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基地的喜与忧

时间:2022-08-06 11:50:19

今年3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正式启动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项目,宜宾市的兴文、高县、珙县等5个县被列入乌蒙山连片规划,成为新时期扶贫攻坚主战场。

兴文县在扶贫攻坚工作中,改变以往的传统方式,努力探索一条连片发展特色产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之路。近日,记者来到地处乌蒙山片区区域的兴文县大坝苗族乡进行调查采访。

村民的收入账

初夏,兴文县大坝苗族乡四龙村猕猴桃基地,成片的优质猕猴桃已经上架。这是兴文县纳入国家乌蒙山连片扶贫开发规划后,实施的首批扶贫项目之一。

二组村民刘林江正忙着修枝、捆扎,去掉多余的芽。由于听力不好无法外出打工,年过半百的刘林江只能和老伴长期在家里耕种6亩田地,每亩一年只能收400斤左右的稻谷,年收入不过3000余元,这还不算买化肥、农药的开支。

四龙村猕猴桃基地开建以来,刘林江将6亩多土地按流转的方式租给基地,每亩年租金为350斤稻谷(按市价折合为现金),基本能与自己种田的收益持平。此外,按照乌蒙山连片产业扶贫的相关政策,贫困户将每亩建设基地补助的1800元扶贫款入股,每亩一年还有固定分红的150斤稻谷。“这两笔都是小意思,最大的进账是务工收入。”基地开工后,刘林江和老伴每月有20多天在基地打工,每人每天有50元工资,一个月能拿到近3000元,加上租金和分红,老两口一年的收入在3万元以上。

与刘林江相比,负债累累的凉水井村贫困村民黄大尤家的变化更明显。去年9月,凉水井村红托竹荪种植基地建立后,老黄一直在基地打零工,不到4个月就挣了9000余元,今年又收入5000多元。加上2.5亩田地的租金和分红,黄大尤已经还清了2万余元的银行贷款,“只要红托竹荪种植基地能健康发展,家里的日子就会越过越好。”

新思路带来新气象

2011年底,兴文县申领到纳入乌蒙山连片规划后的第一笔扶贫资金1000万元。当年年底,该县把这笔资金投入到大坝和麒麟两个苗族乡,扶持发展特色连片扶贫产业。在实施过程中,大坝乡用30%左右的资金建设基础设施,30%左右的资金建设新村,而40%左右的资金则重点支撑产业发展,以特色产业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除了土地租金、入股分红和务工收入外,正式投产后,种植基地还将拿出10%的收益,作为村民们的分红。”四龙村党支部书记曾泽赋算了一笔账:一亩稻田风调雨顺的年景最多能收900斤左右粮食,除去农药、化肥等开支,收入约600元。农户把土地租给种植基地后,租金加工资和分红,每亩土地的收益能有6000元至7000元,差不多是以前的10倍。

农民也认同这笔账,刘林江正打算让外出务工的子女也回家在猕猴桃基地打工,“既然家门口能挣钱,何必要背井离乡外出呢?”

产业扶贫难题待解

通过特色连片扶贫产业的带动,不少贫困户靠在基地务工获得了可观的劳务报酬。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产业扶贫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不少困难。

“我们种植的红心黄肉猕猴桃预期效益好,但要4年后才能投产,这期间只有投入没有回报,防病虫害的风险压力特别大。”通过土地流转租用了100余户贫困户约500亩土地的四龙猕猴桃基地负责人薛云天最担心这一点。

“融资难也让特色农业发展举步维艰。”红托竹荪种植基地负责人王大权说,“红托竹荪生长期短,市场供不应求,但一个大棚就需要投入7000元,资金压力大,信用社贷款难,只能靠朋友帮忙周转资金,最怕的就是资金链断裂。”

从事扶贫工作多年的李国文告诉记者,连片开发必然涉及土地流转和整理,只有让农民充分享受增收致富的实惠,才能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

参与流转土地的村民们倒很乐观:“反正土地和大棚都是现成的,我们又在务工时学到了技术,即使将来大户撤漂,自己收回来接着干就是了!”

上一篇:小红薯“种”出大财路 下一篇:吃彩色食物的10个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