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大学区管理制”下体育学科教研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2-08-06 09:17:04

西安市“大学区管理制”下体育学科教研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笔者通过对西安市18个大学区(35所中学、35所小学)的体育教研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了一些建议,也为提高“大学区”体育教研质量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一、研究对象

以西安市随机选择18个大学区(70所中小学)体育教学为研究ο蟆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2.专家访谈法。3.问卷的发放与回收。4.数理统计法。

三、结果与分析

1.“大学区”体育教研的重视程度不高。从调研结果可知虽然大多数的领导和教师认为开展体育教研非常重要,但由于受到理念、时间、资金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只有少数教师能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大学区体育教研活动的落实不尽如人意,体育教研的功能和价值难以得到充分的肯定和发挥。

2.开展“大学区”体育教研的效果不理想。一线教师中认为本学区教研活动“非常有效”的体育教师仅是少数。究其原因包括教研活动主题不明确、活动准备不充分、缺乏研修后的反思与跟进等。从教研活动评价表(表略)中可以得出,大部分一线体育教师认为本学区教研活动的质量属于“效果一般”或“没有效果”,这说明学科专业引领作用没有发挥,指导跟进薄弱。

3.“大学区”体育教研活动次数较少。随着“大学区管理制”的积极推进,各个大学区的教研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开展,学区培训、学区教研、网络教研、示范课、观摩课等活动有力地拓宽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让更多的教师有了展示自己、提高自己业务能力的机会。

4.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不是很迫切。部分老师不愿意参加教研活动除了缺少专家引领、教研质量差等因素外,主要原因是体育教研活动更多的成为了个别骨干教师和年轻教师的“展示专场”许多老教师游离于之外,合作学习热情不够,更谈不上同伴互助,这说明建立名师工作室和骨干教师专家团队,对提高教师的团队协作能力是非常重要。

5.缺乏有效的考核制度和奖励制度。尽管大学区目前有专项资金,但缺乏体育教研活动有效开展奖励金以及教研成果奖励金。据调查,部分学校不能很好地落实对体育学科获奖成果的奖励,或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奖励金额差距较大。

四、建议

1.各级领导要加强体育学科建设,重视学科发展。主管领导要积极参与教研活动,不应把教科研活动仅仅看成是业务主任或教研组长的工作。领导的直接参与不仅关系到教研质量和参与人员,还牵涉到观念转变和时间、空间、经费的保障。领导只能也必须是教科研工作的领头雁,这样就可以把准教研大方向和深入了解研究的进展和成果。

2.上级部门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和教研活动(竞赛)来提高中小学体育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加强名教师的专业引领力度,教科研人员要帮扶学科带头人建立名师工作室,打造业务精湛的学科团队,让他们带动更多的学区教师,形成阶梯式结构,充分发挥“学区教研”“专家引领”“全面推广”“资源共享”的大学区管理制改革理念。

3.学区长学校要积极牵头,大学区教研中心要认真落实,全面开放课堂,实行无障碍推门听课制度,让教研工作在各个阶层,各个学科、各个年级扎实开展,全面开花。教研活动要长期化、制度化。教研内容应系列化、专题化,满足一线教师的专业成长需求,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4.行政驱动、专家引领、团队协作、固定时间、责任到人,借助大学区教研平台,发挥名师工作室和骨干团队力量,营造“月月有活动、课课讲研究、人人有课题、天天有小结”的科研氛围;让课题研究、网络教研、观摩研讨等教研形式,与每一位教师“面对面”,为全体教师提供交流、讨论的机会,努力创设民主开放的研讨氛围,进而形成争鸣、探究、团结的教研平台,实行由个人到集体、从继承到拓展、从拓展到创新、从创新到发展、从发展到覆盖的共建、共生、共强形式多样的教研实践模式。

5.各大学区要加强学区内校际之间的沟通、积极协调、完善制度、严格管理,杜绝教研活动迟到、早退现象,保证教研活动有质有量。同时,大学区教研中心应建立教研督导和教研质量检测平台,形成监督评价的制度化、常规化。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要将体音美教研活动纳入到对各大学区的常规量化考核中,促进体育学科教研活动的有序、有效开展。

上一篇:秀美同州,教育先行 下一篇: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