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建设与校企合作双重作用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探析

时间:2022-08-05 08:31:45

团队建设与校企合作双重作用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探析

[摘 要]高水平的教师是高质量教学的保障。团队和企业对教师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教学团队可以让成员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可有效提升成员间的协调配合能力;校企合作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学校应该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搭建教师培养平台;强化校企合作模式,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具体而言就是以发展目标为导向引领教师,以现有名师为核心开展工作,以营造氛围为保障激励教师;强化校企合作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意识,鼓励校内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吸引企业高级人才来校指导培训。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学团队;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1-0065-02

[作者简介]邱强(1982―),男,天津人,天津科技大学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团队建设和校企合作对于培养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教学团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同时,可有效提升成员间的协调配合能力。第二,通过校企合作模式有效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必由之路。很多高校始终实行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培养方式,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难以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实际需要。造成此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高校教师实践能力不高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一、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搭建教师培养平台

(一)以发展目标为导向引领教师

确定了目标可以为教学团队的发展建设指明方向,也可以检验教学团队运行效果。在整个过程中,团队负责人将总体目标任务进行分解,组织协调各团队成员协调、配合,使团队成员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团队目标可以分为整体目标和个体目标,整体目标就是指在一定时期或某一阶段教学团队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和科研成果。团队个体目标是指团队中每个个体在团队工作中取得个人成果或某些能力层次上的提升。整体目标体现了团队整体荣誉感,个体目标则体现了每名教师的满足感和归属感。因此,在目标的制订上,无论是整体目标,还是个体目标,都既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前瞻性,又不能不切实际、好高骛远。对于团队而言,要将目标难度控制在团队成员通过共同努力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完成的程度;对于教师而言,要充分考虑教师个体差异,坚持以有利于调动团队各成员工作积极性为原则,不断提升团队的整体实力的同时,快速提升团队个体的职业素养。

(二)以现有名师为核心开展工作

教学团队和名师往往是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的关系。名师是一支团队的积累和支撑在一个人身上的体现,教师想通过“单打独斗”成为教学名师无疑是极其困难的,名师的成长成才需要团队的支撑;同时,教学团队应以名师为核心组建,依靠名师的辐射和引领作用开展各项活动。要充分发挥教学团队对于名师的培养作用及名师对团队的指导带动作用。促成团队推名师、名师带团队的良性循环。

名师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成果显著,在教学领域,教书育人,受到师生普遍爱戴,在学术领域,有一定影响力,在校内广大教师队伍中有较高的威望。这些特点使之完全具备了成为教学团队领头人的条件,学校应围绕名师组建教学团队,安排专人配合名师开展团队组织管理工作,做好角色分工,在名师人格魅力和感召力的影响下,整个团队高效运转,无疑增加了团队取得各项突出业绩的机会。

以教学名师为核心,优秀教师为骨干,一般教师为基础组建教学团队,制订并实施教师指导计划,可使学校的教师培养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团队应根据自身教师队伍的结构层次,研究一整套针对性强的教师帮带方案,帮助其理清思路、拓宽视野、及时修正自身存在的不足,明确学科特点、熟悉知识结构,创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资源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的同时,教师本人也走上了快速发展的捷径,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

(三)以营造氛围为保障激励教师

第一,控制教学团队的规模。如果团队人数过于庞大,将阻碍教师间的沟通交流,增大组织管理难度,也易导致成员间“小群体”的形成,产生不良竞争。如规模过小,将无法形成团队战斗力,教师接触面相对狭窄,无法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和帮助,不利于他们的成长与发展。第二,合理配置团队成员。组建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师梯队,充分考虑学科互补,既要有学科带头人、知名教授、优秀骨干教师,又要吸收青年教师加入到团队中来。要有合理的人员分工,使团队成员之间能够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相互支持,共同努力,完成团队目标。第三,建立高效的评价激励机制。评价激励机制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对在团队内承担不同角色的教师,根据其具体分工、职责履行情况和对团队的贡献程度,可以通过设立团队专项基金和相关荣誉给予奖励。同时,在课题申报和研究经费资助等方面给予倾斜。筛选有潜力的教师加以重点培养,支持他们进修深造,提高学历层次,吸收他们加入重大课题的研究攻关工作,激发创新能力,使教学团队真正成为教师深入教学实践、成长成才的发展平台。

二、强化校企合作模式,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一)强化校企合作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意识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专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教师也已经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但由于绝大多数高校教师没有企业从业经验,入职前也缺乏实践能力训练,虽然学历较高、理论功底扎实,却往往并不熟悉实际业务工作,因此,在指导学生实习、实训过程中,受制于自身实践能力的不足,难以胜任实践教学任务。针对这一情况,高校管理层应总结自身发展特色和学科优势,本着互利共赢的理念,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协同合作,吸引相关企业真正参与到高校教师建设中来,发挥地方企业紧贴生产实际的优势,积极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换环境”的教师培养策略,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实践硬件条件,为教师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提供专业实训场地,努力打造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二)鼓励校内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

高校管理层应通过紧密的校企合作,为教师创造更多深入企业开展实践活动的机会。对于有较强实力的大中型企业,学校应积极发挥智库和科研优势,为企业生产经营出谋划策,提供发展策略建议。外派教师可以工程师的身份,从事一定的科研工作,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提高自身的科研、管理能力;对于小型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可能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用于改进工艺和技术革新,这正可以成为学校外派教师工作的有力切入点,可以深入到生产实践的各个环节,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开发新产品、研究新技术。在资金投入上,学校可给予实训岗位的企业一定的经费支持,使企业能够从与高校的合作中获利。教师可以从企业锻炼经历中积累经验,并引入到教学工作中,使教学工作更贴近生产实际,丰富学生知识水平。实现学校人才培养、教师能力提升、企业从中获利的“三赢”。

(三)吸引企业高级人才来校指导培训

利用校企联动机制,充分发挥企业高级人才资源优势,聘请相关企业优秀专家、资深工程师和高级管理人员作为兼职导师,来校为教师开展生产经营实践培训,提高教师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要严格企业导师的选拔聘任制度,由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企业高层根据学校专业特点,协商制订严格的聘任标准,从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中筛选出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的企业导师,来校从事兼职指导工作。第二,学校要为企业导师创造优良的工作环境和优厚待遇,吸引更多高级人才来校承担教师指导活动,保持企业导师队伍的稳定性。第三,学校应建立严格的企业导师考核机制,加强对企业导师的管理,督促导师切实发挥作用,将企业生产实践经验传授给教师,积极听取校内教师对导师的反馈意见,组织专家对企业导师进行定期考核,对于考核优秀的人员,给予重奖,对于不能胜任导师职责的企业员工,及时解除聘任关系,避免导师工作流于形式,确保导师队伍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 谢开勇,谢寒,邢月,等.基于产学研协同的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创新探讨[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2] 夏锦文.以教学团队建设为抓手整体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0(9).

[3] 谭培文.本科教学团队建设中的教学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

[4] 任惠婷.校企合作与青年教师企业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9).

上一篇:慕课在西部高校的运用和推广情况研究 下一篇:浅谈高校设备档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