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学生”转化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7-18 06:38:32

“问题学生”转化的探索与实践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普九”的加快实施,尤其是受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初中学生中以“偷窃”、“早恋”、“出走”、“打架斗殴”、“扰乱秩序”等为特征的“问题学生”的出现呈上升趋势。这一特殊的群体,既是学生“流失”的主要对象,又是规范初中学生管理中的“重点户”,需要作为教育者的我们用爱心去共同浇灌他们,使他们得以茁壮成长。

一、“问题学生”的成因

“问题学生”是在外部不良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内部后进心理促成的,要做好“问题学生”的工作就必须掌握其心理特点,了解其形成的原因和关键因素,本文认为“问题学生”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非观念模糊

是非观念是指一个人对人的行为应该分清什么是美与丑、善与恶、荣与辱,并认识行为产生的社会影响。“问题学生”容易犯错误的原因之一就是道德无知、是非不分。如有学生把尊敬老师看成是“溜须拍马”,把向老师反映情况说成是“告密”,把包庇同学的错误看作“讲义气”,把破坏纪律当作“英雄行为”等等。正因为“问题学生”在头脑里是非颠倒,糊涂观念占上风,辨别能力差,所以往往凭个人欲望和兴趣,有意无意做出一些不道德的事。个别“问题学生”接受了社会上错误的道德观,以至干出损人利己、违法乱纪的事来。

(二)缺乏强烈的求知欲,学习能力较低

“问题学生”往往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学习还没有成为他们的内在需要,多数是为了应付考试、应付家长、应付老师,对自己没有什么大的要求。由于缺乏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们对学习没有什么兴趣,与同年龄儿童相比,他们的智力发展较慢,学习能力较低。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懒于观察和质疑,习惯于死记硬背,特别是思维能力发展缓慢,因此学习成绩较差。

(三)既自尊自傲又自卑自弃

自尊之心,人皆有之,“问题学生”也不例外。但是由于在他们的生活经历中,受到的指责多于赞扬,不是老师的批评、训斥,同学的讽刺、挖苦、嘲笑,就是家长的责备、打骂。因此,他们往往有较严重的自卑感,觉得比别人差一等,低一头,信心不足,自暴自弃,甘居下游,个别的甚至破罐子破摔,与老师、集体形成对立,采取粗暴无礼的反抗态度,一摸就跳、一触即闹。另一方面,他们又很要面子,害怕和反对教师在大庭广众中的批评,特别对教师“翻旧账”、“揭老底”的做法十分反感。因为“问题学生”并不满意自己所处的后进地位,内心深处还会时常迸发出要求进步的火花。当他们因稍有进步而受到肯定和表扬时,就会兴奋不已,跃跃欲试;但当他们受到外因引诱重犯错误时,又会感到积重难返,难以自拔,容易出现自卑情绪。这种自尊自傲和自卑自弃心理在“问题学生”身上就这样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并处于矛盾斗争之中。

(四)意志力薄弱,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

“问题学生”意志力薄弱具体表现在正确性的道德观念未能战胜个人不正当的欲望和要求上。“问题学生”虽然有时懂得什么行为是正确的或错误的,但当个人不正确的欲望和要求与道德观念发生冲突时,由于恶习较深时常表现出不能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所以,意志薄弱的“问题学生”往往能说不能做,要做不能坚持,没有恒心,缺乏毅力。这是导致他们在转化过程中经常出现反复的原因之一。

“问题学生”一般都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一种不良的行为,开始可能出于偶然,但经过多次反复,这种不良行为同个人的某种需要、某种满足发生了联系,就形成了坏习惯。一些学生屡犯错误就是由于被不良习惯支配而产生的。例如有的“问题学生”养成了偷窃的习惯,就会“熬不住”把手伸到人家的口袋里。

二、“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

由于近年来“问题学生”已呈上升趋势,在了解其成因后,为了让这些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能为祖国建设做贡献,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更要着重对其进行转化,在几年的班主任工作探索中,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方面去做:

(一)热爱学生,使其消除疑惧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只有热爱后进生,才能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由于“问题学生”身上的毛病、缺点多,常常在父母、教师、同学那里遭到冷淡、歧视,很少得到同情和温暖,普遍有思想包袱,产生自卑心理。因此,“问题学生”对教师抱有疑惧和对立情绪,对班集体疏远,往往怀疑老师和同学是否真诚地爱护和关心自己。这就要求班主任在转化“问题学生”时应特别热爱他们,做到不嫌弃、不歧视、不疏远,并教育集体正确对待和帮助他们。这样,“问题学生”才会相信教师的善意,体会到集体的温暖,消除疑惧和对立情绪,敞开心扉,乐于接近教师并接受指导,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并从中得到教益。笔者曾带的班里有一学生廖某,经常违反学校纪律,动不动就与同学产生矛盾,甚至骂人、打架。因此,同学都不太愿意与他接近。他时常也有一种孤独感。笔者多次找他谈话,他都听不进去。有一天上课时,笔者发现他趴在桌子上,脸上有痛苦表情。笔者走过去询问原因,得知他肚子痛。于是,立刻叫两个同学送他去校医室。下课后,笔者马上赶到校医室询问病情。他在校医室吃了药,打了针,但病情并没好转。校医说要送医院。笔者立即送他到县中医院并为他垫付了医药费,然后打电话与他家长联系,但他父母出去干活了一时联系不上。他是住校生,家离学校十多里。他在医院里打点滴笔者就一直陪着,直到两个多小时后,他的母亲才赶到。从这以后他很感激笔者,对笔者说,以前没有好好听从老师的教育,感到对不住老师,请老师原谅,今后一定努力改正缺点。后来廖某在各方面都有了进步。

