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区域 绽放生命

时间:2022-08-07 01:55:15

走进区域 绽放生命

摘 要:幼儿园活动区游戏以其自由、自主的特点,深受幼儿喜爱,在丰富的小天地里,幼儿能够无限畅想与发挥,自主选择游戏材料,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主动探索、积极表现、合作交往,体验游戏的快乐和成功。教师要加深对活动区游戏的认识,巧妙设置活动区域,优化游戏环境,以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引导幼儿走进区域、感受游戏,以绽放生命的精彩,充分发挥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活动区;绽放生命;体验;快乐;农村幼儿园

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的不断贯彻深入,农村幼儿园的教育模式也在不断更新。近阶段,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幼儿体验式活动区学习活动”即“生命体验式活动区游戏”这种学习形式已成为幼儿在园学习活动的新潮流。活动区游戏既是学习也是游戏,其组织形式灵活多样,活动环境轻松自由,在与不同层次的材料互动中,不同能力的幼儿都得到了发展与满足。但在实际观察中发现,农村幼儿园活动区游戏的开展常流于形式,教师缺乏对幼儿行为的观察与判断,活动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幼儿不是被材料限制了“思想”就是被教师的要求束缚了“手脚”,忽视了幼儿真实体验的过程。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幼儿园活动区游戏开展的实效,真正发挥活动区的教育价值,使幼儿在活动区游戏中充分与环境、材料、同伴、教师互动,感受生命带来的一切不同体验,引导幼儿在体验式活动区游戏中感受快乐、绽放生命,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巧设活动区,体验“爱社会”“亲自然”“懂生活”的精彩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农村幼儿园办园条件相对落后,如何利用有限的空间,创设体验式活动区游戏环境成为游戏开展的一大难点,为此,我们大胆尝试、巧妙设置,让幼儿在综合式的游戏环境里充分感受生命带来的无限精彩。

1.充分利用室内空间――生活场

农村幼儿园一般只有一个活动室,是集中活动和分区活动公用的场所,所以活动区游戏设置的主要空间是在教室内。如果幼儿人数较多,为了避免过分拥挤而影响游戏开展,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连通各个活动区,使幼儿体验到这是一个大家庭或一个生活场,还可以将空间扩展到活动室中央,延伸到活动室的每一个角落,一切契合孩子的需要,这些可以在活动准备阶段与幼儿一起商量,活动室的分区格局可以由师幼共同决定。

2.适当拓展室外空间――小社会

由于室内空间有限,教师可有效利用走廊、阳台、楼梯、窗台等地方,创设有利于幼儿发展的环境,如利用走廊创设“美食长廊”,各个美食铺上或加工或叫卖,不亦乐乎;利用围墙创设“涂鸦墙”,幼儿自由涂抹,尽享创作的乐趣;利用窗台布置成“娃娃家”的小床或小衣柜,让幼儿在衣柜上做好各种标记,在玩“娃娃家”游戏时,幼儿可以进行折叠整理,分类摆放;利用楼梯拐角处布置“自然角”,由幼儿种植与培育各种蔬菜或花卉,感受植物旺盛的生命力。

3.走出去的广阔天地――亲自然

农村到处是广袤的田野、茂密的树林、清澈见底的小溪等,看似不起眼的泥土,孩子们却玩起了“挖宝藏”的游戏;卷起裤腿就可以在浅浅的小溪里摸小螺、抓小螃蟹等,大自然环境更能给予幼儿获得游戏体验的满足感。此外,教师还将大自然“搬进”幼儿园,在园内的小庭院种植了各种果树、蔬菜与花草,孩子们观察树木生长、采摘果实,在树下游戏,体验四季变化、花开花落。在大自然环境中游戏时,无需教师预设或安排,一颗普通的小石子,在孩子们眼里,它都可能是一件道具;一片树叶可能是某只动物的房子……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幼儿自然习得了很多东西。

二、灵动游戏材料,给予幼儿充分的体验时间和空间

活动区游戏材料是引发幼儿多种感知、自主学习、自由探索的基本条件和物质基础,如何利用周边资源,提供适宜的区域材料是游戏开展的关键,同时也是体验过程快乐的保障。

1.投放开放性的材料,将玩法设计交给幼儿,让体验式探索更具挑战

以往,教师认为幼儿只对新投放的材料感兴趣,于是不停地提供新鲜材料,但因为目标指向单一、玩法单一,幼儿很快失去探索的兴趣。比如,往大班数学区里投放扑克牌,幼儿通常玩的是比大小、排序等,现在考虑到要充分探索材料的多样玩法,让幼儿获得更多感知,教师应把设计和选择的权利交给幼儿。幼儿发现扑克牌可以用来建构,折叠或两两相靠就可以让扑克牌立起来,接着就想着如何让扑克牌搭得高、搭得稳,让搭的桥或房子更具特色一些;幼儿想办法去改变扑克牌的形状,折起来就是高架桥,卷起来成了来钻隧道,还取来其他的辅助材料,如吸管、回形针、积木等,一次次倒掉……幼儿接受挑战并不断调整搭建,一张张扑克牌成了多样的建筑,幼儿体验挑战成功的种种喜悦。通过对比观察,我们发现幼儿容易被教师讲解的固定玩法所影响,教师应该把选择和设计材料的权利留给幼儿,体验挑战材料多样玩法的无限乐趣。

