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大学生法治观教育探析

时间:2022-08-05 07:51:53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大学生法治观教育探析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学科。法治观教育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创新性以及时代性,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一内容关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以及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因此,通过对当代大学生法治观的发展现状分析,提出加强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路径对策,从而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就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法治观教育;大学生

1.法治观与大学生法治观

法治在我国很早就提出来,但和现今的法治观念不同。法治,简单来看,即是用法律来治理国家。更具体来看,法治是以民主政治为前提和目标,以严格依法办事为理性原则,表现为良好的法律秩序,并有着内在价值规定的法律精神的一种治国方略。

法治观是指人们对法律的性质、地位及其价值作用等问题的观点和看法,即人们认识法治理念、运用法律知识、践行法律思维、评判法律作用和价值的观念。

大学生法治观则是指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对法律的性质、地位、作用等的认识和评价。

2.大学生法治观发展现状

2.1法治观念淡薄,法律意识缺失,导致大学生犯罪形式多样

十几年的校园生活,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他们接触到最多的是书本知识,社交圈子比较简单。在家庭与学校的保护伞之下,他们的法治意识普遍较为淡薄,其看待社会问题的时候,心思比较单纯。因此,他们更容易受到来自于外界的不良因素的影响,这也导致了高校学生犯罪的形式多种多样。

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很多方面都还未完全成熟,他们感情较丰富、血气方刚、遇到事情容易冲动,思想意识还呈现幼稚状态,思维也不够缜密,极易受到社会多方面各种因素的影响。考虑问题不够周全,遇到问题时不能冷静理智地思考,常出现“感情用事”“意气用事”的情况。如容易因同学间的一点小矛盾,而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一些学生进入大学校园之后,接触到了来自于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不同的成长环境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而不平和的心态容易使其产生一种盲目攀比的意识,当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无法满足自我挥霍的需求的时候,这就导致了盗窃行为的发生。高校大学生掌握着高水平的文化知识,在当前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下,掌握着网络专业知识或者其他知识的大学生在经济利益等的驱使下,也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等都是大学生缺乏法治观念的典型的例子。大学生触犯法律的案例也时常发生在我们身边,究其原因,除了受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的影响及较低的自控能力等原因外,各大高等学校在法治观念教育方面的缺乏也是重要原因。无论是出于报复他人或社会、抑或是因个人情感犯罪,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法治观念淡薄者,甚至是“法律的门外汉”。然而,当代大学生被寄予厚望,被当做是“国家栋梁”的代名词,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却因为法律知识的缺乏、法律意识的匮乏、法治观念的淡薄,最终导致多种形式犯罪悲剧的发生。

2.2部分大学生对法治的诉求有所提高,但缺乏应有的法律信仰

大学生的法治观念虽然较之前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也有部分学生对法律持不信任态度。比如说,在与同学发生争执,被对方拳打脚踢一顿后,有的学生能够理智对待,报告给学校或报警,但也存在部分同学会选择隐忍或是直接打架。也就是说当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有些学生缺乏合法维权观念,宁愿选择消极放任态度,甚至因采用报复手段讨回“公道” 而触犯法律,也不愿相信法律的公信力,缺乏应有的法律信仰。

2.3大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途径单一且很少主动获取法律信息

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大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渠道主要是大学里所上的“有且仅有”的公共课程,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而对于大部分当代大学生,尤其是非法律专业的学生来说,对这些公共课的重视程度和关注程度并不高。甚至,大多数学生都以“应付期末考试”的心态来上这门课,即便人在课堂上、心可能还在教室外,上课不够专心,课后不花时间去思考。更有甚者,直接旷课不去,导致该门课程的出勤情况也不理想。在这样一种令人无奈的现状下,大学生获取法律信息的程度可想而知。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学习渠道,可作为大学生了解法律、学习法律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主动地区浏览与法律相关的网站的学生少之又少。而且,目前一些普法性的电视节目也未能得到广泛宣传,当代大学生更是很少会去主动观看此类节目或无从获取相关的法律信息。

2.4大学生在践行法律方面,缺乏主动性

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大学生普遍认同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性。但在日常生活中,真正时刻践行法律的却寥寥无几,还是缺乏主动性。主要表现在:课余时间自觉学习法律相关知识的学生很少;对当前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的认识存在一些偏差;部分大学生认为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是太冲动、处理事情不够理智、缺乏理性,却忽视了自身“法治观念的淡薄”这一根本内在原因。此外,一部分大学生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大学生犯罪后的处罚应该相对较轻,对个人的影响不是很大。因此,当大学生自身的权益甚至是人身都受到侵害时,大部分大学生会视情况考虑诸多未发生因素来决定是否运用法律知识来保护自己,是否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3.大学生法治观现状的原因分析

