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下肢深部静脉血栓110例临床观察

时间:2022-08-06 11:39:08

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下肢深部静脉血栓110例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回顾11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入院后给予尿激酶溶栓、巴曲酶降纤、低分子肝素抗凝,结合灯盏花素及中药制剂治疗。结果 临床治愈71条,占65.74%,显效34条,占31.48%,进步8条,占0.074%,无效1例,因并发肺栓塞死亡占0.01%。结论 采取西医溶栓,降纤,祛聚抗凝治疗,结合中医辩证论治,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可靠。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 中西医结合治疗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血管外科常见的静脉急性阻塞性疾病,好发于下肢。早期并发肺栓塞死亡率极高,后遗症期严重影响劳动能力和生命质量。现代医学认为血流缓慢、血管壁损伤和血液的高凝状态是形成该病的三大病因,多系手术后、产后或长期卧床等原因造成。中医学认为,湿热下注、气血瘀滞而致脉络阻塞为该病的基本病机。

张坚强等 [1] 认为,瘀热互结,阻于脉道,气血凝滞,瘀化为水为其病机。张志明等 [2] 则认为,由外伤及湿热流注于血脉经络,气滞血瘀,因而瘀阻为本病的根本。陈承良 [3]认为,气血瘀滞,复感寒邪,入里化湿,内外相搏,湿热内生,湿热之邪瘀阻经络为本病之病机。金文银等 [4]认为,其病机特点离不开"湿、热、瘀"相搏,尤其是"瘀"字贯穿其病程始终。

我院从2011年1月~2012年06月共收治深静脉血栓患者11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中西医结合规范化综合溶栓疗法,取得了一定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10例,男64例,占58.18%。女46例,占41.82%,年龄21~83岁,平均年龄(48.3±2.5)岁,发病因素:手术史者22例20.00%),外伤25例(22.72%),9例(8.18%)产后发病, 15例(13.63%)出现静脉曲张、血栓性浅静脉炎,39例(35.45%)原因不清。发病部位:89例左下肢,13例右下肢,8例双下肢发病,共计116条患肢。本组分型:中央型48例,周围型22例,混合型40例。(其中有65例行下腔静脉造影、可回收滤器置入术)。以上所有患者其中有10例有溶栓禁忌,未予尿激酶溶栓,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祛聚并结合中药治疗。病程:发病至就诊时间3d~11个月。

1.2方法

1.2.1对于髂、股、静脉血栓患者首先行下腔静脉造影、可回收滤器置入术。

1.2.2、溶栓治疗尿激酶25万U~50万U,加入生理盐水1 00ml,静脉滴注1次/d,连用3d。

1.2.3降纤疗法东菱迪芙注射液首日10BU,加入生理盐水1 00ml,静脉滴注1次/d。次日起东菱迪芙注射液5BU,加入生理盐水1 00ml,静脉滴注1次/d 连用10~14d。

1.2.4抗凝疗法低分子肝素钙0.4ml(4100单位),皮下注射,12h 1次,10d为1疗程。

1.2.5 抗聚集扩容、扩张血管疗法 采用500m1低分子右旋糖酐+40mg灯盏花素针,1次/d,15d 1疗程。

1.2.6 以上患者静脉药物疗程为7~14d,出院后均给予以下方案治疗:

1.2.6.1 口服华法林抗凝,时间为0.6~1年,调整血浆INR达2.0左右。

1.2.6.2 口服迈之灵2片/次,2次/d,时间为3~6个月。

1.2.7 中医辨证疗法

1.2.7.1湿热型 多为急性期发病患者,伴有发热,或有口渴。苔薄黄或黄腻,舌红,脉数。治疗原则:清热利湿,化瘀活血。使用仙方活命饮加味治疗,主方:丹参30g、玉米30g、茵陈30g,金银花15g、萆解15g、当归15g、赤芍15g,防风10g、陈皮10g、水蛭10g、地龙10g,白芷6g、大贝6g、乳香6g、没药6g、皂刺6g、苍术6g,穿山甲3g、甘草3g。

1.2.7.2血瘀型 多是慢性期及后遗症发病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患肢出现持续性的肿胀,肢体出现瘀斑、浅表性静脉曲张,舌暗红,有瘀班,苔白,脉弦。治疗原则:利湿活血,通络化瘀。使用仙方活命饮加丹参30g、鸡血藤30g、玉米30g,红花10g、水蛭10g、地龙10g、土鳖虫10g、川牛膝10g。

