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式”财富管理被抛弃

时间:2022-08-06 12:35:41

“旧式”财富管理被抛弃

无疑,在美林(Merrill Lynch)和凯捷(CapGemini)合作世界财富报告的第13个年头里,全球财富的格局确实发生了一些变化。

依照2006年以来历年的数据变化情况,《2009全球财富报告》本应该是这样开篇的:

“今年是我们第13年这份报告,并仍试图以此理解富人的行为以及财富经理的反应。如我们所知的那样,由于财富管理和高净值个人自身的学习能力的加强,他们的财富规模正如同资产组合一样,继续扩大并变得愈加多样化,这些资产跨越了国际界线和资产种类,并被赋予了更强的流动性。

经济面的波动对高净值个人的影响有限,他们不像普通人一样,要承受来自市场的巨大风险,而来自亚太、东欧以及中东地区的富人由于资产规模和增速超前,仍旧在全球范围内维持他们对“热情投资”(passion investrnents即艺术品收藏和奢侈品)不断增加的需求……

依照我们一直以来的理解,无所不能的财富管理机构可以超越市场的低潮、经济的不景气,让富裕人士的资产不致与普通人一样,被市场大潮左右。但是,金融的魅力正在于此――你永远无法预测明天会发生什么。

事实是,因为金融危机的巨大影响,2008年全球富豪人数锐减15%,这是全球财富报告13年以来观察到的最大跌幅。超富裕人士人数(Ultra High Net Worth Individuals)则下跌了24.6%。这种空前的跌幅,使得2006年与2007年两年累积的增长化为乌有,全球富裕人士的人数与财富均跌至2005年水平之下。数据观察到,富豪们的总体财富缩水约19.5%,降至32.8万亿美元,其中中国内地的高资产净值人士数量下跌了11.8%至36.4万人,但到2013年中国内地的高资产净值人数有可能超越北美。

尽管受到了很大影响,但是2009年的报告仍预期,高资产净值人士的财富在接下来的4年内将以每年8.1%的速度增长,并在2013年达到48.5万亿美元。也就是说,报告认为金融危机的影响会很快过去,并不会影响“全球高端财富列车”行使的方向。

报告观察的标的仍旧是除去其主要住宅、汽车、收藏品等非流动资产,仍拥有可供投资资产至少达100万美元的高资产净值人士(HNWI)。

亚太区略好于全球平均

中国的排名今次超过英国,跃居全球富豪排名的第四位,BBC对此评论说,因为西方经济衰退让发达国家的富豪身家大缩水,而且金融危机对于英国的影响颇大,在金融服务业、股票市场和房地产业的崩溃让百万富翁的数量急剧下跌。英国《每日电讯报》评论更称:中国在世界财富报告中的排名在“无情地”前进着――2007年超过了法国,2008年又超过英国。

不仅如此,报告显示整个亚太地区的情况都好于全球平均,富裕人士数量下降了14.2%,略低于全球平均值15%。报告称,中国富裕人士在消费方面的贡献甚至比美国都要大得多,汽车和房产销量的上升证明中国对国内经济的信心在增加。可以预见,在中国等新兴市场带动下,富裕人士数量的回归指日可待。

德国媒体对此评论说,金融危机对中国富翁们的影响并不大,由于对国内经济充满信心,中国富豪中的82%并没有改变生活方式,他们相信,在未来6个月至一年的时间里,中国将彻底摆脱金融危机,重新回到高速发展的道路上。

凯捷咨询表示,中国的排名不止一次的上升说明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和稳定的增长。此外,相对成熟市场来说,中国的开放程度还有差距,因此受的冲击要小于英国等国家。

报告还认为,新兴市场的情况要更复杂一些。

单一经济模式受影响巨大:中国香港地区“高净值个人”2008年降为3.7万人,比上年减少61.3%。印度“高净值个人”2008年人数比2007年减少31.6%,人数缩减比例仅次于中国香港。在2007年猛增后,俄罗斯“高净值个人”人数在2008年减少28.5%,均高于平均水平。

财富与国际市场关联度负相关:报告显示,拉丁美洲国家富豪表现抢眼,巴西挤掉西班牙和澳大利亚,第一次跻身前十。报告发现,巴西上位的原因是对国际市场依赖性不强,出口仅占GDP的15%左右,而且拉丁美洲国家的富豪们更倾向于拥有固定收益证券、选择现金储蓄等保守理财方式。

多买地,全球不变的经典

Chris Selby,美林环球财富管理的董事总经理认为,财富报告的调查结果对于财富管理公司为客户服务提供了新的思路,尤其是高资产净值人士的“财务偏好”。

新的报告中提到了这些变化,是高资产净值人士“致富”的几个关键性调查结果:

更注重固定收益和现金的投资:低风险投资在整体高资产值人士的投资组合中占了50%的份额,比2007年增长了6%左右。

房地产投资仍是重点:房地产投资呈逐年上涨趋势,去年投资额增长了4%,占了高资产值人士资产比例的18%。

回到本土市场: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许多高资产值人士把过往在海外市场的投资资金撤回到自己较为熟悉的本国市场。