(二)提供范例,增强是非观念

“问题学生”尽管不断出现问题,不断承认错误,有时也有进步表现,但本人并不一定真正意识到问题的性质、危害以及克服缺点的方法。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设法增强他们的是非观念。为此,班主任可向他们提供有正反面经验教训的生动事例。通过启发、讨论,使他们明辨是非,分清好坏,从中得到借鉴,领悟到改正自己行为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特别是要用身边的、他们熟悉的一些人的转化事例来教育他们。通过这种榜样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更能激发起后进生改变现状、不断要求进步的上进心。

(三)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问题学生”的思想品德差与学习成绩差,往往是互相联系的。他们普遍对学习缺乏兴趣,最终导致成绩不好。因此,班主任要紧紧围绕学习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改变他们的落后状态。首先,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并不比别人笨,自己一定能够学好;其次,经常与科任教师加强联系,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争取到科任教师的配合,为他们“开小灶”、指导学习方法,来提高学习成绩。当他们有一点进步时,就要及时表扬,这样就能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成绩也能逐渐地提高。

(四)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是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克服缺点的一种内部力量。“问题学生”既有自卑感,又有自尊心,两者交织在一起。如果班主任嫌弃“问题学生”,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就会损伤他们最敏感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不满和反抗心理,最终导致他们拒绝一切教育。有一次上课,笔者发现,一位学生正在看一本小说看得入迷,当时笔者并没有收缴他的小说也没有批评他,而是拍了拍他说:“你上课怎么把课本放到桌子下面看?这样对你的眼睛有损害。”你脸一红,从抽屉里拿出课本放在桌子上,并对笔者报以感激的目光。以后上课时他比以前更认真听讲了,成绩也有了进步。在有了进步时笔者就及时地表扬他,这样他的学习劲头就更足了,最后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因此,班主任必须保护“问题学生”的自尊心,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和细微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赞扬,使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和进步,从而克服自卑心理,重新点燃起自尊心的火种,获得克服缺点的勇气和自信。同时,班主任还必须使“问题学生”在增强自尊心的基础上培养起集体荣誉感,鞭策他们珍惜荣誉、改正错误行为。

(五)锻炼意志,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问题学生”的不良行为,总是由于某些不良的外部诱因转化为内部心理因素而引起的。所以,要转化“问题学生”,既要控制外部不良诱因(如不良的场所、旧伙伴、迷恋的对象等),又要重视消除“问题学生”不合理的欲望、嗜好、兴趣等内部因素。当他们改正了错误,新的、正确的动机与行为习惯比较牢固地形成以后,在适当的时期,在有把握的条件下,可以进行信任性考验,给予他们同诱因接近的机会,以锻炼他们同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进一步帮助他们巩固新的、正确的行为习惯。例如,笔者曾把采购布置教室物品的任务交给一个犯有偷窃行为而有所悔改的学生,当他如数地把找回的钱和物品交给笔者时,他体验到了班集体对他的高度信任,从而促使他彻底改变了旧的、卑劣的不良行为。

(六)反复抓,抓反复

“问题学生”在进步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反复,这是正常现象。要“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因为“问题学生”的思想转变,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反复发展的过程,绝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要正确对待“问题学生”转变过程的反复。要深入调查了解反复的原因,坚持不懈地、耐心细致地做好反复教育的工作。对反复的“问题学生”,仍然要尊重、信赖,要坚定信心,对他们在转变过程中重犯的错误不急躁,问题严重不嫌弃,屡教不改不灰心。不要在转变过程中出现反复时,就认为后进生是稀泥巴糊不上墙,失去耐心,大为恼火,甚至新账老账一起算,将学生已有的进步、做过的好事全盘否定。这样做的结果只能造成师生感情重新对立,前功尽弃。当然,我们不能等学生出了反复后再抓,要估计到转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反复,把思想工作做在前头,“防患于未然”。

(七)根据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班主任要在深入调查了解的基础上,针对每个“问题学生”的年龄、性别、性格特点、错误轻重、态度好坏等,选择灵活有效的教育措施,发现教育的突破口,寻找钥匙打开他们的心灵之锁,促进转化。

三、结语

总之,如何更好地教育“问题学生”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有一点,只要我们每个教育者都以一颗“爱心”去对待他们,让爱真正行动起来,笔者相信冰雪也会融化,“问题学生”也一定能从迷途中走出来,得以健康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王顺生.浅谈后进生的成因及转化[A],青海省教育委员会青海省教育优秀教育论文集[C].青海人民出版社,2000.

[2]章玉英.浅谈如何改进后进生[A],广西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研讨班论文集[C].广西教育出版社,2008.

[3]向葵.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成果[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周维勇 广西桂林市临桂县会仙镇会仙中学 541103)

上一篇:整合媒体学科资源 让生物课堂充满情趣 下一篇:阅读教学情境误区管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