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如何推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2-03-22 04:32:18

科技创新如何推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广泛渗透到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各个领域。许多研究和实践证明,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在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林业此时也已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森林效益的多元化、林产品生产的多样化代表了这一发展阶段的主流。在新的形势下,我国林业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极好的发展机遇,林业行业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才能在新世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最终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我国农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基本上低于32%,到90年代中期有明显的提高,已达40%左右;而同期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不足30%。根据国家林业局《2001中国林业发展报告》的调查结果,“九五”期末,我国林业科技贡献率仅为27.3%,现在为34%。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必将限制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是有特定涵义的经济发展观,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林业科技创新就是要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就是实现林业技术的商品化、产业化,将科技潜力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创新活动。

一、科学技术在国有林区应用的现状:

(一)林区人对科技作用的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林业普遍被视为是“靠天吃饭”的产业,“挖坑栽树”而已,有无技术,技术水平高低不是林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普遍林业科技投入及研究开发与应用很低,这种思想观念的主导支配作用导致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差。人的认识水平决定人的行为模式,正是由于人们长期对科技的认识不足,因而最终导致林业科技发展水平严重滞后。

(二)科技创新体制不健全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指标综述,科技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科技创新应以企业为主体,但我国的林业科技体制一直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为主体,而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的科研活动往往与企业生产实际需要脱节,导致林业科技创新主体和供求错位。这种体制也决定了科技经费主要依靠国家的投入,企业用于科技投入的经费势必会非常有限。高建在分析R&&D经费结构时,将其分为三种结构类型:即R&&D经费来源结构,R&&D经费分配结构和R&&D经费使用结构,从科技经费来源结构上看,发达国家基本以企业投入为主,而发展中国家则以政府投入为主,占投入总额的80%左右;从科技经费分配结构上看,发达国家主要分配给企业,而发展中国家主要分配给政府科研部门,均超过了50%以上;从科技经费使用结构上看发达国家主要用于实验发展上,这与发展中国家比较相似,但发展中国家用于基础研究的科技经费相对比较少。

(三)优秀林业科研成果少,成果转化率低

据有关测算,我国农业科技获奖成果的转化率仅有50%左右,大大低于欧美国家70%的水平,而我国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低于农业,只有34%。林业技术储备不足,优秀林业科技人才缺乏,尤其是从事高新技术研究和高层次经营管理的人才奇缺,直接影响了高新技术成果的研究及转化。一般来说,科技创新是一项群体活动,需要掌握各方面知识和技术的人员联合行动。

二、林业科技创新的特征

(一)林业科技创新具有典型的公益性

由于林业生产和林业科技的特殊性,林业科技创新是典型的公益事业,而这一特征主要由林业、林业科技创新及创新技术的采用等特性所决定。第一,由于林业生产具有山区性和偏远性等特性,因此,我国林业生产单位相对较小,一般都以林场和采育场为主,因而不能像工业企业那样进行大规模的生产与经营。其次,由于区域行政区划的原因造就林业生产具有一定的区域性,且气候、土壤等因素对新技术的普及都存在影响,因此,新技术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范围。这一点与工业生产上新技术的推广完全不同。在工业生产领域,世界上哪个地方的新技术基本上都可以在生产实践中按一定的模式使用。第三,林业科技创新既受经济规律支配又受生物规律支配,林业科技创新的运行还受自然力的影响,且由于林业生产周期较长,必然使得林业科技创新的周期和所需时间较长,一般至少需20年左右,在时序上相对落后于其它产业。第四,林业除具经济效益外,还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林业是公益性事业,具有生态、社会、经济等多种功能。第五,林业科技创新的潜在需求量比较大,但现实有效需求却明显不足。林业可持续发展呼唤技术创新,但我国的林业生产第一线却大都还是停留在粗放经营,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林业科技创新的推进步伐。

(二)林业科技创新受需求和供给矛盾的双重约束

林业科技创新离不开主体、资源、信息等诸多发展条件,其中最重要、最经常起作用的是主体。现阶段主体主要由政府、林业科技机构(林业科研单位和林业高等院校)和林业生产单位组成。这三种主体的需求与能力,构成了林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和主要内容。林业生产单位作为林业科技的需求主体,但政府作为林业科技经费、科技体制、技术政策等方面的提供者,也是林业技术供给主体。林业科技创新过程可简化为技术需求主体和技术供给主体双向互动过程,需求是创新的动力,而供给是创新技术价值的体现。现在的问题是,林业技术创新受需求不足与供给不足的双向约束,严重阻碍着林业科技创新。因此,必须解决林业科技创新过程中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林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三)市场机制制约林业科技的持续创新

