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民族村寨的保护性发展

时间:2022-08-07 01:58:11

湘西民族村寨的保护性发展

扶国(中南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系副教授,博士):

今年6月,广东“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成功,成为我国第35处世界遗产。据介绍,其成功关键之处在于开平碉楼与村落及其中西文化交融的人文景观、自然生态、乡风民俗等都保持得相当完整和真实,高度反映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特定的地域环境中所形成的独特历史文化景观。由此我们不由想到了湖南最具特色的民居形式之一――湘西民族村寨的现状和前途问题。

湘西自然资源众多,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张家界保护区,邻近五岳之一的南岳衡山。湘西人文资源丰富,这里是土家族、苗族、汉族等民族生息繁衍的家园,在民族迁徙和家园建设过程中不断地形成了独特的城镇、村寨布局和建筑文化,并一直保留至今,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怎样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充分体现湘西村寨的民族特色,一直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李卫东(中南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系教师):

要探讨民族村寨的保护和发展,首先要清楚对象的特色是什么,因为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自然条件。湘西的土家族和苗族属于迁徙民族,长期以来已融入楚湘文化背景之下;长时期的民族抗争和近代的匪患历史使人们不断向沅水与澧水流域纵深山区迁徙。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湘西的城镇、村寨具有变化缓慢、形态持久的特点,同时也形成了城镇、村寨布局及建筑的湘西特色。

湘西的城镇村寨多选在山环水绕的地域,体现了一种“依水而活”的精神内涵。其所处的山、水环境非常注重“纳”与“藏”的关系,即城镇、村寨的主要入口方向相对开敞,表示能“纳”天地精华之气;山势围合的生活工作环境形成半开敞空间起到“藏”的作用,体现了“风水学”的内涵。另一类村寨的选址多在高地平台之上,地势险要,视野开阔,周围多沟壑、河流或其他自然屏障,一般只有1~2条路可上,易守难攻,如德夯的吉斗寨、永顺的列夕镇、吉信镇的锡坪村等、龙山的火岩乡大部分村寨。这类村寨的形成与湘西的历史和生存抗争,包括民族之间、家族之间与统治阶级之间的斗争史有着直接的关系,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村寨结合自然地形,不破坏自然地形地貌,每一个集镇或村落的人们都有一个合理的耕作半径。湘西村寨的空间形态也极富特点,湘西村寨用地紧凑且地形复杂,街巷一般较窄小而曲折,在地形陡峭的地段常用踏步连通上下,从而把狭长的街巷划分成明显的段落而又能使它们封而不死,组成了层层叠叠的多层次街巷空间景观,致使景色变幻有序,尺度协调宜人。

邹卓君(中南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系教师):

民族村寨保护性发展不仅要了解对象的特色,还要在主观上搞清楚为什么要保护和开发,也就是保护性发展的意义,这种意义既是经济的,也是社会文化性的。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许多少数民族聚居区在长期的封闭和自我发展中保持了较为完整的传统文化,这些民族传统文化在民族旅游的开发中显示了其相当价值和重要地位。民族文化村寨是民族文化最好的物质载体,民族传统文化往往通过村寨建筑、构筑物、传统工艺品、服饰、家居、饮食等物化形态的民俗,以及生产过程、人生礼仪、岁时节日、信仰、歌舞、游戏等非物化形态的民俗得以全面、系统地展示。

近年来,到处涌现的村寨旅游、风光旅游极大地推动了湘西的发展和建设。如今凤凰古城、中国南方长城、吉首德夯苗族风情、天下第一漂、坐龙溪大峡谷、红石林等已经成为了全国知名的旅游景点,每天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这给湘西带来了无限的机遇,魅力湘西被国际旅游组织评为“中国最佳旅游去处”,并成功争创CCTV2006年度“中国十佳魅力城市”,成功举办了深圳“神秘湘西”旅游产品推介会、“天下凤凰聚凤凰”、陕西临潼――湘西里耶秦文化之旅等旅游促销活动。2006年全州接待游客655.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4.6亿元。旅游产业带动了零售、通信、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相关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旅游开发可以改善村寨基础设施条件,为当地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多样化发展。发展旅游能增强村民文化自豪感,促进村民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并为旅游者提供了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度体验,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因此,把民族村寨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发展民族旅游业,不仅为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直接的经济利益,增加了就业机会,直接促进了相关行业的发展,改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还给当地带来了科学知识、信息和技术,开拓了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视野,也使外界对民族地区的资源和社会经济状况有了深入的了解,从而为民族地区提供了更多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机会。

