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留白艺术探赜

时间:2022-08-05 10:33:25

中国画的留白艺术探赜

摘 要:中国画是华夏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中国画凭借其光辉灿烂的艺术成就,对华夏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做出了最佳诠释。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能够使画面的主体形象更加突出与明确,留白艺术的运用更是画家营造意境、构思立意的需要。留白艺术在中国画中的功能是“以虚衬实”,即看似空白,但实质意蕴却极为丰富。优秀的留白艺术应用能够更好地展示出画面的立体感、层次感与空间感,可以使整体画面更为空灵与生动,内在意蕴也会更为深远。基于此,本文拟从留白艺术与中国画的形式魅力、留白艺术与中国画的哲学魅力、留白艺术与中国画的艺术魅力这三个方面,对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进行深入探析。

关键词:中国画;留白;艺术魅力;虚实;哲学魅力

中国画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十分丰富,在世界绘画领域中可谓是独树一帜。留白艺术作为中国画所特有的绘画形式,长期以来,在我国历史中备受历代画家的重视与关注。留白主要是指笔墨、色彩等没有涉及的地方,是画家在用墨时精心设计的空白。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能够给人一种丰富的联想,即预留的遐想空间比较充足,进而使有限的绘画空间显得无限宽阔,这种“无墨无色的留白”艺术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与我国古代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相一致,带有鲜明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特色。本文即以留白艺术为视角,通过深入探析其所具有的形式魅力、哲学魅力、艺术魅力等特点,对中国画的独特艺术境界进行充分展现。

1 留白艺术与中国画的形式魅力

1.1 层次分明

在中国的山水画中,为解决画面物象之间的透视性矛盾,以及增加画面空间的层次感、立体感与空间感,留白艺术便成为了最好的手段之一,即在处理画面物象之间的层次关系与空间距离时,通常采用“虚”的留白手法。尤其是对于白描花卉中纯粹使用的线造型而言,尽管有多种作画手法,但最为注重疏密之间的对比,以及彰显画面的层次感、立体感与空间感的则是留白艺术手法。例如,花瓣的绘画要坚持“线少、留白多”的基本原则,通过线条比较密集的花卉叶片来凸显花体,如果花卉的枝条、叶子、花朵绘制得缺乏条理性与层次性,则需要采用留白进行调整与解决。这种以“知白守黑”衬托画面“三感”的留白艺术手法,正是华夏绘画艺术与西方绘画艺术的关键区别之一,也是中国画的一大特色。再如,我国古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在画竹竿时,尤为善于应用“留白”空间,并通过题词方式进行“补白”,从而使竹叶与题字在视觉上合二为一,令整体画面不但生动活泼,而且层次分明。还有在我国的山水画中,多数画家都惯于采用雨后出现的云彩留白凸显山川的雄伟、奇峭与俊秀,以此通过流动的白云,使整体画面更为灵动飘逸,展示出自然山水的开阔、平淡、简洁与缥缈,极大地延伸了视觉空间。

1.2 空而不空

西方绘画领域不讲究留白,其认为,自然界中不存在留白,任何静物、人物等都处于充满色彩的环境之中。但是,在古代中国画中,比如山水画中的云彩、大地、天空、流水等静物,却经常通过留白艺术进行表现,包括在现代中国水墨画中,也能经常见到留白艺术手法,特别是树木山石的受光处常常采用留白艺术。中国画中的“白”,并不是所谓的“空白”,而是以虚为实、以空衬多,空白之处往往蕴藏更多的风景与意境。留白从某种意义上讲,就如同中国京剧中经常出现的手执马鞭的场景,虽然舞台上并没有奔跑的马儿与布景,但观众却能深切地感受到人物在田野中策马奔驰的景象。因此,留白艺术彰显出了中华民族艺术领域中的独特审美观念。中国画中的留白通常蕴藏着丰富多彩的自然景物,如海阔天空、乡间小道、潺潺溪水、水天一色、白雾蒙蒙等。留白艺术手法在抽象性与写意性的景物表现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雾霭、烟岚、云气等,白色的云雾能够彰显出山川的雄厚与朦胧,翻滚流动的白云则能够衬托出烟岚缭绕的气势美与动态美。