林业科技创新的公益性特征决定了市场机制无法保证林业科技的持续创新。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如果将大部分林业科技机构的创新活动交由市场机制进行调节,则由于难以实现创新收益而将使创新机构面临经费短缺、成果转化率低的困境,从而不能有效地对资源或需求就林业技术进步的诱导做出积极的反应,严重阻碍林业科技的持续进步。同时也正是由于林业科技创新的这一公益性特性,使得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市场失效问题不可能完全通过专利制度来解决。

三、实施林业科技创新的建议

(一)林业科技创新战略构想

1.政府行为创新战略。政府在科技创新投入、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优惠政策设计和操作、科技体制和制度改革等方面,具有不可估量、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包括三方面相互联系的内容:一是政府在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中的投入与参与;二是通过建立和健全必要的、完善的政府职能和行为,强化政府的作用;三是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体系、组织建设和环境优化等推动和促进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活动的持续健康发展。

2.主体行为创新战略。林业科技机构(林业科研机构和林业高等院校)是林业科技创新的主体,政府是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林业生产单位是技术需求的主体。然而,在当前林业科技创新中存在着创新的三个主体互相分离的问题,这与林业科技创新、林业科技发展及林业的可持续经营的客观需要极不相符。因此,林业科技创新首先应从体制、制度入手,通过科技体制改革,将林业科技机构定位到科技创新主体的位置上来,并从制度、政策和法律、法规等方面对科技机构给予必要的支撑,使宏观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技术政策适应于科技创新主体的要求,使科技创新真正成为林业科技机构持续性的自觉行动。

3.系统创新战略。在林业科技创新与科技发展进程中必须实施系统创新战略。即在林业科技创新中应注重改革、创新、发展协调化;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主体、创新主体、需求主体一体化;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系统化;林、科、教和产、学、研结合化;科技、经济、社会紧密化。系统创新应把科技、教育纳入经济发展的轨道,加大科技投入,并将科技投入视为生产性投入,从而不断提高林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和林业科技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强化林业科技的竞争力,促进科技健康持续发展。

(二)实施林业科技创新的建议

第一,提高对林业科技创新重要作用的认识,加大林业科技投入力度,提高林业科技贡献率。我国既是一个少林国家、林地资源有限的国家,也是一个林木、林地资源浪费比较严重的国家,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及改善生态环境和满足人类对林产品需求的角度出发,提高林业科技水平是关键。但长期以来人们对林业科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林业科技人员少、素质低,对林业科技投入低。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2)和《中国林业统计年鉴》(2002)等资料计算,2002年在林业、木材采运业和木材加工制造业中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为9257人,其中科学家与工程师5323人,分别占全国林业系统当年从业人数的0.42%和0.24%,分别占全国自然科学技术领域研究和开发机构从事科技活动人员的1.83%和科学家与工程师的1.7%;相应的科研经费也仅占全国的0.97%。第二,建立以公益性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主体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基地,加大科技总体投入,特别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科技投入。第三,林业技术创新动力的根本在于创新体制和机制。企业技术创新分为主动创新和被动创新,从现在国有林区林业企业管理体制上看,林业企业技术创新以被动为主,尚未建立企业主动创新的机制,其根本问题在于体制约束。而体制问题不是全部,还有相应的机制与之匹配。首先,是动力机制,其核心在于调动企业从被动创新转向主动创新,这主要来自于市场的竞争和需求,同时企业所有制形式也是企业创新的重要因素,一般说来,依附性强的国有企业主动创新的动力弱,而无依附性和依附性弱的个体、私营、股份制企业的主动性创新动力强;其次,是人才匮乏,国有林区的关键是建立激励和分配机制,必须在区域社会环境、创新环境、利益分配和激励等方面制定倾斜政策,为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动力,以留住人才。第四,建立健全科技推广体系。科技推广体系是科技创新体系的子体系,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必须借助于科技推广这一中介,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是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五,建立林业信息现代化和网络化,推进数字林业的发展。目前我国 “数字林业” 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一是成功地使用遥感技术进行林业调查和绿化动态监测,并应用卫星图像辅助计算机进行处理,从信息采集、分析到数据输出,整个过程自动化;二是根据森林火灾与气象条件的对应关系,利用计算机统计运算在国内首创预报森林火险等级;三是运用全球定位系统(GIS) 、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系统(IMS)(简称3S技术)加强森林资源的监控和监测,推动森林资源管理的现代化。但从总体应用水平上看,高新技术在林业领域应用还刚刚起步,需要进一步加大应用力度。

上一篇:浅论科学发展观 下一篇:论城市污水处理服务的企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