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州农村金融创新调查

时间:2022-08-06 02:33:14

湘西州农村金融创新调查

近年来,我国的农村金融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农发行、农信社等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三农”力度不断加大,各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纷纷设立,曾经一度撤离农村市场的国有商业银行也重新探足“三农”市场。但是湘西州农村金融创新调查显示,民族贫困地区的基层金融机构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不高,农村金融产品种类较少,农村金融服务严重不足,需要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进行农村金融制度创新。

一、湘西州开展农村金融创新的背景

(一)政策禀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和谐发展

中共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要“推进社会主义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但由于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和转型,商业银行网点大量从农村市场转移到城市,导致农村金融从组织到机构的缺位,新农村建设要求农村金融创新势在必行。

(二)金融资源配置禀赋: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非均衡性

一是地域劣势。湘西州地处湘鄂渝黔四省边区,属云贵高原东侧余脉的武陵山区,典型的卡斯特地形地貌,自然条件恶劣。是全国比较集中的几个贫困区域之一。二是农村金融服务劣势。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后,营业网点由2000年的151个减少到目前的62个。在这种情况下,农村信用社成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形成了“一社支三农”的单边格局。三是农村金融政策边缘化。农业发展银行在1998年将政策性的扶贫贴息贷款划转农业银行后,演变成专营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的供应和管理工作的单一农业性金融机构。农业银行商业运行后,常规业务集中转向城市和工商业,除了发放部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外,小额农贷等其他涉农贷款基本上停办。2008年仅发放小额农贷124万元。随着邮政储蓄银行的建立,邮政储蓄的信贷功能有所放大,但从其现实运作看,发放的小额质押贷款仅局限于城镇个体工商业户。2008年末,全辖邮政银行各项贷款余额4555万元,其中发放涉农贷款7万元,占比仅0.15%。

二、湘西州农村金融创新基本情况

(一)组织机构创新:涉农金融机构组织逐步完善。调查显示,2006年前,在湘西州辖内真正开办农村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仅有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农业银行3类机构,至2008年末,涉农金融机构已扩大到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等4类机构。

(二)业务种类创新:传统业务向现代业务转变。从金融业务开办情况看,农村金融业务逐步由传统的现金存贷款业务转变为现代的大、小额支付结算、汇票结算及银行卡存取款业务,服务领域也由传统耕作养殖拓展到加工、运输和农村环保及消费领域等其他行业,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三)信贷产品创新:“单一性”向“多样化”转变。近年来,涉农金融机构在传统贷款新产品基础上,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逐步放开农户住房、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农村物权,不断扩大抵押担保可用质权,大力推行“农户创业贷款”、“美、洁、通”等农村信贷品牌,实现了农村金融信贷产品“单一性”向“多样化”创新的转变。截止2008年末,全州通过信贷产品创新累计发放“三农”如小额农户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贷款及农业产业化企业贷款12.53亿元,“三农”贷款余额达26.46亿元。

(四)服务方式创新:“粗放型”向“精专型”、“综合型”转变。从服务管理上看,各涉农金融的组织机构已将个人业务及公司业务进行了严格分设,使得金融支持“三农”的职能进一步强化,如农业银行自2008年9月基层行成立了“三农”业务服务部;业务管理上看,各涉农金融机构逐步实现了存贷款“一体化”。如2008年来,农村信用社及农业银行已试点推行了农户贷记卡“一卡通”的支付结算服务模式,该卡不仅用于农户的现金存取,还可依据农户的授信额度内及设定利率标准,无须进行另行审批,就能实现随借随还的借贷业务。

三、农村金融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机构 “一元化”管理模式抑制创新活力。各金融机构“垂直型”组织形式所形成的“一元化”管理模式,基层机构失去了太多的自,习惯于执行上级的思维,使基层机构成为执行上级要求的工具,而“一元化”管理模式的最终结果,抑制了基层金融机构的创新活力。以保靖县金融机构为例,尽管湘西州人行出台了《商标权、专利权、应收货款等抵质押管理办法》,但各金融机构慑于各自上级的管理要求,即使在贷款申请人抵押资产不足的情况下,也宁愿要不十分稳妥的担保而不要商标权等无形资产的抵押。