李:因为湘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士也区,所以湘西地区村寨经济的发展,既有农村经济发展的普遍性特点,又有民族村寨经济的特性。湘西的地理条件以山区为主,山区面积占总面积70%,大部分的村寨位于山区,可耕作土地自然坡度大,对水土保持十分不利,也难以采用机械化操作和实施灌溉系统工程。这样使村民的生产经营活动对自然条件、气候因素的依赖大大增强,很大程度上是靠天吃饭。山区特殊的地理条件还增加了村民劳动强度,降低劳动效率,加大了生产成本。以山区为主的地理环境使少数民族村寨与外界的信息沟通受到很大阻碍。星罗棋布的山区村寨使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和使用成本提高,制约了少数民族对外部信息的接受进而制约了村民更新观念和面向市场。受这些客观条件的限制,村寨生产经营条件差,经济发展处于劣势,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长期保持低水平发展状况。

目前,湘西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仍然是以第一产业为主,大部分村寨以粮食种植为主的农业生产活动,生产过程基本保持传统农业的生产特点。大部分的村寨仍然采用多年流传下来的农业耕作方式,普遍使用耕牛、铁制农具、手推车、石磨等传统生产工具,生产方式仍然是以劳动替代技术和资金的传统农业生产,先进的农业技术往往难以辐射到村寨。湘西地区飞速发展的村寨旅游业正在成为湘西经济发展的新希望。

扶:村寨旅游发展的意义是明显的,但是也不应忽视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带来的负面效应,村寨旅游业的开发必然带来外界文化和本土民族文化的冲突,而在这种冲突中本土民族文化是弱势的一方,如果不加以良好的保护和导向,必将在强势的外来文化冲击下荡然无存,造成的后果是传统民族文化走向衰退和消亡。

李:目前村寨旅游发展存在许多问题,其关键就在于没有和民族真正文化灵魂的保护结合起来,民族村寨旅游面临着特色不明确、外来文化冲击、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冲突、族群社区发展、民主参与等错综复杂

的问题。

比如说,特色不明确,开发层次浅。为了吸引游客,歌舞的内容主要是本寨原生态的芦笙舞、铜鼓舞、飞歌等,而旅游纪念品几乎是各处都有的大路货,缺乏自己的独特产品。由于内容单调,不能留住游客,因而也就不可能做到吃、住、行、观、娱、购全方面为游客提供服务。游客在很短的观光过程中,只能感受到村寨文化表层的几项简单内容,没有领略到浓郁的较深文化内涵。游客在这样的旅游中,不可能流连忘返。由于层次浅,就容易重复开发,区域内村寨文化上缺少区别。一个寨子看见邻寨在旅游开发中获得效益,于是效仿成第二个、第三个。旅游内容从进寨仪式以及到歌舞表演均为一个模样,游客到了一个就不会去同类的其他村寨。

从文化冲击角度来说,由于主客接触和相互作用的不平衡性,加上双方巨大的经济势差,游客对村民的影响要比村民对游客的影响大得多。村寨青年们从游客的闲逸、富有和时髦的外表看到了外面精彩的世界,往往会对自己民族的东西产生不满,也激发了他们走出山外的动机。特别是大批乡土艺术人才的外流,使原本让人如痴如醉的民间艺术难以再现,造成传统民族文化变质变味且形象受损。当外出的年轻人回村时,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使村里年轻人对传统几乎不屑一顾,晚辈不愿跟长辈学习民族独门绝技。