1.2.7.3阳虚瘀滞型 患者临床表现多为膝软、患肢肿胀,畏寒乏力,苔白、舌淡、脉沉细。治疗原则:温阳益气,活血利湿。使用真武汤加味治疗,茯苓30g、黄芪30g、丹参30g、玉米30g、白术30g,防已15g、泽泻15g、地龙15g、川牛膝15g,桂技10g、红花10g、附子10g、水蛭10g。

1.3 监测指标

1.3.1入院期间监测指标 ①每周进行2次血小板计数监测;②2次/d APTT、TT测定,治疗l~3d后,每3d进行1次测定;③进行1次/d Fg的测定,治疗l~3d后,每3d测定1次。当患者TT为正常对照的3倍以上,Fbg降至1g/L以下,停止尿激酶的使用。

1.3.2 治疗第7、14、30、90、180d对血栓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测量患肢周径,评估肿胀恢复情况。

2结果

患者有2例未参加随访,108例患者随访时间为3个月,75例患者随访时间达6个月,60例患者随访时间达1年。根据中国中西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1995年制定的疗效标准,临床治愈71条,占65.74%,显效34条,占31.48%,进步8条,占0.074%,无效1例,因并发肺栓塞死亡占0.01%。

3讨论

3.1尿激酶作用为溶栓,作者认为该药只适用于血栓形成的5~7d有效,并且越早运用该药溶栓,其临床效果越明显。随着病程的延长,该药的疗效下降。

3.2东菱迪芙注射液可对纤维蛋白原的α链直接起效,同时将纤维蛋白肽A进行分离,形成的去A肽纤维蛋白原单体,在血液中被网状内皮系统清除,降低血液凝固的几率。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增加,导致纤溶酶原的减少,纤溶活性从而增强,但对其他凝血因子及血小板机能并不会造成较大影响。巴曲酶能诱导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而后者可使纤溶酶原激活成纤溶酶,起到溶解血栓的作用;且可选择性地作用于血纤维蛋白原,使纤维蛋白原的浓度减小,从而抑制了红细胞发生聚集,血液粘度降低,微循环得到改善。同时还能抑制炎症的反应进行,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抑制血栓的形成。巴曲酶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迁移有一定影响,能促进血管内皮细胞进行修复并促进其生长,抑制血栓的形成。

3.3低分子肝素钙的运用,具有抗凝、抗血栓、抗炎、降脂作用,该药物在用于静脉血栓的治疗的同时,还能有效减少出血、防止血小板降低和预防骨质疏松等优点,应用安全,通过对Xa因子进行灭活,从而抑制了血栓的形成,并降低了纤维蛋白的含量,达到抗凝溶栓,抑制血栓发展。

3.4低分子右旋糖酐、灯盏花素,能有效抗红细胞聚集、抗血小板粘附,改善红细胞的变形性、扩容、稀释血液、扩张血管,改变血液流速,达到抗栓和防止血栓发展。

3.5 迈之灵属于中药制剂,马栗树籽提取物,可以增加静脉回流,减轻静脉瘀滞症状。

3.6 华法林通过抑制维生素K在肝脏细胞内合成凝血因子II、VII、IX、X,从而发挥抗凝作用,限制血栓的扩大和延展,抑制在血栓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血栓。

3.7仙方活命饮期初用于治疗疮疡阳证,经辩证加减后可扩大治疗的范围。主方中运用了当归,赤芍活血.养血:乳香、没药、皂刺、陈皮具有理气活血、定痛的作用;而金银花、大则能解毒化痰,穿山甲能外达经络,内至脏腑,故血瘀、血聚之证方能解开,另外加以地龙、红花、丹参、水蛭的化瘀通络;茵陈、玉米具有利湿消肿的作用,多种药物共同使用,达到清热利湿,活血通络的功效。

4 结论

综上所述,采取西医溶栓,降纤,祛聚抗凝,改善微循环治疗结合中医辩证论治,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可靠,明显减少并发症、后遗症。充分体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张坚强.通便泻瘀法治疗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46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1(22):2231-2232

[2]张志明.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03例[J].中国中医急症, 2002,11(4):126

[3]陈承良. 中西医结合治疗深部静脉血栓形成25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1,17(8):37

[4]金文银,左世东,王朝生,等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5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2,6(6):400-401.编辑/王海静

上一篇:机电行业高处作业安全技术 下一篇:差异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