(二)政策欠缺是影响农村金融创新服务的环境因素。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往往涉及各级政府、财政、税收等许多职能部门,需要统一规划研究、出台系统的支农政策,以形成推动提升农村金融创新的合力。目前银政、银企存在“条块”矛盾,也是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与防范金融风险之间存在矛盾,这一矛盾导致支持经济发展和防范金融风险步调不一致,增大了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的难度,严重影响了农村金融创新延伸。

(三)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欠佳制约了金融创新力度。受国有商业银行全国统一核算、金融信贷资产质量监管制度的管制,加之湘西州属全国典型的老少边穷贫困地区,经济基础差,社会信用环境欠佳,信贷资产质量低,难以形成资金吸纳的“洼地”,造成湘西州辖区金融资金大量外流的现象。2008年,全州非农村信用社金融机构存款净增额就占整个地区存款余额的51%,达到了11亿元,这些资金从县域地区抽走,没有回流县域地区使用;2006―2008年,湘西州辖区农村信用社年资金周转平均达不到1次。

(四)农村金融担保和保险机制缺失。在乡镇、村贷款担保组织没有建立,真正能够解决农民贷款“担保难”的问题根本没有落实。全州现有6家信用担保公司,但目前仅有3家存在担保业务,担保贷款余额8992万元(泸溪三维担保公司担保贷款3800万元,吉首光彩担保公司担保贷款1950万元,湖南永丰担保公司担保贷款3242万元),仅占银行贷款余额的0.7%。

(五)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推广成本较高。受湘西州的地理劣势影响,交通不便,给农村金融产品的推广增加了运营、维护成本,在利润最大化的市场运作模式下,基层涉农金融机构研发新产品积极性不高。

四、进一步推动农村金融创新的对策建议

(一)推动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再造,建立多元化农村特色金融服务体系。一是突出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主体地位。调整农发行职能,延伸服务半径。加快实施区域性货币政策。二是激活商业性金融支农的补充功能。按照“有进有退”原则,进一步区分和明确农业银行的支农业务范围。三是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管理机制,健全贷款审批、利率定价、风险防范等内控制度,壮大支农实力。严格执行农业贷款不低于70%的规定。四是充分发挥民间金融的辅助作用。大力培育和尝试建立农村储贷协会、小额贷款组织、社区金融机构、地方银行和民营银行,科学定位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职能,加强对民间融资机构的监管和监测,为建立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创造条件。

(二)建立农村金融风险补偿机制,突破农村金融服务的瓶颈。一是对政策性原因造成的农村金融机构呆坏帐,可由中央和地方财政联手打包处置或组建专门的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和处置;二是由政府出资设立专项风险补偿基金,帮助农村金融机构冲销坏帐或弥补亏损。三是建立健全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立以信用为基础,政府、银行、农户和担保机构4方合作的信贷担保机制。四是建立农村开发信贷担保公司。由国家出资设立农村开发信贷担保公司,对区域内新农村建设项目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型农村建设项目等提担保服务。

(三)放宽农村金融优惠政策,建立信贷资金回流农村长效机制。一是完善中央银行调控机制。限定县域金融机构上存资金比例和利率,规定县域内金融机构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必须投放当地使用。用活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放宽贷款范围、额度、期限、用途。二是适当下放商业金融机构信贷审批权限。确保新增贷款投入农业,保证农业结构调整资金需要。三是加快解决邮政储蓄资金吸收农村存款回流农村问题。发挥邮政储蓄农村网络分布广的优势,通过发放小额贷款,扩大农村的贷款业务。

(四)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促进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一是稳步推进信用体系建设。二是开展金融创新。要因地制宜,开展互保、土地经营权抵押、动产质押、粮油销售还款委托书等方式,提高农民获贷能力。三是拓宽服务手段。探索开办网上银行、咨询、担保等服务,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筹备开办国际结算业务和国家许可、客户急需的其他外汇业务。

上一篇:金融海啸冲击下的民营制造业发展研究 下一篇:银行信贷投放及其对地方经济影响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