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铁林,收藏名人手札

时间:2022-09-05 04:10:51

作为国内一线明星的张铁林,接受过无数次的采访,不断重复着自己“上山下乡、返城当装卸工、然后考上北京电影学院、之后出国、再后来演皇帝……”的人生故事,有时真的感到很疲惫、很无奈。然而,当有记者问起他收藏的话题时,张铁林立刻两眼放光、侃侃而谈。

与众多名人收藏热门的瓷器、当代油画不同,张铁林的收藏兴趣集中在名人手札上,属于目前还比较不为大多数人熟悉的古籍善本领域。但张铁林从不这样认为,他告诉我们:“手札其实就相当于现在的短信,名人的手札看起来很亲切,很有收藏价值。”

兴致所至,张铁林打开了电脑,给记者展示他最近收藏的手札图片。他找出一幅落款为“蒋中正”的手札,说:“你能相信,这是写的吗?”他又让记者看齐白石的手札,说:“你仔细看看内容。这是一件齐白石卖画的信件,信中他把自己写成一副衣食无着、可怜巴巴的样子,不得已而只能卖画,让人忍俊不禁。”

天价拍卖纪录创造者

2005年开始,张铁林担任了广州暨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也许是当了多年教授的缘故,面对记者对于手札“扫盲级”的问题,张铁林表现出的诲人不倦令记者钦佩和感动:

名人手札,就是名人亲笔写的信,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在古代,书信有多种名称,如札、牍、简、启、笺等,或因最初书写材料的不同而得名,或因用途、作者身份的不同而区分。在纸张尚未发明和应用之前,当时一般把文字都记录在竹木片上。写在木板上的信函叫札、牍,写在竹片上的叫简。纸发明以后,木板和竹片虽不再使用,但名称仍沿用下来。

在中国,目前所见迄今为止最早写在纸上的书札,是陆机的《平复帖》。陆机是魏晋时期文学家,他为了祈求友人病体康复,而致札问候。明人董其昌在帖后跋曰:“盖右军以前,元常以后,惟有此数行,为希代宝。”《平复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因此可以看出,从古至今,名人书札历来是收藏者和研究者的最爱之一。特别在艺术品市场进入拍卖的时代以后,名人书札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价格也顺势水涨船高。

5月30日,中国嘉德2009春季拍卖会古籍善本专场中,一批之前从未亮相的“胡适存友朋信札”,包括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13通27页(554.4万元人民币成交)、梁启超致胡适词稿及信札11通34页(78.4万元人民币成交),徐志摩致胡适信札3通9页(112万元人民币成交)共拍出了744.8万元人民币。

其实早在6年前,张铁林就曾以225万元的价格,在上海的春季拍卖会上拍得赵之谦的《国朝汉学师承续记》的39通手札。当时,很多人都觉得张铁林是不是“太二了”。谁知仅仅到了当年的秋季拍卖时,赵之谦的手札价格就已经翻了一番。

收藏缘起

之所以喜欢收藏名人手札,张铁林解释说:“这跟我喜欢写毛笔字有直接的联系。多年来,我养成了一个生活习惯,就是用小楷写日记,没有一日间断。这个特殊的生活习惯,直接影响到我对名人手札的特殊兴趣。”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铁林收到一位清朝不知名的人写的一封信,发现书法在信纸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似乎比大幅书法更加生动,更加自然。“在收藏过程中,我觉得手札的书法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更贴近书法的本原。过去的人不以手札为作品,比如赵之谦就曾经说过,他不认为手札是作品。但我反而觉得他的手札更好,我收藏的他的手札里一个错字都没有,甚至连一个字的改动都没有。手札里表现出来的都是书写者真实的性情,来往书信里面说的常常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不登大雅之堂的话题。而这些话题往往能体现一些名人在正史中不见经传的性格侧面。”张铁林告诉记者:相比于古人写字一人一个性情、一副面貌,现在的人写字就太雷同了。现在的一些青年书法家也有写得好的,但看得多了,会发现他们的字都很像,互相影响得太厉害了。

张铁林之前大量收集赵之谦的作品,如今又开始收王铎的作品,“他们让我这几年来在学习书法上产生了两次比较大的变化。收藏这东西很难说为什么。过去不收藏的时候,有机会在博物馆和展览会上看到好东西,现在去拍卖行也时常能看到,自己掏腰包,感受就不一样了。我的老婆可能没有你的漂亮,但我有机会看很多美女,但是一旦把西施接到家里做老婆,那个感受一定是不同的。”张铁林说。

明星观点

中国书法不必走向世界

我在英国,还有一个对书法观念的重要变化。有一次,我和美院的朋友去看一个中东穆斯林的画展,规模很大,那些画大约是细密画之类的吧台,其形式有点像中国的工笔画,还带着题款。

当时我们几个的一个突出印象就是:如果把那些阿拉伯字题款盖住,我们都觉得这些画面很现代、很国际、很西方、很漂亮,可以当作一个装饰的东西,放之四海皆可用。可是当你看到那些题款、那些阿拉伯字,你立刻觉得这些画怎么这么“土”,这么“农村”,这么不上档次。

我们突然间意识到:中国画拿到外国去,是不是也是这么一个情形,西方人不认识中国字,这些画也一下掉了价。当然,这是对他们不了解中国画的文化深度而言。

在我的印象里,大英博物馆做过一个最大的当代中国人的画展,是吴冠中的画展。而他的画里是没有字的。我为此还专门问过一些英国朋友,他们能欣赏吴冠中的画,认为既有中国画传统的用线特征,又有西式水彩画的感觉,很空灵,很透彻,这个他们能接受。

我又问他们能否接受中国像齐白石那样的画,他们都说,那些画好像很古老,很中国,不大看得懂。

地方的、民族的、传统的就是国际的。它属于这一块区域的,就是属于全世界的。传统的东西、民间的东西,越传统,越民间,就越地道,也就是对全世界的文化宝库做出了贡献。而不是要“大同”,快餐可以“大同”,麦当劳可以“大同”,可以到北京,可以全世界开连锁店,中国书法用不着。越传统,越民间,就越地道,不怕局限在地区。

我在英国的时候,就曾听说国内在讨论书法要走向世界,让全世界的观众都能接受它。我个人以为这不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提法。

上一篇:“旧式”财富管理被抛弃 下一篇:股权投资“十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