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语文课改误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时间:2022-08-06 02:21:44

走出语文课改误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摘要:新课程改革正在逐步深入教育教学之中,新观念、新理论给目前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有效地引导和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个性张扬,但在教学改革中也出现了一些矫枉过正的倾向:合作讨论不实在,探究有泛化倾向,一味追求多媒体。我们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教学改革 倾向

新课程改革正在逐步深入到教育教学之中,新观念、新理论给目前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有效地引导和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个性张扬,但在教学改革中也出现了一些矫枉过正的倾向。

一、合作讨论不实在

合作讨论在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学习在课堂上往往表现为生生之间的讨论合作,但教师在组织运用时往往偏重于形式,没有理解其深刻的内涵,致使合作学习误入歧途。

笔者最近听了《我的叔叔于勒》一课,课上教师两次运用合作学习。第一次让学生分组讨论小说结尾处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学生当即讨论开来,课堂煞是热闹,一分钟后学生差不多异口同声地报出了答案,教师甚为满意。第二次在总结课文时,教师布置:“于勒这个人物形象具有复杂性,该怎么认识呢?请同学们分组合作研究一下。”话音刚落,教室里人声鼎沸,读书声、争辩声、应答声此起彼伏,学生兴奋地交流探讨。面对学生流利的回答,教师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笔者觉得这样的合作学习值得商榷。第一次合作学习的问题比较简单,属于“毫无价值”的走过场,摆合作的“架子”。这样的合作交流不仅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而且成为教学中的一种负担,影响了教和学的进程。合作学习应考虑问题的“含金量”。第二次合作学习时,教师提的问题比较有份量。但显然是无效的,学生即使思维敏捷,也不可能这样快速地整理出思路,马上与同学交流。可见,这样的合作讨论看似热烈,其实往往流于形式:学生没有思考,哪有见解来讨论?何谈思想的碰撞?因而,笔者以为,合作讨论学习应有一个缓冲期,独立思考才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合作时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独立默默地思考,待学生心中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和同伴探究、交流、解决问题,这样的合作学习才是符合实际的、实在有效的,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二、探究有泛化倾向

探究性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正以其特定的形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的青睐。一位教师在教学《死海不死》一文时运用了此法。在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后,教师抛出了问题:“如果不采取措施,死海总有一天会死亡。拯救死海是人类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能不能设计一个拯救死海的方案呢?”在一阵喧闹的讨论过后,有的学生谈到开一条人工河,把苏伊士运河的水引过来,有的学生谈到把下雨的水全部集中到死海,有的学生谈到控制蒸发量……近20分钟的时间内,学生都在谈设想谈方案。直至铃声响了,有的仍在出主意。

本课中,教师用了一半时间以探究性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想方案。学生展开了思维的翅膀,但课文学习却疏忽了。因为这个问题不是理解课文的关键性或全局性问题,对课文学习作用不大,况且课堂时间有限,课堂上作这样的探究有点本来倒置。由此可见,阅读教学提倡发散与多元,但还不能忽视合理的限制与正确的课堂教学规范。同时,也并不是所有的学科知识都适用于探究性学习方式,并不是任何问题都可让学生在课堂上去探究。换句话说,探究不能泛化。教师在提出探究问题时,要考虑教学的情境,要切合课程学习的要求,应让学生有选择地去探究。与课文学习关系不大的探究问题,可让学生课外去思索去实践,以补充有限的课堂教学,达到完整、详尽的理解。

三、一味追求多媒体

多媒体以其图、文、形、色并茂的特有优势走进了课堂,因其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的显著作用而深受广大教师的青睐。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教师以使用多媒体为时髦和荣耀,不考虑教学内容、师生情况,一味追求。一位教师在教学《小石潭记》一文时,运用课件制作了几幅精美的图片,有石潭概貌图,有石潭游鱼图,有石潭氛围图。教师一边引导学生熟读理解课文,一边出示图片。学生兴致盎然地看着图片,读着课文。看到教学的这幅情景,我感觉有所欠缺。

其实,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而语文学习是感悟积累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语言中探究。通过语言文字来展开联想和想象。这位教师把书上的文字简单地制成几幅图展示给学生,学生看到了图片,但缺乏了想象和思考,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一些教师煞费苦心地做出图画般的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这样做往往会淹没学生思维的空间,掩盖其想象的过程。反之,学生自我构建图画,尽管构建的图画并不一样,但却是自己思考的结晶。因而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少呈现图片,着力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来感悟、体验和理解。

上一篇:个性化阅读与阅读个性化 下一篇:高中语文教学阅读批判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