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时代电视记者应具备的能力

时间:2022-08-06 07:31:33

直播时代电视记者应具备的能力

如今,电视新闻已步入了直播时代, 这对整个直播体系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新闻记者是整个直播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需要具备多种能力。

获取信息的能力

第一时间获得独家信息。有专家指出:拥有持续获取并有效传播“独有信息”的能力,是媒体核心竞争力的“核”。目前各个电视台包括新闻直播频道和直播栏目都在拼这个竞争力。2009年8月,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开始改版,24小时直播的新闻频道对独家新闻和新闻的时效性都有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负责前期采访的部门和记者,要求其采访的新闻播出时间不得晚于其他媒体。当时,新闻中心一名记者因为报道一起列车脱轨事件比新华社晚了4个小时而被问责。

第一时间获得有效信息。在纷繁复杂的现场,记者如何获取有效信息,再通过直播传达给观众,直接决定着直播的效果。这就要求记者不仅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还要有现场把握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通过现场即时的鉴别,带给观众最有用的信息。

到达现场的能力

在直播时代,没有现场便没有一切。记者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现场决定着能否在第一时间发回独家新闻。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各家媒体的记者都急着赶往地震发生地,有的乘坐火车前往,有的乘坐普通飞机前往,结果都无法直接到达地震发生地。但是,央视一名有经验的记者选择了搭乘紧急救援部队的直升飞机前往。这三种到达方式一比较,肯定是搭乘直升飞机的记者第一时间到达,这个记者发回的新闻肯定在时效性上占得先机。

现场发现的能力

对于一个陌生的事件,记者要让新闻直播深深吸引受众,需要的就是发现的能力。说到底,就是发现细节的能力,有的直播之所以不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之所以不能打动人,就是缺少记者的发现。

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三年,当时有很多关于地震的报道,但是最让人不能忘记的就是央视记者李小萌的一段外景报道:一位老大爷挑着一个扁担,走在与下撤村民相反的道路上。这位老大爷说:“我想回家看看。”李小萌的采访向观众展示了地震的无情和灾区群众面对灾难的坚韧。这篇报道不仅被央视新闻频道评为好稿,李小萌也由此与“金话筒”结缘。

现场表述的能力

记者能否对现场进行准确完整的表述也是直播的关键。在瞬息万变的条件下,事前策划、预案准备,也许会统统归零。身处现场的记者,其实已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采访者、报道者,而是事件发展过程中的参与者、亲历者。在这种复杂局面下,记者必须切实强化“我在现场”的直播意识,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发现,通过对现场恰如其分的表述,以自己的真心真情,吸引观众跟着报道走、跟着镜头走,将观众原本飘忽游移的注意力,迅速拉到直播现场。

在直播中,记者除了要具备基本的规范化表述外,首先就是要做到表达的流畅化,在报道中磕磕巴巴,不仅影响记者的形象,也直接影响直播的效果。其次,要讲究表达的逻辑性,使自己的表述条理化。最后,就是要做到生动化的表述,增强新闻的真实感和现场感,替受众的眼睛、耳朵、鼻子感受现场。现在很多记者在表述时已经打破老套的表述方法如“我现在在……这里正在进行……”,而是采用反问或疑问式句子开头,如“您见过这样举行的……吗?”从一开始就从语言上吸引观众。

即时评论的能力

观点和评论无论是对于一个栏目还是一个媒体来说都至关重要。在电视新闻直播中,出镜记者必须要承担起对新闻事件做出即时评论的责任。在这种完全不可能有事先准备,也根本无法预测事态发展趋势的情况下,出镜记者必须在第一时间将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立刻播报出来。他们或评论是非曲直,或警示事态走向,或判断事件将引发的社会影响。这种点到即来、酣畅流利的即时评论,将成为整场直播的灵魂与核心。

积累知识的能力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现场直播虽然时间不长,但是要想让直播出彩,靠的是记者获取信息、现场发现、生动表述、即时评论等多种能力的完美呈现,所以有经验的记者、成功的记者最注意的就是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储备自己的知识,以便在现场直播时能用这些知识来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例如:2008年,中央电视台记者张泉灵在神七上天的直播报道中表现非常出色,但是在这背后,张泉灵为此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和努力。她不仅利用去国外采访的间隙到各个航天城学习航天知识,而且专门进行了身体训练,以应对在各种复杂条件下的采访报道。所以,在中央电视台敲定神七上天的直播报道人选时,张泉灵以其丰富的航天知识和过硬的身体素质毫无疑问地当选。

(作者单位:许昌电视台)

上一篇:巧用计谋突破采访障碍 下一篇:副刊编辑要“三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