1.3 黑白统一

中国画在创作过程中,通常会有意在画面上留下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空白,而空白的处理与实境之间要讲究虚实、黑白、聚散等关系,只有合理遵循主客体相互融合、虚实相生的创作规律,才能够使虚实相间,才能够实现黑白的和谐与统一,才能够让整体画面展示出应有的气势,进而促使画面的审美性与艺术性统一。留白艺术对画面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功能,黑白之间的比例关系对画面内容的表达更为关键,如山水画中的云彩、小路、水流等要融会贯通、互相连贯,只有处理好黑白之间的关系,才能够让整个画面浑然一体。[1]经典的中国画作,大多是黑白完美统一的上等作品,巧妙使用留白艺术,能够进一步彰显画面的广度与深度。同时,平衡作为画面构图的重要原则之一,其本质就体现在黑与白、虚与实的关系处理方面。例如,作品《潇湘图卷》中,董源在绘制水域时就采用了广范围的空白,即仅仅勾勒出了部分水域,远处的茂密森林、崇山峻岭都被隐藏在了云烟之中,促使所有景物完全融为一体,使得整体画面显得更为清澈灵秀以及空旷悠远。中国画极为注重画作的统一性与和谐性,只有画面的整体取得平衡,才能够营造出物我相容的境界,留白艺术则恰好具备这一功能。所以,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在中国绘画领域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2 留白艺术与中国画的哲学魅力

2.1 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提倡万物相合、宇宙一体的说法,认为世间万物皆源于“空”,生生不息的世间万物,都可以归为“有”和“无”的不断交替运动。这种“有无思想”是中国画艺术的至高境界,更是中国画中留白艺术的最高追求。道家思想中的虚与实、有与无思想,促使中国画按照“天理”而行,推动了道家思想的内化,丰富了中国画的哲学内涵与内在美。道家思想主张的“有无”相互统一思想,以及“有无”缺一不可等观点,在中国画中最显著的表现就是“留白”艺术。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不但表现出了中国文人墨客寄情于景,同自然万物融为一体的哲学思想,而且彰显出了其追求永恒、超越自然的精神境界。[2]不涉及一丝一毫笔墨的留白,却能够因其蕴含的“道”与“有无”思想而让作品回味无穷、变幻万千。同时,道家的美学思想是以“道”为起点,以“虚无”为核心。“道”实质就是一种虚无的轮廓,涵盖了万事万物,也因而充满了天地之间的虚空。这种独特的“虚空”意识,正式我国古代文人墨客对世俗欲望的片面性与狭隘性的巨大超越,其是“真、善、美”思想的真正表现,不但对华夏民族的生活追求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中华儿女的审美价值也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其中,中国画中的留白就是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之一,留白艺术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不但注重物象表面形式的表现,而且十分强调事物内在本质的表现,使得中国画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民族特色。

2.2 佛家思想

佛家思想主张“四大皆空”。其中,“四大”主要是指暖性的火、湿性的水、流动的风与坚性的地,这四种物理元素成为了宇宙本体的核心构成元素,其广泛分布在宇宙之中,浩瀚无边,任何固定的物体形态都难以承载这种博远。所以,“四大”无形无迹,即佛家所说的“四大皆空”。广阔无垠的世界原本一切都是“空”的,因而也只有“空”才是自然万物的至上境界。佛家的这种认知思想对中国画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中,留白艺术的本质目的就在于用“无”对“有”进行诠释,用“空”来创造“丰富”。[3]对华夏民族而言,有形的作品画面根本无法完全承载画作中无穷尽的意象空间,而空则属于绝妙的创作手法。留白艺术作为中国画的构图方式之一,十分符合华夏民族的思维方式与审美习惯,因而通过留白艺术营造出来的是空灵、深远、无尽的思想境界。例如,明代作品《招仙图》,就是一副以留白取胜的经典作品,留白艺术在这幅作品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实际物象则被张灵安排在了一角,而正是这种大面积的留白方式,才使得整幅画面透露出独特的冷月仙湖意境,营造出一种幽静、清冷的氛围空间,凸显出了湖边女子的神秘与诡异,令整个画面显得空灵而富有传奇性特点。

