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生英语口语该从什么地方突破

时间:2022-08-05 07:34:36

大专生英语口语该从什么地方突破

摘 要:“哑巴英语”是中国学生,特别是大学生所面临的最尴尬的处境。该如何来解决这一难题,使进入大学校门的莘莘学子们能潇洒地说出一口“洋文”是本文要探讨的话题。

传统的《大学英语口语》将起步点放在语音、语调的训练和基本句型的会话上是否真的可行?到底怎样才能让正在步入青春期的孩子们“丢弃”面子,开始大胆地洋话连篇?所谓的《疯狂英语》真的如人所说,要疯狂才能练好口语么?

本文从大专生公共英语口语实际教学出发,针对如何转变大专院校学生传统的英语口语习成思维以及如何正确有效地提高实际应用口语的能力做出探讨;特别强调“口语思维”在打破传统的口语教学和学习上桎梏的作用;以公共英语口语教学和口语学习的目的、任务及特色为突破口,在此基础上提出新型口语习得过程中的技能训练。

关键词:习成思维 口语思维 技能训练

《大学英语口语》不同于《专业英语口语》,此门课程的开设学术特征及语言的严谨性相对较弱,而更是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交际的能力上。

“交际能力”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Dwell Hymes 提出的。他认为,交际能力不仅包括对一种语言的语言形式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还包括对在何时何地、以什么方式对谁恰当使用语言形式进行交际的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掌握。交际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涉及到语言、修辞、社会、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包括一个人运用语言手段(口头语或书面语)和副语言手段(身势语)来达到某一特定交际目的的能力。而语言学家Littlewood则将交际能力概括成4点:掌握语言知识,并能运用语言清楚地表达思想;不仅掌握语言知识,还了解这些语言知识在交际中的作用,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应考虑自己的社会地位及社会语境并能从听者的反应中判断出所用语言是否恰当;学习者必须了解语言的社会含义,能使用英语本族人普遍接受的语言。从以上4点可以看出交际能力主要指的是达意(能够用目的语将所指的意义表达清楚)及得体(什么人在什么场合下说什么话)。

传统的口语教学主张英语口语教学应该围绕交际能力包含的几方面的内容,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口头交际的能力。也正因如此口语教师一直将口语训练的重点放在文化背景、场景模拟等方面,忽略了大专生学习英语口语的前提――开口。就笔者所带某高校《大学英语口语II》的实际情况而言,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抛弃“面子”,开口说话是英语口语教学的一个瓶颈。

1.传统口语教学在现代大学生口语学习过程中展现出的缺陷

1.1 中文思维模式根深蒂固

1.1.1 中国学生在学习上的刻苦是欧美国家所无法匹敌的。而中国学生学习任何一门课程必会将其理论化、科学化,英语口语同样受到此观点的影响。一些学生即使有一定基础,但是在自己的理论知识没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羞于启口。

1.1.2 语言层面上的中国化。十几甚至几十年的中文思维模式,不可避免地使一些英语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在说话之前,先酝量中文固定套路。所以会有“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等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Chinglish(中式英语)。

1.1.3 英语口语的实际运用不可以仅仅只是一种语言符号的转化。要说一口流利的口语并不简单的只是单词与单词的组合,在用词方法和造句习惯上一定要符合外国人习惯。“五讲、四美、三热爱”就曾被翻译成“five talks, four beauties, three loves”,从而被外国人误解成旅游口号的尴尬境界。

1.2专业英语口语学习的三个层次被运用到大英口语教学

不管是口语还是书面英语,其习得过程一般分为三个步骤:

1.2.1 文本英文阶段。文本英文是学习外语的初级极端,也是口语习得不可或缺的部分。英语入门学习需要大量的文本材料,通过对文本材料的反复学习甚至背诵,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和语感。

1.2.2 进入高年级的英语学习,学生已经开始渐渐学会用已经掌握的知识结合实际情况开始对单词和句型进行加工处理。大专院校的英语学习不同于以往:

