玉米植株上,在控制条件下观察是否引起相同的病害症状。

3)组织整体透明法。此方法亦可用于种子带菌检验。先将种子在含有锥虫蓝的5%氢氧化钠溶液中,20℃下浸泡24h左右,再将浸泡过的种子用65℃左右的热水中冲洗和小心搅拌,使种胚分离,并用不同孔径的三层套筛收集种胚。种胚用95%乙醇脱水再转移到装有乳酸酚和水(3:1)混合液的漏斗中,胚漂在上部,排除漏斗下部的沉杂物。将纯净的种胚用乳酸酚煮沸透明2ml,冷却后镜检胚内的菌原体。

(2)病原细菌的观察与鉴定。在病健交界处剪取一小块组织,放在滴有无菌水的载玻片中央,加上盖玻片,静止片刻,可见切口四周有污浊状粘液溢出。将植物组织从载玻片水滴中移出,待载玻片上水滴干燥后,通过火焰固定.再用革兰氏染色法染色,观察菌体的形状、大小、鞭毛数量、染色反应。植物组织中的细菌,一般要比培养基上生长的小一些。一般常见的细菌病害,可通过症状及病原菌观察,也可以通过细菌的分离培养,查阅资料确定病害名称和病原种名。对少见和新发生的病害,病原茵除要进行致病力测定外,还要进行细菌形态、生理、生化的试验才能确定。革兰氏染色、血清学检验、噬菌体反应都是诊断和鉴定细菌中常用的方法。

二、病原物致病性测定

对于以往少见或新发生的病害,在发病部位观察到的病原物或经组织分离培养的分离物,必须做致病性测定,才能做到取伪存真。致病性测定主要根据柯赫氏证病律(1888),即分离—接种—再分离的证病过程。

1.分离

从病组织上分离到微生物,并获得纯培养。

2.接种

用纯培养分离物用适当的方法(针刺、喷雾、注射、伤根、摩擦等)接种到无发病的相同桓物上,并观察是否发生相同的症状。

3.再分离

在出现相同症状的部位重新分离到与接菌相同的纯培养物,即可证实引起病害的病原物。

柯氏证病律同样适应线虫和病毒病害,只是在人工接种时,直接从病组织上取线虫或带病毒的汁液、茎叶、昆虫等,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接种,若得到相同的结果,即证明这种线虫或病毒就是真正的致病物。

参考文献

[1]吴尔福,王鸣岐.玉米红叶病鉴定诊断及其化学防治[J].自然杂志,1984年02期

上一篇:SG型调速器在应用中的常见故障分析及处理 下一篇:公路旧路改造设计实践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