2.3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主张“仁者爱人”,即人的最高境界是拥有完美的道德,是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发展,这就是儒家思想的根本与精髓。自宋朝时期开始,我国多数画家都将儒家思想当作创作的精神支柱,甚至将其作为艺术创作的根本价值取向,这在中国山水画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无论是绘画题材的择取,还是画面的留白安排与画面的风格界定,儒家思想都充当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通常将画面中的各种物象同君子品格紧密相连,画面中往往采用大量留白,以此营造幽静、空灵的意境与画面效果,使得中国画的整体创作空间更为广阔。[4]儒家思想所具有的浓厚道德内涵与和谐精神,表现在绘画艺术领域之中,不但被当作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而且被赋予了崇高的思想道德使命。例如,文人墨客作画,其多数目的是为了以古鉴今,作品中的物象通常引自于典章古籍,部分作品看似与物事无关,却往往饱含着文化深意,如在作品《万壑松风图》中,李唐笔下的万松深壑、高山流水等北国风光,尤其是突兀险峻的主峰,宛如刚健的君子品格,还有缭绕的云烟与茂密的苍松,更是凸显出了画面的宽广意境。加之,幽深的山谷、澄清的水色、苍翠的松林等,更使画面风格不但清俊秀美,而且雄浑有力。正是李唐采用了留白艺术,才使整幅作品的浩然正气与阳刚之气跃然纸上。

3 留白艺术与中国画的艺术魅力

3.1 韵律美

中国画中的留白手法之所以可以产生独特的画面效果,与笔墨、纸张的材质选择,与色彩搭配、笔墨技法、构图布局等密不可分。就色彩元素而言,中国画作品中最为常见的就是黑色与白色。其中,黑色就是墨的色彩,这也是中国画的基础颜色;白色则是与黑色对比效果最为明显的色彩,即我们日常所说的黑白分明,并且也是我国画作中应用到的主色调。同时,黑白线条属于最强烈、最概括、最简练的色彩,纸张的运用则能够不同程度增加黑白的层次。其中,尤以宣纸的效果最好,墨汁在宣纸上能够产生晕染、浓淡、枯湿等变化多端的艺术效果,具有丰富的意味。[5]通过运用纸张本身的白与墨汁自身的黑,能够营造出黑白相间、黑白穿插、黑白相融的独特节奏感与韵律感,进而增强画面的艺术感染力。道家创始人老子所说的“知白守黑”,指的就是黑白之间的相互衬托,即实黑与虚白相映衬,通过预留足够的空白、布置合理的黑,进而使白从黑生、黑因白强。这种用简衬繁、用白衬黑、用无衬有的手段,能够使画面的主体更为突出、层次感更为分明、空间感更为强烈。“布白”的目的是为了“取势”,但“势”归属为形式美中的韵律范畴,因而对画面形式美中的韵律强调与追求,也是留白艺术在中国画中盛行的原因之一。作品的边角、深远之处进行有意识的“虚”,其根本目的在于追求画面的形式美,凸显整体画面的韵律美感。