首先,自主性相对于中学阶段强;其次,理论性有弱化趋势,更强调其实用性;还可以优化有一定英语基础学生的整体知识结构。

1.2.3如上所述,口语作为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课程,不但在英语专业开设,也作为一门选修课程,面对全院有此爱好的学生开设。而从师资方面考虑,负责英语口语教学的师范出身的英语教师们,基本都有着扎实的英文功底和对语言的驾御能力。年富力强的青年教师们在其教学大学英语口语过程中带有浓厚的专业色彩,按部就班地从理论到实践,或者针对性上有所偏差,忽略了大专口语的切入点以及非英语专业口语学习者的切身需求。

1.3英语口语训练的传统技能阻碍思维拓展

1.3.1 传统的口语技能将其出发点放在语音、语调的模仿上,对掌握流利的口语单词或句子上有很大的帮助,却因为语言的不连贯性使得开口成为难题:

在笔者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多次读到关于强调pronunciation and intonation的文章。诚然,语音是一种语言的基础,但是这种基础的奠定却应始于幼年英语学习阶段:

首先,少年儿童的模仿力强;其次,这阶段的模仿可以为以后的语音奠定基础。

大学阶段,再以理论性的知识教授语音、语调,不但学生难以接受,课堂可能变得枯燥、无聊。而实际上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由于其地域的差异,在语音和语调上并没有一个完全标准的规定。在我国,中学一般采用英式英语教学,而大学则大多使用美式英语,在一些单词的发音上所产生的分歧也在允许的范围内。澳洲口音则更偏离传统英语发音,如“I am so happy today.”在澳式英语将 /ei/ 发为 /ai/ 的情况下就可被听为“I am so happy to die.”。

1.3.2 场景的模拟建立在课前相关句型和词汇的重复上,缺乏创新,难以体现个人思维发展:

传统英语口语教学,教师会丢出一些固定句型(sentence patterns),学生被要求在这些句型上开始拓展场景。而场景的设置也仅仅限于日常生活对话的外在层上。就笔者采访修完《英语口语I》的同学的结论来看,他们普遍觉得口语课很轻松,都是非常简单的句型:

Can you introduce yourself?

What is your favorite holiday? ...

而一旦真正运用到实际却哑口无言。口语II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也发现,学生的思维非常的闭塞,只能在很有限的范围内展开联想,甚至达不到国外小学生的水平。

1.3.3 对比英语专业口语课堂上句型及词汇的反复操练和大学英语口语课堂,不难发现其效果差异之大:

首先,英语专业学生将自身英语听、说、读、写各项技能极大地自我锻炼,其英语技能习得过程有极大的目的性和学术性;其次,就学习者本身的主观意识而言,英语专业学生在本专业领域知识上的投入远大于非专业学生。

而作为选修课向其他专业学生开放的口语,其目的更多的在于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实用技能上。所以对于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口语技能培训的侧重点上应有不同。

2.如何从实际出发改进英语口语教学

以上陈述了传统英语口语教学方法在现代英语口语教学中逐渐展露的不足,那么该如何修正和改进这些弊端和不足呢?就本人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工作中总结出的经验,以英语口语教学为突破口,从大专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习得为出发点,归纳出如下几点:

2.1改变观念

上文曾提到中文思维模式对英语口语习得的影响,那么要使得学生能将口语作为一项基本技能灵活运用,首先就要摈弃保守、固执的观念。语言是交流的载体,其基本功能是传达信息,所以口语的最基本要求并不是精确性和逻辑性。即使是单个单词组成的片段,只要能正确表达个人的思维,便开始了口语的练习。从教师的角度而言,课堂上就需要更多地鼓励学生开口,而并非强调语音语调。

在学生敢于开口的基础上,通过引导,使其逐渐明白英文思维模式与中文思维模式的差异,并以此为出发点开始自我有意识地操练,并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得到强化。

2.2 从口语习得的技能上看如何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流利的口语

2.2.1如何帮助大专生开口及培养英语思维模式

已经步入青年阶段的学生会有较强的自尊心,帮助其开口第一需要适当的鼓励,其次需要其自身的自信。降低起点和难度,有利于引导口语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及诱发其成就感,而更大程度上是训练其英文思维模式:

――What’s this?