邹:民族村寨开发不当,其价值观的改变可能导致传统社会结构的崩溃。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每个民族都有其共同珍视的价值取向,如热情好客、忠诚朴实、吃苦耐劳、互助互让等。但随着村寨旅游业的发展,一些朴素美好的文化价值观发生了明显的退化,如民风不再淳朴,不仅破坏了旅游的气氛,也影响了村寨的形象。此外,由于只有少数村寨能获得旅游带来的实惠,而周边多数相邻的村寨却丝毫不能受益,由此生出的羡慕与嫉妒交织的心态在所难免,往往会引发各种破坏性的行为,特别是对旅游资源与环境的蓄意破坏。传统社会结构体系正面临崩溃的危险,现在民族村寨的年轻人大部分都到发达地区的城里打工,他们收入微薄,无法享受城里人的文化消费,每当过年回家,他们发现自己已经不会唱民族歌,不会跳民族舞,他们成了民族文化上的失落者。

李:由于旅游经济发展并没有和当地社会发展结合起来,许多民族村寨的旅游开发并没有使其走上富裕道路。一方面,由于村寨人口素质低、经济落后,村民们难以影响和参与决策。许多对村寨旅游产生影响的决策都是政府和企业制定的,当地村民往往成为旅游开发_的局外人。当旅游企业利益和当地居民利益发生冲突时,结果常常是以牺牲当地居民利益来维护企业的盈利和决策。多数当地人只能从事一些低投资、低回报的行当和低收入、强劳力、非技术型的旅游服务。

其次,由于管理的先天缺陷,有的地方政府把有限的建设资金挪用来搞旅游开发,而置脱贫最急需的文教、农田、水利等公共设施的建设于不顾,这使当地大部分人原本应该得到的利益受到损害。因为他们根本无法从这些设施中获益,而代价倒要承受许多。在没有进行科学规划和市场论证的情况下,就进行盲目的、浅层次的开发,为争夺客源而造成相互杀价的恶性竞争,既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又破坏了资源和环境。

同时,因大量的游客涌入,民族村寨环境保护工作远远跟不上旅游业发展的脚步,生态环境开始遭到破坏,一些旅游景点的过分开发已经侵犯了村寨生态保护区。村寨历史文物的保护也同样面临挑战,湘西拥有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历史文化景点和名人故居,如果没有妥善的保护措施而只是注重当前的旅游效益,那么这些历史遗产必将遭到破坏。

扶:要使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保护好资源。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所有文化都不可阻挡地被纳入了一个单一的“西方文化”影响范围之内,世界许多民族的文化在全球化的冲击下解体。面对民族村寨开发中村寨的大量问题,我们不禁要问,我们是否应该封闭式保护村寨呢?

有一些专家学者就认为,民族村寨可以开放,但开放是限量的,是为科学研究服务的。客人来了,村民千万“不要把自己降为展品,更不能兜售自己的用品”,否则就失去了“生活的本色,品格的本色”。著名的生态博物馆学家杰斯特龙先生就怕现代化知识污染了民族文化,他希望我们的民族地区“慢一点现代化”,要“捍卫民族文化的独立性”。

但也有人认为,保护民族村寨的目的绝不仅仅在于为建筑史学、人类学、民族学等科学研究提供了活标本,更重要的是要有利于村民的生存和发展。保护民族村寨,与保护出土文物不同。民族文化总是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的,企图使其一成不变,犹如出土文物,既不应该,也办不到。开放式保护民族村寨是最为有效的保护方式,正因为对外开放,才较为有效地保护村寨环境和民居建筑,特别是有效保存和发展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民族歌舞、民族节日、社交礼仪等传统优秀文化。

李:要加强民族村寨的保护性发展,首先要加强保护意识,确立社会性的旅游发展观,要让村寨里的老百姓都认识到传统文化是一项维系他们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资源,要世代传承和发展。无论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有一个基本目标是不能动摇的,那就是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当地村民而言,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旅游开发,更重要的是生存和发展,是如何永久地摆脱贫困。事实已经证明,纯粹经济性的旅游发展观是短视而片面的行为。虽然旅游业的发展客观上对社会进步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并不会自动地和直接地发挥这种作用,因为旅游业的发展不可能普遍地改善当地所有群众的生活。因此,旅游业的发展并不代表一个地区的发展,经济的增长也不一定代表社会进步。要发展健康的民族村寨旅游,必须确立新的发展观,即社会性的发展观。它的核心是具有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四大功能,即在发展经济、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在开发民族村寨旅游的过程中,要加强立法和规划,健全管理机构。政府应改变和完善当前基于经济收益取向的旅游绩效评估方法和评价体系,在旅游发展的评价中加入环境、文化和社会的指标,同时制定配套扶持政策,创新发展民族村寨旅游,使其得到切实的有机发展。2002年,贵州出台了《贵州省旅游村寨定点管理暂行办法》,将旅游村寨购物和娱乐场所服务规范化,尊重当地的民族风俗习惯。

