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品升级消费者埋单?

时间:2022-08-06 06:13:09

油品升级消费者埋单?

提高油质以减少环境污染,是石油巨头应负的社会责任,岂能转嫁给消费者?如何抚平民众心头的涨价焦虑,较之城市上空的雾霾,治理起来也许不会更容易。

9月23日,争议多时的成品油升级补偿政策出炉。国家发改委宣布,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已印发《关于油品质量升级价格政策有关意见的通知》,决定对油品质量升级实行优质优价政策。油品加价部分的成本,消费者需承担70%,这将导致私家车主每月多支出20-30元油费。

坊间最大的争议就在于此。发改委价格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汽车尾气是大气雾霾的主要成因之一,汽车的使用者应该为这部分污染买单。但车主们认为,提高油质以减少环境污染,是石油巨头应负的社会责任,岂能转嫁给消费者?如何抚平民众心头的涨价焦虑,较之城市上空的雾霾,治理起来也许不会更容易。

油品升级为缓解大气污染

油品升级,如箭在弦。从引而不发到政策落地,促成升级举措的主因无非两个,简言之:一是现实倒逼,二是政策发力。

当PM2.5从专业词汇一跃成为居家热词的时候,民众也顺带着被普及了一个常识:油品不升级,雾霾就要升级。城市的蓝天,越来越像“黄鼠狼看鸡”,而与此同时,糟糕的大气污染形势逼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此前更是直言,“大气污染是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的重要原因。北京十年来肺癌增加了60%,空气污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追根溯源,不能不说油品。中国科学院“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组研究认为:机动车、燃煤等人为污染排放是造成雾霾天的“主谋”。正因如此,连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也坦诚表示,炼油企业是雾霾天气直接责任者之一。

更清晰的顶层共识,来自于具体而微的制度设计。一者,今年2月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油品质量升级,明确第四阶段车用柴油标准过渡期至2014年底,第五阶段车用汽油和柴油标准过渡期至2017年底,而此前我国已明确第四阶段车用汽油标准过渡期至2013年底。二者,日前,国务院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十条措施力促空气质量改善,这份被称为大气“国十条”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就油品升级再次提出明确要求。随即,环保部、发改委等6部委联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再次剑指油品升级。

随着大气治理加速,我国油品升级已经进入跑步前进阶段。

不应由消费者埋单

评论人晏扬认为,油品升级初衷良善,这是大势所趋。但提高油质以减少环境污染,是石油巨头应负的社会责任,岂能转嫁给消费者?

他分析说,表面上看,汽、柴油的品质升级了,价格理应上涨;消费者购买、使用更加优质的产品,理应为此多掏钱――这一切似乎都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但问题在于,我国的成品油一直“质劣价高”,品质与价格严重不相称,这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以次充好”,消费者的利益长期受到损害。而油品升级,只是将汽、柴油的品质提高到与其价格相称的水平,只是不再“以次充好”。如此,凭什么要同时提高油价?油品升级的成本凭什么由消费者埋单呢?

我国的成品油质量低劣,人们将之形容为汽车吃“粗粮”。汽车吃“粗粮”,不仅对车辆造成了较大损伤,损害车主的利益,而且导致汽车尾气排放量增加,增加了环境污染。显然,石油巨头长期出售劣质成品油,对汽车尾气造成的环境污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提高成品油品质以减少环境污染,是石油巨头应当肩负的社会责任,而油品升级成本由消费者埋单,相当于石油巨头将自身责任转嫁给消费者,这样做既不合理也不公平。

“谁污染、谁埋单”,这个原则当然应该坚持,汽车上路行驶,增加了环境污染,车主理应为此支付一定的费用。但问题是,目前车主已经为汽车污染埋了单,而且埋了两次单、缴了两种税。其一,2008年底开始征收燃油税,从量计征,燃油税就包含在油价中,之所以征收燃油税并将之包含在油价中,就是为了体现“谁污染、谁埋单”的原则,让多开车、多用油者多缴税,以促进“节能减排”。其二,从2012年1月1日开始,新的车船税法正式实施,车船税按排气量计征,排量越大缴纳的车船税越高,这同样是为了促进“节能减排”,让多污染环境者多埋单。

“谁污染、谁埋单”,多污染、多埋单,这些都没有问题,但是,总不能让车主无休无止地为汽车污染埋单。车主已经为汽车污染缴纳了燃油税、车船税,国家已经基于同一缘由和名义向车主征收了两种税,凭什么还要将本应由石油巨头承担的油品升级成本再次转嫁给车主?如前所述,劣质成品油造成更大的环境污染,石油巨头同样是污染者,难道不该为此埋单吗?

