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江苏特色改革路径 强化“两个率先”动力机制

时间:2022-08-06 04:57:53

探索江苏特色改革路径 强化“两个率先”动力机制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五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改革,始终坚持以改革引领全局、推动发展、促进和谐、保障稳定,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大力度地推进各项改革,多项改革举措全国率先,若干改革成果全国领先,激发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为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率先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奠定了坚实的体制基础。

以有效配置资源为导向,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市场配置资源要素的机制逐步建立,商品市场逐渐完善,各类要素市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资本市场加快创新,出台了促进企业投资发展的政策措施,企业债券发行取得明显突破,期货市场得到快速发展,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2011年全省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直接融资达1700亿元;全省已累计拥有境内上市公司214家,列全国第三位;全年成功发行企业债券23只,规模达294.08亿元,列全国第一位;全省备案创业投资企业202家,管理资产规模442.18亿元,列全国第一位。土地市场改革深化,形成了农村集体资产量化折股、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土地市场监管能力和土地集约使用水平不断提高。技术市场加速发展,初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人才市场加大整合,建立覆盖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成全省统一的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有效促进了资源共享和服务一体化。

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所有制结构呈现新格局。积极调整国有经济战略性布局,整合重组步伐明显加快,国有资本逐步向关键领域、重要行业和骨干企业集中,国有企业的自主创新和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增强。2011年省属企业增量投资主要投向交通、能源、高科技、现代服务业和城乡公用事业领域,投资额超过省属企业全部投资额的80%。稳步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全省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基本完成,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基本建立,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行为受到严格规范。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积极改善民营企业发展环境,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平等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文化产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并通过建立中小企业融资平台等措施构建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和服务体系,形成了国资主导、外资带动、民资补充的所有制经济格局。2011年,全省民间投资达17198.2亿元,增长25.8%,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65.4%。

以激发发展动力为目的,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实现新进展。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积极推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县级财力保障机制初步建立。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稳步提高教育、社保、科技、“三农”和环保领域支出比重。实施增值税转型等税费改革,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减轻企业负担。加大政策性银行商业化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和农村金融改革,基本形成了支持发展创新型经济、注重民生优先的财税管理体制,以及国有金融机构为主体、各类金融机构协调并存的金融体系。“十一五”末,全省已有农村小额贷款公司220家,累计发放农村小额贷款超过1000亿元。

以统筹协调发展为方向,社会事业发展续写新篇章。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统筹推进产业技术创新、企业自主创新和平台载体建设。2011年全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2%,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2.2%,提前4年实现国家“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达到创新型国家科技投入水平。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快速发展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率先进入大众化阶段,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文化体制改革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全省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广电网络整合、公益性文化事业内部改革、省级党报发行体制和电台电视台制播分离改革、省辖市及县(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三局合一”及综合执法机构组建等改革任务全面完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展顺利,稳步推进基本药物制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零差率销售改革,扎实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以社区卫生机构为基础,并与大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合理分工、密切协作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框架逐步形成。

以造福民生为宗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形成新架构。建立健全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普遍实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出台进城务工人员权益保护办法,全面提高就业服务保障水平。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实施意见》,加快建立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机制。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险五个“全覆盖”。全省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五大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均突破1000万,主要险种参保率均超过95%。全省新农合人口参合率超过95%,最低筹资标准提高到230元,支付限额全部达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倍以上,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70%。持续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水平连续7年大幅度调整后达到1622元,城镇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0%和70%。建立具有江苏特色的以廉租住房制度保障低保家庭,以经济适用住房制度保障低收入家庭,以公共租赁住房制度保障新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并以住房公积金制度为有益补充的住房保障制度体系,实现低保住房困难家庭申请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和租赁补贴应保尽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申请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应保尽保。

以城乡一体发展为重点,农村体制改革进入新阶段。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进一步得到完善,2011年底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工商登记数达到4.4万个,登记成员562万户,占全省总农户的38%;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比例、登记成员数、社均成员数、出资额4项关键指标均居全国第一。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加快,全省累计补(换)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875万多份,发放数占总承包农户数的比重达98.4%,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3347万亩,占耕地面积比重47.5%,其中高效农业占比超过30%。以苏州市为先行试点的全省城乡发展一体化改革稳步推进,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就业与社会保障五个方面形成了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城镇改革发展加快推进,第三批全国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和省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顺利启动。

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转变职能、依法行政达到新水平。全面完成省、市、县(区)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减少省级行政审批项目。积极推进政务公开,推行社会公示、听证、专家论证和群众评议等制度,完善政府议事规划和决策程序。全力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全面建成全省四级便民服务网络。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颁布实施《江苏省依法行政考核办法》,在全国首创以省政府规章形式严格规范依法行政。扎实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积极推进行业协会条例立法,出台《江苏省行业协会条例》,成为全国第三个以地方立法促进行业协会改革发展的省份。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省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阶段,也是深化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我省的改革将紧紧围绕全面落实“六个注重”、全力实施“八项工程”的要求,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国家和省的总体部署为依据、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贴近全社会普遍关注的课题、贴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贴近人民群众呼声强烈的问题,既落实和对接国家层面自上而下的改革任务,也立足我省实际推进体现省情特点的地方各项改革;既强化改革顶层设计,也鼓励和支持基层深化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加快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谐发展、城乡统筹发展、资源优化配置和市场公开公平竞争的体制机制。同时,慎重选择改革的模式和路径,准确把握改革的时机和节奏,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上一篇:论台湾“原住民身份法” 下一篇:台湾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