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的解读与思考

时间:2022-08-06 05:11:5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的解读与思考

新课标继承了原课标的优秀、科学的内容,与原课标保持了总体思路的一贯性、一致性,体现了课标以及修订的严肃性、科学性,同时也根据语文新课程实施的十年实践,对原课标作出了适时的、科学的调整。增加了学习方式及其具体表述的内容:“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在“前言”部分两次指出语文课程要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在后文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建议”中又多次进行了强调,并要求在“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的同时,要“提高阅读品位”。下面是我解读后的几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课程性质强调综合性、实践性

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都没有明确界定语文课程究竟是什么,没有明确指出语文的学科属性和核心目标,使语文教学长期争论不止。新课标第一次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并重申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突出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和核心目标是学国语言文字运用,语文课程的本质特点是综合性、实践性,回归了语文本真。

二、提出四个核心概念

1 人文性:“人”强调个性,意在强调个性的发展,同时也强调语言运用的个性。只强调社会性,就缺乏个性。“文”指文化性,强调文明化,意在人从一个自然状态的生物,缺乏文明教养,经过教育教养,成为一个文明化、社会化规范的人。新课标在阐述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时,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2、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即指中小学生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3,养成教育:“养成”强调激发、培育、熏陶感染多方面的信息,多种方式、多渠道自我构建生成。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二至第四点都明确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4,整体性:课标提出在语文教育中,“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整体性”包含两层意思:(1)面向全体学生,(2)全面的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三、六个突出亮点

1 突出“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新课标第一次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并重申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突出了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突出了语文的学科属性,回归了语文本真。语文课程性质的共性是“综合性、实践性”;独特个性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课程定位突出了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语文课程,其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实践性”的课程,涉及的目标非常广泛,是“综合性”的课程。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突出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培养社会主义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新课标明确宣示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指导思想,“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语文学习的目标之一就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3,提出阅读教学新理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4、重视写字的学习。将写字从小学延伸到初中,强调书写的规范和质量(针对当前学生书写现象而提出)。5,突出语言积累。新课标“基本理念”部分在提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同时,特别指出“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在后面的“课程设计思路”部分,再次强调语文课程要“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语文教育的精髓”。6,首次提出了语文知识的教学方式。新课标在教学“具体建议”中增加了“关于语法修辞知识”的说明,指出“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要“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做这样的语文老师:创设灵动的课堂,激发学生的激情。学生不该是被动填充的布袋,而应是需要点燃的火箭,课堂应该成为他们的舞台,教师只是学生的指引者、评价者、激发者。

(作者单位四川省攀枝花市外国语学校)

上一篇:整合媒体学科资源 让生物课堂充满情趣 下一篇:“问题学生”转化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