退一步讲,即使要求消费者承担油品升级的一部分成本,所承担的比例也不应高达到70%至80%。石油巨头通过垄断赚得盆满钵满,他们是石油产业的最大受益者,理应担负起更多的责任。

升级成本应该怎么算

其实,许多人的焦虑并非来自升级涨价。争议更多的是,围绕油品升级的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方中,油企的责任该如何体现。

中石化已表示“每年将投入三百亿元左右解决油品质量问题”,但很多人还是聚焦“三桶油”的盈利模式:一边是喊亏本、拿补贴,一边是上半年高达1293亿元的净利润。三家油企平均每天净赚7.1亿元,成品油调价缘何依旧“涨多降少”?企业经营与民众感受的强烈反差,才是这场政策讨论呈现“鸡同鸭讲”、“理性的非理性”的真相所在。

油品升级虽然是满足环保减排的需要,但实质是油品生产改进工艺,生产性成本属于刚性成本,这部分价格进了油价,不会被剔除,而且随着劳动力等成本的增长,还可能相应增长。

油品升级的意义无需多言,所需要的成本作共同的环境责任,企业、消费者共同承担没有问题,但是成本如何构成、成本到底有多少,以及如何合理分担,才是问题的关键,关系到社会的公平。相对于企业,消费者在油品升级中处于末端,并远离政策制定环节,成品油涨价会不会是企业转嫁负担,甚至借机增收的手段,这是消费者充满疑问的地方。

首先,按照此次加价的原则,增加成本中企业承担三成,这个成本是什么概念?到底属于纯工艺成本,还是将升级投入包含在内的总成本?这是不能混淆的。油品升级,改造工艺所需的设施、设备属于一次性投入,或者说是一定周期内的固定投入,不能折算到油价中,成为价格的一部分。一方面,它形成了价格,假以时日,可能成了企业赢利又一来源,而分担给消费者的则可能是纯工艺成本,甚至更高;另一方面,提供符合环保要求的产品,是企业的环保责任。国内油品排放标准一直偏低,很大程度源于“三桶油”在投入上的惰性,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够,油品升级本来是他们的“分内事”,改造工艺到生产出达标油品前的所有投入都应该是企业的责任。也就是说,生产一吨升级油品的纯工艺成本,才是真正需要分担的部分。其次,增加的纯工艺成本到底有多少?成本是如何监审的?到底高不高?这都需要回答。

油品升级利于环保,分摊成本体现共同环境责任是原则,但不是取信于消费者的充分理由。成本透明才是合理分摊的前提,油品升级成本能否摊开算?与政策制定相关的成本测算的具体细节,应当具有透明性,应采取适当的方式予以披露。

很多时候,民众不是不想承担环保责任,而是不满一本本锁在柜子里的账目。国有企业掌控社会公共资源,生产经营、技术改造的成本与收益,除去国家安全与商业秘密,不应有所保留甚至隐匿。不知情,难免产生不信任。说到底,有油企经营透明,才有民众真心支持,也才有蓝天明丽怡人。在这个意义上,积极消化油品升级压力,公开透明列出改造成本,与生产质量合格、环保达标的产品一样,有利于求得广泛认同,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题中之义。

“油负”之下,权利与责任的重新分配,表面看是个技术活,操作起来就会发现挣脱不掉利益的纠葛,离不开改革的鼎力推动。深化资源价格改革,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加强行业监督管理,才能依靠“透明油桶”抚平民众心头的涨价焦虑。而这,较之城市上空的雾霾,治理起来也许不会更容易。

上一篇:企业公益表情 下一篇:民营银行成就了谁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