2.搜集多样性的自然材料,把学习目标隐含其中,让体验式探索更具价值

农村蕴含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多种多样的自然材料能够给幼儿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教师可以打破过去材料收集渠道的单一性,发动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材料,在幼儿园各班门口设置“百宝箱”,制作标签分类摆放,并强调班际资源共享。在对这些自然材料进行初步检验的情况下,坚持以安全、卫生、实用为原则,结合活动区游戏目标,提倡一物多用、废物利用,对同一活动区进行多材料投放,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如收集来的贝壳、鹅卵石和树枝,幼儿将贝壳藏于沙中,将鹅卵石建成堡垒,持“枪”(树枝)开始了“两军夺宝对战”的游戏。看似普通的自然材料,却为幼儿的游戏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让体验更深入,让活动区的游戏更具地方特色。

三、“灵活”把握介入时机,引领幼儿体验“生命绽放”的精彩

教师是活动区游戏的“幕后工作者”,同时也是幼儿游戏的合作者、支持者,教师只有通过不间断的观察,及时发现幼儿的活动需要,再决定是否介入,以丰富游戏环节,提升游戏技巧,促进幼儿更好地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

1. 理解是前提,尊重幼儿想法和做法,让体验式充满乐趣

以往农村幼儿园有一种固定的区域活动组织模式:介绍新材料―教师强调注意事项―开始自由活动,这样的做法存在行为高控,严重阻碍了幼儿的发展。如何促进幼儿自发自主的游戏行为?经过研讨与思考,我们进行了“有趣的沙子”的活动区游戏实践。我们带领孩子们先自由观察玩沙的工具和材料,自由选择玩沙材料和探索方式,使其在不受教师支配的情况下初步感受玩沙的乐趣。孩子们自主制订玩沙活动的规则和游戏玩法,他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材料与同伴合作,也可以自己想象要怎样进行沙子塑型或是沙子创意,教师不随意介入幼儿的活动,尊重幼儿的想法和做法,不过多地干预幼儿的体验过程。所以,他们的玩沙体验也会有所不同,教师发现孩子们有时会自己玩出不同的花样来。如有的幼儿会拿一个筛子当蛋糕的底座,用沙子在上面做蛋糕,并选择树枝当作蜡烛;还有的幼儿会在沙池里挖一条通道,看到自来水管,会把水引导到通道里,发现水管太短会用不同的竹片连接起来,把水引到通道里……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在教师的这一教学策略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2.观察是关键,用心感受生命的价值,体验活动的乐趣

了解幼儿是体验式活动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学会观察,了解活动中他们遇到的困难,教师在这一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建议。如教师在玩沙区见到孩子们在建构“小小儿童乐园”时,只是把沙子堆在一起,这时教师就以乐园工作人员的身份介入说:“今天的儿童乐园人比较多,天气比较热,这可怎么办呢?”“儿童乐园今天要给6月出生的小朋友办个生日party,怎么办呢?”在教师的层层引导下,孩子们纷纷举手,想出不一样的点子,并主动参与到儿童乐园的下一步建构中。有的幼儿在“道路”两旁放上休闲椅,种上许多树,有的幼儿找来班上没用的彩带做成“霓虹簟保有的幼儿用树枝当作乐园的“花圃”,孩子们在游戏中不断深入。所以,在观察了解幼儿游戏行为的基础上给予幼儿适当的引导,这也是教师观察的重点所在。

3.支持是策略,感受生命体验活动区带来的乐趣

教师如何在观察、了解幼儿的游戏需要时,给予他们最大的支持和帮助,这也是我们在设置生命体验活动区过程中的又一重大突破点。针对幼儿的发展水平与能力不同,教师分别采用个别支持和参与支持者两种方法。个别支持是指教师针对幼儿能力强弱而给予不同的指导策略,如对于能力强的幼儿,教师可以让他们带领本组的成员共同商议要开展的玩沙内容,并尝试分工与合作;对于能力弱的幼儿,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在基础玩沙的水平上,寻找生活中或身边其他代替物,以丰富游戏内容,在游戏中体验生活带来的不同经历。

参与支持的方法就是教师在观察幼儿活动情况的基础上参与其游戏,给予其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如在“有趣的沙子”活动区游戏中,教师发现小烁和小云在“道路”两旁植树,由于树的底座是一个圆盘,风一吹就倒,反复几次之后,两个幼儿都有点不耐烦想放弃了,这时,教师走过来问:“你们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树会倒?”“上面的树枝太重了,风一吹就倒”“那我们一起来想想办法吧!”教师的参与激发了幼儿继续探索的欲望,丰富了游戏环节,引导他们在如何让“树不倒”的问题上积极动脑,身体力行,在活动中体验生命的精彩绝伦。

总之,活动区游戏作为农村幼儿园践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游戏代表,它彻底解放了教师的“双手”,让幼儿在丰富的游戏环境里,自主解决问题,充分展现自我与同伴正确交往的能力,使区域活动真正成为《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引领下的活动,促使幼儿在体验式活动区游戏中感受生命的精彩,绽放快乐的区域活动生命之花,让孩子们更加健康地成长,向着他们的未来稳步迈进。

参考文献:

[1]向建秋.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2(5).

[2]李似男,郑 萍.《指南》背景下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实践与思考[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3).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教师进修学校)

上一篇:减少体质测试中伤害事故的措施研究 下一篇:几何画板在数学新知拓展环节应用的课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