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质疑能力培养实践点滴

时间:2022-09-27 10:36:40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质疑能力培养实践点滴

语文课程的教学必须要结合语文学习的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细致地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他们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语文教师要潜心挖掘学生的潜力,帮助他们逐步提升质疑意识和质疑能力,敢于并善于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惑,在质疑问难中发现问题、展开探究,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满足学生的愿望,从而让他们成为一个个独立的探索者、发现者。

一、在情境中展开质疑。使学生问之得意

平面的、静止的文字是难以真正调动起学生质疑的兴趣和热情的,只有将原本孤立的文字置于生动、鲜活的情境中去,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感官,给予他们真切的体验,让他们在这种体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种质疑才是有意义的。以激发学生质疑意识为目标导向的情境创设,要着力于诱导学生积极提问,推动他们情绪高涨、思维活跃。

如在教学《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在新课伊始就大胆质疑,唤起他们质疑的兴趣,凝聚学生质疑的重心,教师精心创设了如下情境:

①播放关于蝈蝈的视频。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告诉学生蝈蝈是一种身体绿色、善于蹦跳、能发出响亮清脆声音的昆虫。

②展示盲婆婆面露笑容的图片。告诉学生,婆婆年纪大了,而且双目失明,什么也看不见了。

③出示课题。启发学生:你想知道些什么?

通过视频、图片的情境渲染,帮助学生基本扫清了认知上的障碍,使他们从一开始就扣住关键展开质疑。

二、在定格中展开质疑。使学生问之得法

在从“有疑”迈向“善疑”的^程中,教师要体察学情、深挖教材,从教学各个环节中找到可以“定格”之处,引领学生在阅读中的重点、难点处体会疑点,做到三“点”的契合。要把握好定格的时机积极进行质疑探究,可以从预习中进行质疑。强调“读书必发问”;可以从课题上定格,仔细揣摩文章的眼睛;还可以在反思阶段定格,组织学生对文本进行反刍等。

如在教学《谁的本领大》一课时,教师在课始、课中和课末三个环节中适时“定格”,给学生留下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更深刻地领会文章主旨。在导入阶段,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有学生提问:“太阳和风究竟谁的本领大呢?”教师鼓励学生畅谈太阳和风都有哪些本领,营造自由辩论的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本文第4-8自然段时,让学生回顾前面内容进行质疑,有学生提出:“为什么又要进行第二次比赛呢?”教师要学生品读课文,感受太阳的得意与傲慢。在课末总结阶段,启发学生对全文展开质疑,有学生问道:“这个故事真好,还有像这样的故事吗?”教师抓住这一疑点,引导学生展开课外拓展阅读,向学生推介了《伊索寓言》。通过及时恰当的定格,使本节课的学习活动饱满而又深刻,让学生有了充盈的收获。

三、在激励中展开质疑。使学生问之得趣

学生总是习惯于在教师的牵引下,完成各种语文学习活动,质疑问题也不例外。要真正落实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理念,就要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时候善于激励,充分放大学生的每一个亮点,调动他们质疑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每一个质疑,都能得到及时和恰当的回应;让学生丢下思想包袱,敢于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发表自己异于他人的独立观点。通过教师的耐心、宽容和呵护,帮助学生体会到质疑的乐趣和成就。

如在教学《大禹治水》一课时,有学生提出了一个角度很特殊的问题:“‘九条大河’和‘九座大山’,为什么都是‘九’呢?难道没有第十条大河、第十座大山吗?”学生的这一质疑看似偏离本文学习主旨,但是却蕴含了极佳的教学契机。因此教师非但没有置之不理,或是予以斥责,而且热情地给予了赞赏。接着教师用符合学生认知的语言,告诉他们汉语中有时候“九”是一个虚数,表示“很多”的意思,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感受到大禹治水的辛劳。

“凡理不疑必不过悟,唯疑而后悟也。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故学者非悟之难,乃疑之难也。”所以,从低年级开始就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质疑能力,犹如给予了学生一把打开语文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让他们在不断的质疑、释疑中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在语文学习中一路向前!

上一篇:如何培养学生阅读数学书的能力 下一篇:用生活化理念打造精彩英语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