为保证规划和建设的顺利实施和将来旅游区的正常运作,成立旅游区统一的管理机构。统一管理机构下设基础设施管理委员分会、安全和环卫管理委员分会、服务区管理委员分会、民俗娱乐开发管理委员分会。整个旅游区管理机构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接轨国际管理体系,建立科学先进的管理体制,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实行科学统一管理,提高效率。要针对生态旅游区制定具体的生态保护规定,严格执行有关法规条款,运用法律手段实

行有效保护。其次,要控制环境容量。

邹:除了加强管理,还应在开发中注重当地居民的参与性,提高社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理事会与地理理事会联合制订并颁布的《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倡导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将当地居民作为关怀对象,并把他们的参与作为旅游发展过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不可缺少的环节。民族村寨的旅游开发尤其需要注重这种参与性开发。如果大多数的村民眼睁睁看着旅游经济所带来的种种好处自己不但不能从中受益,反而还要忍受由旅游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样很可能导致传统文化的扭曲甚至丧失。当地居民是民族文化的拥有者和实践者,没有他们的参与旅游开发将无法进行。通过他们的参与使他们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分享旅游发展带来的好处,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传统文化带给他们的一切,增加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使他们重视并自觉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从而使他们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而民族文化的继续传承又使其作为旅游资源得以继续开发和利用,最终使民族地区旅游业获得了可持续发展。民族村寨成功的发展不应该以抽象的经济增长为指标,而应以人为中心,满足基本需求,改善社会不平等现象:民族村寨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就是强化和提高当地人自我发展的能力,通过参与使当地人得到自我发展。

李:国外许多村寨旅游开发的成功经验大多强调旅游发展的社区参与,我国也有少数地区进行了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尝试。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强调把社区作为旅游规划和管理的核心,让社区的居民获得参加旅游发展决策、控制、管理和公平获得旅游收益的机会。社区参与被认为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社区参与不仅要参与决策、规划,还要参与项目经营,管理,参与利益分配。必须制定一套参与机制贯穿于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政府可以通过财政上的扶持,政策上的倾斜等手段,并注意处理好开放投资环境和保证当地人利益的矛盾,充分鼓励和支持当地群众参与旅游项目的开发,尽量提高当地对旅游企业的控制程度,从而保证社区获得更多的决策、开发、管理的权利以及利益分配的机会。资源虽然是国家的,但作为当地村民也应享有一定份额。有权利才有义务,只有实现利益共享,才能实现责任分担。民族文化需要村民去展示和传承,环境需要村民建设和保护。村民素质的高低和对旅游业的态度对村寨旅游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绝不可忽视。因此,在旅游决策中必须从广大村民的要求和愿望出发,通过各种措施引导村民自觉而积极地参与旅游开发、规范村民的经营和管理,培养村民的自我组织、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

扶:除了加强居民参与,保护性发展中还应该注重哪些?

