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方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

时间:2022-08-05 09:42:30

盆腔炎方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 R7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0)07-0091-02

【摘要】目的:探讨盆腔炎方为主治疗慢性盆腔的作用

机理及应用前景。 方法:将18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20例,对照组60例。 治疗组口服盆腔炎方,对照组以静脉输注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及甲哨唑,治疗5天为一疗程记录盆腔炎伴临床症状,下腹疼痛,下腹坠胀,腰骶部痛,附件炎性肿块,疲劳感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缓腰骶疼痛,下腹坠胀・附件肿块等症状,其差异有显著性(P

【关键词】慢性盆腔炎 中医疗法 盆腔炎方

盆腔炎(PID)指女性生殖道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炎巢脓肿・盆腔腹膜炎。慢性盆腔炎往往经久不愈,并可反复发作导致不孕・输卵管妊娠・慢性盆腔痛,严重影响妇女健康,且增加家庭与社会经济负担。慢性盆腔炎在中医归属科杂症之・瘕及月经病的范畴。常规的抗生素治疗及物理疗法,对慢性 盆腔炎症状的改善不尽人意,并会出现抗生素所导致的副作用。我们小组在极积在中医方面寻求治疗方法,在采取纯中药治疗慢性盆腔为的治疗是取得了良好疗效。我们采集了自2001年1月―2004年12月的180例病例随机分组,予以观察,治疗情况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彩票取随同方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片组(2:1)比例分别为120例・60例治疗组年龄28―48岁,平均年龄36.5岁,均为已婚妇,痛程15天―8个月不等,对照组年龄为30―53,平均年龄37.8,病程21天―12个,两组年龄病及临床表现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妇产科学》第六教材,2002年美国PID诊断标准

基本标准,(1)宫体压痛(2)附件区压痛(3)宫颈触痛

附加标准;(1) 体温超过38.3℃;(2)宫颈或阴道异常粘液性脓性分泌物; (3)实验室证实的宫颈淋病奈瑟菌或衣原体阳性; (4)红细胞沉降率升高;(5)C反应蛋白质升高,

特异标准:(1)子宫内膜活检证实子宫内膜炎;(2)阴道超声或磁共振检查显示充满液体的增粗的输卵管,伴或不伴盆腔积液,输卵管卵巢肿块;

(3)腹腔镜检发现输卵管炎。

1.3病例纳入标准:(1)符合盆腔炎诊断标准;(2)无急性发热症状,血常规示WBC低于10X109/L;(3)慢性盆腔炎・子宫附件包块排除恶性肿瘤者。

2 治疗及观察方法

2.1治疗方法:治疗组服用盆腔炎方。方由下列药物组成当归15g・川芎15g・白术15g・熟地15g・桃仁12g・红花12g・三菱10g・莪术10g・枯核10g・荔枝核15g・益母草25g・红藤20g・生黄芪30g・茯苓10g・桂枝6g・公英15g。月经过多者去桂枝加薄黄炭10g,附件肿块加琥珀5g研末冲服。煎药方法:先用水500ml浸泡30分钟,大火煎沸后以文火煎30分钟取药,再加水约30ml,大火煎沸后以文火煎20分钟取药。两次药汁混合药500ml分3次温服。对照组用左氧氟沙星0.5静脉滴注1日1次,0.5%甲哨唑100ml静脉滴注1日1次,阿奇霉素0.5g静脉滴注1天1次。以5为天为一疗程,连续观察2 个疗程。治疗组淋球菌阳性者加用头孢三嗪2.0静脉滴注1天2次。

2.2 观察方法;为患者建立统一观察表,每五天记录一次病情,以提高患者服药后的依从性和可靠性记录患者下腹坠胀・病痛・腰骶部酸病・疲劳感冒・B超提示的附件肿块大小增减情况,予宫压痛等。

2.3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 ± 标准差不多 标准差(X ± S)表示,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 检验。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以统一观察表所记录病情变化为标准。下腹坠胀・下腹疼痛・腰骶部酸痛・疲劳感消失・B超示附件肿块缩小为有效。上述症状无明显变化为无效。

3.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附表示治疗组对照组在治疗后慢性盆腔炎临床症状的改善,临床辅助检查等方面,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在治疗上,中药治疗因其无明显毒副作用,疗程可延及整个非月经期,其中多数附件肿块因持续服药治疗而消失。治疗组的13例附件肿块4疗程治愈9例。其他4例均明显缩小。治愈率高达75%,有效率100%,因对照组抗生素应用的局限性,在治疗附件炎性肿块的疗效上,单纯中药治疗,要比西医维持治疗更为有效。

4 讨论

慢性盆腔炎为已婚女常见病・多发病,其病变涉及多个盆腔器官,多组织多脏器受累。涉及了子宫・卵巢及其周边纽带。临床以下腹不适・腰骶疼痛・甚至导致不孕,严重影响妇女健康,影响妇女生活质量。单纯西医治疗,临床效果不甚理像,因此,积极寻求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慢性盆腔炎在中医理论上,综合其临床表现,其总的发病机制为气血亏虚气滞血瘀所致,其正虚为本・邪实为标。其发病多由妇女经期・产后・血室正开,风寒乘虚而入,凝滞气血不和皆可致瘀,瘀积日久则成・瘕,纵观慢性盆腔之病机,总由正气虚弱・血气失调有关。治疗组方上,为我们选用了传统的活血养血化瘀方桃仁四物汤为基础,从养血活血着手,辅以理气之药桔核荔枝,取其理气止痛之功。借桂枝茯苓丸之意,加桂枝温通血脉,加强其活血散瘀之功,茯苓渗到下行而益心脾之气,有助于行瘀血。三棱莪术为活血散结之要药,加红藤・益母草・琥珀更是加强其活血散瘀之功,白术・黄芪可益气,又可利湿,促进水液代谢,综合全方,立足于补正气・活气血・散瘀结・药性寒热偏颇,治疗慢性盆腔炎不失为一道良方。同时,我们还将本方试用于手术后肠粘连,术后腹部包裹性积液,都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上一篇:注射乙肝疫苗免疫失败的影响因素分析 下一篇:对我院49例帕金森早期患者遇到睡眠障碍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