3.1家庭教育存在功利化倾向

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综合教育体系中,家庭教育始终处于基础地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影响最为深刻。而家庭教育普遍存在 “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甚至有些学生持“思想政治课无用论” 观点。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和发展压力。为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家长对子女进行所谓 “狼性教育”,多为自己考虑而忽视社会发展的需要。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曾严正指出: “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在培养精致的利己者……”。大学出现 “精致的利己者”不仅有学校和社会的责任,家庭教育的功利化难辞其咎,其严重制约了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

3.2学校教育中存在教条化倾向

首先,学校教育教条化、程式化成为法治观教育的制约因素。学生从小接受10年之久的应试教育,为应对高考,承受着沉重的课业负担,主攻 “主课” 而忽略了思想品德与法治观教育等“副课”的学习和实践。而大学的法治观教育内容肤浅,与中小学缺乏连贯性甚至重复,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其次,由于受高等教育文理分科的影响,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关注视野有明显差异,理科生大部时间专注于专业学习和科学实验,较少关注社会新闻,法律属于人文社会科学范畴,更易于文科生接受和吸收。

3.3不良社会风气的消极影响

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养成需要良好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由于受到传统文化中权力至上等各种消极法律思想的影响,很多大学生没有培养起信仰法律的思维习惯和正确的法治观念。

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带来较高生活水平的同时,对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作用。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等缺陷导致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及极端个人主义倾向等消极现象,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法律的认知,致使其法治观念出现偏差。

3.4大学生自身的思想行为弱点

当代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岁至23岁之间,在这一年龄阶段,大学生在思想上活跃与混乱、自强与脆弱、理性与盲目等相互矛盾的状态并存。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有些大学生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控能力较差。加之,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表现出自我意识较强、 缺乏奉献精神的特点。这些都成为其法律意识不高的内在原因。

4.对大学生进行法治观教育的对策

4.1转变教育观念和治学理念是法治观教育的前提

“思政理论课”是塑造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课程。而法治观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引导大学生成长为遵纪守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课程。因此,这门课程关乎国家、民族以及公民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应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足够重视。当前,应试教育成为掣肘法治观教育效果的制度性因素。为了高考,学校、家庭都忽视了对“思政课”的学习。而“思政课”不仅传授政治理论知识还是德育内容的重要教学点,忽视“思政课”的学习,对德育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事实上,“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 智育没有德育做基础,智育就是犯罪的帮凶”, 一些高智商的大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就不足为奇了。因此,就需要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课在教育结构中的基础地位,摒弃 “思政课无用论”的错误论调,重视 “思政课”的建设,切实加强学生的法治观教育。

4.2采用灵活多样、积极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积极性

首先,改变教师一言堂教学模式,强调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大学阶段,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都处于最佳状态,抽象思维能力显著增强,喜欢怀疑和争论,容易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如果教师一味进行灌输式宣讲,学生自然会产生反感情绪。因此,我们要重新定位教与学的关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身份由传授者向引导者转变,要强调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其次,多运用案例教学法,增强法治观教育的实效性。案例教学法最早兴起于美国,目前为世界各国所学习、借鉴、运用。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宣讲或解释某一法学理论或法律规范时,结合较为典型的法律案例,引导学生围绕该案例展开分析、讨论,从而加深对该法学理论和法律规范的认识及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相对开放式的教学方法生动形象、易于感知,具有启发性、参与性、互动性、民主性等优势特点,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实现法治观教育 “知、 情、 意、信、行相统一” 的教学目标。

4.3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资源,宣传法律知识

随着电子信息科技和计算机技术的的普及与应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成为现代教育的技术基础。“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取代了传统的板书形式,这一取代的明显优势是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克服了教学的枯燥性,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课堂教学良好效果的达成有重要作用。在网络时代,教与学双方信息对称,学生不再被动接受老师传授知识。因此,学校教育要与时俱进,向 “信息化”方面发展。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正确利用互联网, 甄别、获取正确信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学校要占领网络思想教育阵地,让互联网成为法律宣传的新平台。教师可以设置网络课堂,利用 QQ、微信、微博等方式与学生交流学术信息,关注学生思想动态。以此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增强普法效果。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法治观念以及思想道德水平影响整个社会的建设,重视大学生高尚的道德体系的构建,显得至关重要。对于大学生法治观教育,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谢湘,等.北大在培养利己者他们掌权比贪官危害更大[N].中国青年报,2012 -05 -03.

[2]杜海英.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当代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4-11-27.

[3]顾丹颖. 试论当代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视角[J].学理论,2014-01-12.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山东 青岛266100)

上一篇:把握新一代革命军人“四有”目标的时代价值 下一篇:W市法院关于缓刑适用问题的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