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CDMA系统边界乒乓切换问题

时间:2022-08-06 02:52:43

浅析CDMA系统边界乒乓切换问题

【摘要】省际边界地区切换成功率低导致掉话问题一直是cDMA系统面临的困扰,文章在简要介绍CDMA系统硬切换方式的基础上,通过对某省际边界地区网络优化案例的分析,对CDMA系统省际边界乒乓切换问题作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CDMA 乒乓切换硬切换RTD PilotBeacon

1 引言

随着3G浪潮在中国的推进,cDMA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目前中国CDMA网络成为全球最大CDMA网。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和用户的不断增加,CDMA网络建设由开始的以扩大覆盖面积为目标,转移到加强网络优化、提高信号质量上来。

CDMA的软切换技术在降低掉话率方面作用明显,但它仅在相同载频之间的切换中才能发挥作用。对于不同载频之间的切换,只能采用硬切换实现。硬切换的成功率相对较低,尤其是不同基站不同载频之间的硬切换,很容易造成掉话。考虑到国内CDMA系统的建设情况,不同载频区域存在以下三种情况(以双载波为

2CDMA硬切换方式

目前CDMA系统在发生省际边界区域硬切换时多采用基于伪导频方式硬切换与RTD触发方式硬切换两种方式。

2.1 基于伪导频方式硬切换

伪导频(PilotBeacon)是指仅有导频信号输出,无同步、寻呼和接入信道,也不在该载扇下建立业务信道,大大节省设备成本,但无法分担话务量。

伪导频小区如图1所示:

手机可以同时搜索到本小区(多载频小区)和目标小区(F2为伪导频的小区)的导频,并通过PSMM上报给基站。当目标小区的导频很强时,基站指示手机向目标小区做跨频切换,所以基站侧在F1上建立业务信道,从而发生换频切换。

伪导频规划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伪导频基站一定要规划在话务量小的地方,如果换频切换后引起基本载频过载,就要考虑将伪导频基站向外扩,也就是伪导频的规划区域要在边界的边界。

(2)伪导频载频在载频参数里一定要设置成非基本载频,而且都设置成临界小区。

(3)伪导频基站的两个载频的覆盖一定要一致,甚至基本载频覆盖可以比非基本载频略大一些;且由于伪导频没有接入和寻呼,基本载频的输出功率比非基本载频输出功率高2dB。

(4)伪导频不能增加寻呼信道和接入信道,同步信道最好配上,这有利于调整前向的覆盖。

(5)一定不要闭塞伪导频的基本载频,否则,可能出现大量的掉话、信号飘浮等;而且,如果闭塞了基本载频,即使伪导频再强,也不会发生换频切换,这时伪导频就成了一个非常强的干扰信号。

(6)一定不要闭塞伪导频所对应的物理资源,比如CE、Walsh码等。

(7)伪导频所对应的小区最好设置成临界小区,这样换频切换发生将会提前,只要信号足够强就可发生换频切换。

2.2 RTD触发方式硬切换

RTD(Round TripDelay)触发方式可称之为环路传播时延触发,即系统根据基站设备到移动终端无线信息的环路传播时延(以码片Chip为单位),得到移动终端与基站设备的实际空间距离,将该时延值与系统数据库中预先设定的RTD门限值进行比较;当实际RTD值大于门限设定值时,系统触发载波间硬切换。

具体流程为:当业务信道建立在非基本载频的终端进入临界小区时,基站向手机发送(周期)导频强度测量请求消息(PPSMRM/PMROM),移动台在收到该消息之后就会发送(P)PSMM消息,从而让BSC不断了解该移动台当前的无线状况。如果移动台上报的所有激活集导频的强度和RTD都分别小于各软切换服务扇区预先规定的切换门限,基站就会命令手机切换到基本载频。这些门限分别称为换频半软切换的强度门限和RTD门限。

由于RTD门限值是根据载波的可靠覆盖半径进行设定的,所以RTD方式是基于扇区可靠服务半径的硬切换,是一种基于纯软件的、低成本的硬切换机制。为保证成功率,目前RTD一般都是首先切换到本站的目标载波,然后再软切换至对端基站。

RTD触发机制为:没有要加入的新的当前载频导频;所有的激活集导频都在临界小区中;所有的激活集导频的搜索窗中心大于门限设定值;(P)PSMM中所有的PN的强度都弱于切换门限。

2.3 两种硬切换方式比较

相同点:用于辅助手机做换频切换;对于手机,两种切换方式都是盲切换,手机被动发起换频切换;换频切换区域的基本载频的覆盖小于第二载频的覆盖,无法保证相同,影响换频切换发生,导致换频切换不成功。

不同点:换频切换触发条件不同;邻区列表中用于换频切换的目标小区数目不同;伪导频方式具有更好的切换健壮性;RTD方式在话务量大的情况下,可以在临界小区非基本载频上配置寻呼信道,分担寻呼负荷;伪导频方式需要增加伪导频硬件设备。

3 边界地区乒乓切换分析

在我国省际交界区域,不同省份选用的设备不一导致跨设备厂家之间只能采取硬切换方式;但是硬切换前后双方信号互为干扰,经常发生乒乓切换现象,严重影响通话质量;因此硬切换区域应该合理控制在省际边界及低话务区。下面对A省与B省之间CDMA系统边界区域发生的乒乓切换问题做出分析并加以解决。

3.1 切换参数设置不合理导致乒乓切换

现象描述:掉话前,手机发生了A省与B省之间的频繁硬切换,最后信号切换到B省侧的PNl80上,Ec/Io恶化到LDROP以下,FER持续走高,无法继续完成切换,最终掉话。