信息化和科技的利用:高资产净值人士花更多的时间在自己对投资的关注之中。他们关心如何更有效地在网上获得他们投资组合的资讯。

报告认为,对于现金和固定收益基金的投资比例加大,显示了富裕人群对于未来投资的保守化策略,他们同时可运用财富管理机构的优势,选择以不同的币种和交易方式进行结算,以达到适当的杠杆效应,这使得他们的投资组合收益高于均值。同时,用更多的时间在收集咨讯、关注自身账户变化等方面的变化显示,富裕人士有兴趣保持适度的参与性和刺激,而不是我们原本理解的“完全交托”。

如果说,《2009全球财富报告》如往年一般清晰的描摹了财富发展和变化的路线图的话,还有更为特殊的一点应引起重视,就是它对财富管理行业未来发展提出的思考和建议。

报告预计,即使经过2008这样严重的“倒退”,到2013年全球高资产净值人士掌握的资产规模仍可能超过48.5万亿美元,亚太区的占比将持续加大。

专为高端客户量身定做“私人财务及投资管理”解决方案并为其严守机密――这一度曾是所有财富管理机构追求的终极目标,也许现在仍是?

但问题是,富裕人士决定换个游戏方式了。

《2009年世界财富报告》显示,2008年共有超过25%的高净值个人客户撤回资产或离开他们的财富管理公司。分析认为,全球经济和市场低迷已动摇了HNWI对市场、监管机构、金融机构及投资组合管理原则的信任和信心。而实际的市场损失和信心减少迫使很多高净值个人客户把他们的财富转变为更安全的多个机构投资,以降低风险。

在中国的私人银行家还在困惑于如何教育客户,使他们接受全面完整而又关怀备至的金融服务的同时,成熟市场的客户却开始学着

拆分他们的金融资产并投入到不同性质的金融机构中去。这是否是一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般的困惑?

除往年的数据对比和回顾之外,今年报告的聚焦话题为“优化客户服务”。报告中的调查建立在大量的统计学样本上,包括对1350多位顾问、200多位高净值客户和60多家财富管理公司高层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服务质量、网络能力和风险管理,特别是在报表和透明度能力上,是增强客户留存率的关键因素。

顾问和高净值客户在留存领域存在的观念差异。理财顾问通常了解客户留存的关键驱动因素:88%受访高净值客户和87%受访客户认为,服务质量“非常重要”,是留存率提升的关键驱动因素。然而,受访理财顾问低估了一些对客户留存率有很大影响力的驱动因素效果,包括:66%的客户认为在线服务和能力“非常重要”,但只有32%的顾问认同――有34%的差距;财务报表和报告质量间有24%的差距;风险管理和尽职调查能力间有19%的差距;费用结构显示有18%的差距……这些领域仍有降低观念差异的空间。也就是建议,财富管理机构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寻求改进,拉近与客户关系。

在受访的HNWI中,73%认为风险管理和尽职能力是他们2008年决定继续使用当前财富管理机构或是理财顾问的重要因素,而只有54%的顾问认为该因素是客户正在和将要留下的理由。

受访的理财顾问中,对公司在服务和支持领域表示不满的顾问,几乎90%在2008年丢失了客户,因此确保顾问对核心服务组成部分满意显然是公司的最佳利益所在。2008年顾问最不满的是公司在金融危机期间的沟通和指示,以及在线客户服务和报表功能。顾问对这些支持领域的重视并不令人吃惊,即要求在当年大事件频发的期间提供透明、准确和及时的信息。

“去年的事件从根本上改变了客户对于投资的想法。很多客户不得不重新审视他们的战略和投资组合,以及重置他们对于在增长减缓环境下对投资账户的期望。那些真正理解他们的客户已经经历过了什么,并能投资资源和工具来帮助他们前进的公司,将最有可能在未来取得成功。”美林全球财富管理总裁Dan Sontag说道。

此外,报告还建议,更全面的客户风险评估能帮助客户和顾问在投资分布上做出更精明的决策。这可能需要借鉴行为金融学、情景分析,并深化投资多元化原则,来帮助客户加深理解,如收入损失和意外市场损失等事件综合影响所带来的实际货币价值影响。

凯捷全球金融服务总裁Bertrand Lavayssiere亦对此表示:“研究表明,虽然客户满意度依旧是最受重视,但很多财富管理公司和顾问可能无法完全了解驱动客户离开或留下的原因。另外,公司可能对他们自己的理财顾问在某些服务和支持领域的满意程度产生误判。财富管理公司应重新评估当前的能力,以确保简单化和透明化,展现客户和潜在客户所需要的价值,并且开发新产品和服务以在当前环境下吸引和留住客户。”

为了防止客户流失和增强客户留存率,报告建议顾问和财富管理公司将需要进行更有效的客户沟通、安抚客户的情绪、提供更多风险因素的信息,并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如:聚焦于增加透明度和简单化,来缩短客户、顾问和公司间的距离。总的来说,增加透明度和改善风险管理将使财富管理公司有效恢复客户信任和信心。

上一篇:美国理财师不好做 下一篇:张铁林,收藏名人手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