李:在保护性发展中要注重适度原则。民族文化是旅游资源的源泉,但旅游资源并不等同于民族文化。从游客能否可感受的角度来看,村寨旅游文化大致可分为显性部分、隐性部分。显性即是很明显就能感受到的,比如服饰、歌舞、建筑等。隐性即是游客从表面上感受不到的伦理道德观念、审美价值标准、宗教象征符号等。为了使游客能够感受到独特的文化内涵,应该结合景观营造将村寨旅游文化进行分类开发。隐性文化要素主要存在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并不以特定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不容易被人们感知,就不适合开发成旅游产品。如果不加选择地将它们开发成旅游产品,则容易造成民族文化的肤浅化和庸俗化。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不能仅仅着眼于游客的好奇心,而应该充分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独特性可以参照旅游资源评价指标,即珍稀度、古悠度、奇特度、规模度、完整度、审美度、组合度。这七个指标是一个完整的相互联系的评价系统,应用时必须先分别判断,然后综合比较。以此为客观、科学的依据,开发出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村寨旅游项目和产业才会有生命力。许多民族文化村寨由于对民族特色、地方特色认识不足,或是把握不准,在景观建设时往往到处套用主体民族或其他民族的景观文化特点,反而抹杀了本民族文化的特色。只有努力提高村寨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保持自己的特色,民族旅游寓教于游的功能才得以发挥,村民也才能增强和重树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传统民族文化也才得以延续。

邹:村寨旅游的资源是村寨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其保护利用需要对村寨旅游资源进行具有文化内涵的构建。民族村寨文化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每一生活习俗都有一个空间范围和时间过程,而游客的观光时间比较短暂。为了适应游客的需要,在开发一些项目时就必须将生活中的文化加以综合并进行浓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有参与的;中动,游客出游的目的就是想去体验异样的生活,参与了,体验才能深刻。

民族村寨的保护性发展要鼓励文化的传承,应将民间的工艺艺人组织起来,开办学习班,带徒弟,培养接班人。有了接班人,民族文化才能够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村寨的旅游才能够得到持续发展。在进行旅游收入分配时,应考虑对于那些具有民族传统文化技艺的人增加一定的酬劳。对于村寨里的文物,更要进行严格的保护。比如由于生产方式已经改变不再使用的农具,废弃的水碾、榨油坊、石碓和捕猎用的弓、弩、套子,还有传统宗教中的神树、神石等等都应作为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有效保护。

民族村寨的建筑更新和规划应该坚持分层次保护、整治与继承的原则,应在保护前提下的整治、继承传统的东西,做到形似与神似的高度统一,并做到平面构图与造型,材料的应用、色彩的处理、空间比例尺度、体量与特定的历史环境风貌高度协调。

李:湖南少数民族人口众多,拥有独特的民族地方文化又受丰富的湖湘文化熏陶,村寨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异质性和独特性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观赏价值和体验价值。保持较好的原生状态的自然和文化,可以给游客提供一种全新体验的乡村旅游的资源条件。不论是凤凰的古城游或是里耶战国遗址的历史观光,还是民族村寨及群落的体验和休闲,都必须将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有机的结合起来,深化旅游文化的内涵,本着建设湘西城镇村寨的目的发展村寨旅游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使村寨旅游、民俗旅游庸俗化,这样湘西的村寨旅游才能在国内乃至国际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同时保护了湘西本土的民族文化。

例如德夯的苗族风情寨、湘西剿匪胜利纪念馆、湘西民俗文化博物馆以及以国内著名企业“湘泉”工业区为依托建设的湘泉酒城都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德夯地区建设的特点在于,并不全力打民族、民俗牌,因为过分的开发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必将导致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而急功近利式的村寨旅游开发反而使该地区的民族文化资源消失殆尽。应该以土家族、苗族的民族风情为依托,把猛洞河、德夯以及周边地区建设为一个城市休闲为主的城郊村寨,完善配套设施,如猛洞河国际会议中心、猛洞河国际狩猎区、国家森林公园温泉疗养区、德夯国际攀岩公园等,同时利用当地文化特色建设茶文化主题公园、土家族苗族文化村、特色旅游商品加工区等,不直接以民俗为卖点,而是保护民俗,尊重民俗。

扶国:建设有灵魂的人居环境,是全世界建筑师和规划师们的共识。在少数民族地区要建设有“灵魂”的村寨,就必须在分析民族村寨的传统物质形态与文化形态、深入挖掘村寨深邃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传统村寨的文化特征,明确继承与发展传统村寨文化的具体内容,这样才能将传统村寨的保护和民族地区的建设妥善地结合起来,将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

上一篇:大型江边泵房沉井施工 下一篇: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