分析:在硬切换频繁地点,A省侧三路PN,PNl20(强度约为-16dB)、PN288(强度约为-7dB)、PNl08(强度约为-16dB),B省侧PN180(强度约为14dB)。A省侧各路PN扇区的硬切换参数定义如表1所示:

当PNl08没有进入激活集的时候,系统合并切换参数为LCOMP=14,TCOA=4,需要B省侧PN强度大于A省侧PN强度7dB时,系统才会触发往B省的硬切换。但是,一旦PNl08强度足够强从而进入激活集,生效的切换参数变成T_COMP=2,TCOA=4,此时,只要B省侧信号强度大于T_ADD即触发硬切换。

如图2所示,一旦PN108出现在激活集里,便使得基于LCOMP的PilotBeacon硬切换功能关闭,只要目标小区PN180的信号强度大于T_ADD即触发硬切换。切换后,由于PNl80的信号强度不够而A省侧PN288的信号较强,手机上发PSMM消息,系统立即判决往A省侧PN288的硬切换。于是在该路段出现了来回的乒乓硬切换,最终往B省侧切换时,由于目标小区PNl80强度不够而无法维持链路,且不能执行往A省侧的回切,导致掉话。

解决方法:修改PN1084\区切换参数,T_COMP修改为10,TCOA修改为4;在B省侧小区PN180(c1146_2)的硬切换目标小区中添加A侧小区PN288(BTS2725_2)。

3.2 硬切换方式设置不合理导致乒乓切换

现象描述:掉话前手机发生了频繁的乒乓硬切换,最后一次硬切换后,手机占用B省侧PN360的信号,PSMM消息里上报A省侧PN96的信号已经很强;但是由于B省未定义由PN360往A省PN96的切换关系,无法完成切换,FER走高,直至掉话。

分析:先看掉话前的乒乓硬切换的发生过程。切换前手机PN占用情况如图3所示:

切换发生前,手机占用A省侧PN420、PN84和PN96,三个小区在BSC中的小区类型均定义为边界小区(border),相关参数设置如表2所示:

由于传播路径的复杂性,此时基站与手机之间的实际信号传播距离可能已经超过了RTD切换门限2.5km,于是触发了往PN96的目标小区PN360的硬切换,如图5所示:

RTD切换并不考虑目标小区的实际信号强度,因此切换后目标小区可能非常弱,无法维持链路。于是,手机上报PSMM消息,此时的PN96仍然很强。检查B省侧PN360的NLIST,并没有添加PN96为邻小区;因此尽管手机发送多条PSMM消息,系统仍然无法判决切换。直到手机搜索到PN360的目标小区A省侧PN420的信号强度高于PN3602.5dB,上发PSMM消息,系统才判决切换。至此,手机切回A省的系统,并且通过软切换重新占用到PN96和PN64的信号。手机重新占用到PN420、PN84、PN96。

此时,手机距离PN96的信号传播时延已经超过.2.5km,于是再次触发了往目标小区PN360的切换。此时PN360仍然很弱,无法维持链路。而此时A省侧PN96已经占据主导,手机无法通过搜索到PN420切回A省的系统,FER走高直至掉话。

解决:改BTS2726_1(PN96)、BTS2035_1(PN84)、BTS2035_3(PN420)往B省的硬切换方式为PilotBeacon触发方式;检查B省C261_3(PN360)的硬切换参数设置,并在切换目标小区中添加A省侧BTS27261(PN96)。

3.3 CDMA系统在省际边界区域发生乒乓切换分析

A省与B省交界区域发生乒乓切换。如图6所示:

发生如此频繁的乒乓切换的原因是:一方面由于覆盖控制不合理,形成类似导频污染(双方各有2路以上PN强度略大于T_ADD);另一方面切换触发门限参数设置不够合理,某些区域的信号环境符合双方各自的触发条件。现从A省侧参数设置角度总结原因:

(1)对于PilotBeacon硬切换,我们只对部分正对边界的小区开启了基于T_COMP的切换方式,即设置TCOA=4及一定的触发门限T_COMP;而相邻的一些小区的设置没有充分考虑切换合并的影响,默认TCOA=O&TCOMP=2。这样,当手机处于多路软切换的时候,通过合并,TCOA=O&T_COMP=2变成生效的参数。此时,只要目标小区的信号强度大于T_ADD即触发切换,这样是极容易产生乒乓切换的。

(2)对于RTD硬切换,部分小区的切换门限BRPRTDT设置过小,在目标小区的信号强度弱而原小区信号仍然很强的时候,就已经触发了硬切换。而对方为基于信号强度差值的PilotBeacon硬切换,此时肯定会往回切,这样反复也形成了乒乓切换。

通常一连串的乒乓切换的后果就是掉话,以上基本涵盖了对乒乓切换的分析。把RTD切换方式改成基于T―COMP的PilotBeacon切换,并在原有PilotBeacon触发区域的周边增开一些小区作为参考小区,这样基本能够对乒乓切换进行抑制。应注意在参数修改实施完毕后观察指标并进行复测。

4 总结

省际边界问题一直是困扰CDMA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也是用户投诉的集中区域。目前我国省际边界切换存在较大的问题,需要定期地投入一定的力量实施优化。总结过往经验,有以下几方面值得重视:通过测试比较,目前PilotBeacon切换方式在成功率和性能方面均优于RTD切换,因此在边界区域建议均采用PilotBeacon硬切换方式。而采用PilotBeacon切换的前提是对边界上的信号覆盖进行严格的控制,边界上的类导频污染比软切换中的导频污染带来的问题更严重,因此需要边界双方配合优化边界信号覆盖。

由于时间有限,加之CDMA2000网络技术仍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文中难免出现疏漏,恳请专家和读者指正。

上一篇:CDMA1X网络双载波规划优化策略及实践 下一篇:TD-SCDMA网络初期掉话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