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科学发展观

时间:2022-08-06 10:35:43

浅论科学发展观

在经历了建国后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发展后,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党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地把这一发展观称为“科学发展观”,并对这一发展观做出了精辟表述:“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这一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以世界的眼光和战略的思维观察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产物,它不仅是对发展内涵的丰富,更是对发展观念和发展思路的开拓和创新。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它的基本内涵:一是全面发展,二是协调,三是可持续发展。

(一)全面发展观

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及其他社会等各个方面发展,不仅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在科学发展观中,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必须加快经济发展,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但也不可忽视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忽视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任何片面的发展都难以实现小康。

(二)协调发展观

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调推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必然要求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协调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鲜明特征。五个统筹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其实质,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党和国家把“三农”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有效发挥中部地区优势,实行东中西互动,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把“引进来”战略与“走出去”战略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把发展经济和保护资源环境结合起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从而促进城乡、区域、对内对外、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观

发展不仅应尊重经济规律,还应尊重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大国,随着向工业文明的迈进,人口、生态、环境、资源等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因此,必须更新发展思路,把经济发展建立在人口数量控制和质量提高的基础上,建立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改善的基础上,促进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环境、生态的协调发展,实现发展的良性循环。

(四)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一个新型的综合的发展理念,即科学发展观。而发展的实质、核心和最终目的则是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以人为本成为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核心。无论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是社会的全面进步,最终都要体现在人的发展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不能只见物不见人,要确立以人为本思想。促进人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在预测未来社会时就明确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在这样的社会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前提。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本质要求。

二、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

不同的发展阶段面临不同的发展课题。新时期新阶段面临新问题,需要新思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时展的要求,是中国国情的需要。

(一)现实国情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主要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和竞争力不强等。这些矛盾和问题,有些是在中国发展的现阶段难以避免的,有些则是由于发展观的偏差所导致的。无论是哪种所致,这些问题都必须高度重视并逐步加以解决。世纪之初,我们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一要求不光是追求GDP的指标,它还应包括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改善、文化生活和精神道德水平的提高,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全面发展。针对发展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要求,需要我们转变过去的发展观念,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二)我国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发展观方面,有过一些成功的经验,但更多的是失败的教训。在经济上,我们过多地注重经济增长的速度,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造成资源大量消耗、环境严重污染、生态进一步恶化。而在社会领域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高速发展,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更不能适应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改善的要求。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使我党的发展眼光更加深远,发展思路更加全面。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指针。

发展的实践丰富着发展的理论,发展的理论指导着发展的实践。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使发展的内涵更加清晰,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又包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将对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国际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温总理指出: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000美元,按既定的部署和现行汇率计算,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这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在这一阶段,有可能出现两种发展结果:一种是搞得好,经济社会继续向前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另一种是搞得不好,往往出现贫富悬殊、失业人口增多、城乡和地区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在这个重要阶段,一定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城乡发展、地区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增长同资源、环境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同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还要处理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科学发展观为我们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矛盾和问题,顺利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指针。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改变了过去忽视人类、自然与社会协调的非平衡发展观,树立了协调平衡的全新发展观念;新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意味着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要发挥更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改变了过去将物质生产摆在第一位而忽视人的需要的“以物为本”的发展观念,把发展的着眼点和落脚点从注重物资财富的增加,转到提高人的生存环境、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提高人的全体素质上来。这次发展观上的深刻变革是一次历史性的飞跃,随着时代的进步、实践的发展,相信我们的发展观将会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上一篇:虚拟经营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下一篇:科技创新如何推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