3.2 意境美

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其最突出的功能之一便是“虚实相生,丰富意境”。从一定角度去讲,虚实是两个相对的概念,通常所说的“实”,是指画面中有笔墨涉及的部分;“虚”则与“实”相对,即指笔墨没有涉及的部分或者笔墨较为浅淡的部分。中国画家在创作过程中,通常在无笔墨部分用心,在有笔墨部分用力,以此达到“实与虚相生,画面处处皆妙境”的境界。[6]例如,马远所作的《寒江垂钓图》,作品中刚劲、严谨的铁线描,即在绘制出的一叶扁舟上坐着一位在全神贯注垂钓的老者,然后用寥寥数笔淡墨勾勒出水波,其余部分皆空白。在这幅画中,马远所画的笔墨可谓少之又少,但整体画面不但没有因此显得空洞,反而给人一种寒气逼人、寂静空疏、江水浩渺、高原萧瑟之感,让观众浮想联翩。如《寒江垂钓图》一般给人回味无穷之境的中国画,其本质是画家自身与自然之间的交流,通过巧妙应用留白艺术手法,用虚实相生的方式创设出来的。总之,意境是自然景象或艺术作品变现出的境界与情调。意境属于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主要范畴。在我国古代绘画领域中,主要是通过对时空镜像的具体表现,在景色与感情的高度融合条件下,所彰显出的艺术境界。世间万物并非是单纯的客体,创作者只有将自身的感情赋予其中,促使主客体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才能够真正表达出源远流长的内涵与意境。也只有如此,留白艺术在中国画中的深厚意境才能够让人产生无限想象。

3.3 虚实美

中国画中的虚实关系表现极为广泛与丰富,中国古代美学与哲学将虚实融合定为艺术创作和审美观点的重要原则之一,其认为,宇宙万物与所有的审美活动都是虚与实的统一。通常来讲,“实”是指看得见与摸得着的物象,或者可以说是由笔墨描绘出的部分;“虚”是指没有笔墨或者笔墨未尽的部分,中国画论中所讲的“知白守墨”即是此道理。中国画中都有实处与虚处。其中,虚与实相辅相成、互为生发、相互对比而存在。实处是虚处的基础与依存,虚处则取决于实处,虚处是实处的延伸与扩散。虚能够用笔墨的放松、清淡与线条的疏朗、简单等进行展现,更多的则是没有笔墨的完全“空白”,即画面中彻底显示出的“虚”。[7]中国画中的留白如同“实”一样不可或缺,正是这种空白的存在,才使得中国画展现出了华夏民族所特有的民族气质、风格以及精神。因此,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与虚实美息息相关,有白有黑、有虚有实,白中有物、虚中有情,这种以简胜繁、虚中寓实的艺术手法,不但让中国画在世界绘画领域中独放异彩,而且能够给观众一种回味无穷的独特感受。

留白是中国画中的重要艺术之一,具有深厚的底蕴与文化意境,彰显出了华夏民族对艺术的不懈追求。留白的目的是为了衬托“有”以及“丰富”,科学合理的留白能够为观众营造出丰富的想象空间,即让每位观众通过自己的无限遐想对作品进行再次完善,尤其是突然停顿的节奏更能让画作的意蕴延伸与拓展。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其内涵极为丰富,是华夏绘画艺术、哲学思想、文化文明等的重要表现。中国画的立意、构思以及意境等的设计与体现,都与留白艺术息息相关。所以,留白是中国绘画艺术、文化审美意识的精髓所在与重要特征,是中国画艺术的优秀传统。

参考文献:

[1] 李嫣然.空纳万境――论中国画的“留白”艺术[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

[2] 世宾,皮道坚,王璜生.设定一个对话空间――皮道坚、王璜生关于“中国水墨实验20年”展访谈[J].艺术生活,2001(07).

[3] 朱平.论抽象水墨与实验水墨的关系[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08(06).

[4] 白琨.浅谈中国画的留白及其渊源[J].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8(01).

[5] 张少康.论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民族传统[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1).

[6] 徐岩,张亚旭,周晓琳.面孔加工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回顾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3(01).

[7] 张红宇.宋代绘画的“写实”画风研究――以北宋的宫廷花鸟画为例[J].美术大观,2004(01).

作者简介:郭军(1979―),男,辽宁锦州人,硕士,周口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画。

上一篇:结合爱心教育实践,浅谈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下一篇:丹佛发展筛选测验在自闭症儿童美术治疗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