――It is a book.

这是最基础阶段的特殊疑问句,简单、易答,可以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但同时,可能会使学生讥笑问题的简单度,此时不妨加问一句:

――What is a book?

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会用偏正式结构来定义或者形容一件事物,比如“漂亮的女孩”、“红色的花”但英文思维的不同就此显现,就以上问题,我们会回答:

A book is a kind of reading material...

将其中心词置于句首,不但符合了英语的语言习惯,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英语思维的时空观。

2.2.2培养及训练解释事物的能力

口语学习者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同一个问题,当要描述一个自己不熟知的事物时该如何表达。传统训练只是简单地教给学生替换性练习:

I like it.

She likes it.

The bee likes the flower.

从反复训练中,学生大概可以知道like意为“喜欢”。用英文解释事物的能力是评判语言能力的硬性指标,所以要从多方面训练,例如:

――It is good / bad.

――What do you mean?

――Good / bad is not bad / good.

简单的good与bad间的相互转译,如果能被类推式的灵活运用到英语语言当中,就大大减少了由于词汇量的限制,出现在对话中的断层。

2.2.3培养学生口语的时间观和空间观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极大地表现在空间观上:东方人多用自然时间观,重点往往置后;而西方人则恰恰相反。例如,在描述某一事件的表达顺序上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这一区别:

“昨天晚上,我们出去散步,当我们穿过一条河的时候,看见一个女孩失足落水,BILL跳下水救了她,他真是个英雄!”

“Bill is a hero! He saved a girl when she fell into a river while we went out for a walk yesterday evening.”

在商务信函中也能发现东西文化时空观上的差异。要使得学生在口语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并掌握这一特征:由里而外、由大到小、由细至广、从质及表。否则在交流过程中必然会导致由于这一差异所引发的误解。

2.2.4借助媒体加强学习俚语(idiom)

俚语是英文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学生最难以掌握的。从近年来涌入我国的各西方大片里随时可听见俚语的运用。而俚语理解的错误会导致整个信息传达的正确性,而俚语的学习往往不会被正式搬入课堂,所以要鼓励学生从与各式媒体的接触中有意识地去学习。

如笔者曾在课堂上提出:Adam’s apple / Smell a rat等俚语,能理解其意义的学生寥寥无几。建议口语教学者在课前通过因为俚语的误解而产生的笑话进行课堂的开场,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生动地开始课程的学习。

2.2.5强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猜测力

口语不同于书面语,不可重复或反复。当在对话中遇到生僻单词或句型,可使用“what do you mean...”、“Beg your pardon.” 但不可能在实际对话中要求对方“Wait a minute, let me go back and look up the dictionary.”所以结合话题的上下文,聊天的场合,猜测对方用意也是口语训练的一个基本技能。可以建议学生使用陌生的课文来进行训练,遇到生僻单词时避免查阅词典。

2.2.6 中外教师积极配合提高学生口语能力

遍观大多高校的公共口语教学,要么是外教单独授课或是中教包揽全局,其实都蕴涵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外籍教师的口语课在学校一向颇受欢迎,采访学生究其根由发现:

A.外籍教师口语纯正,上口语课的同时有利于听力水平的提高;

B.教师上课表情丰富,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C.内容简单易懂;

同时也有部分同学反映,外教上课内容过于简单,游戏成分过重,真正能锻炼的是听力,在口语部分所学较少。中教的口语课理论过多,操练太少,枯燥乏味。从中西方教育上的差异不难发现,其实西方人更注重思维的培养而非理论性的记忆;东方学生却只有极少的人有能力去将实践理论化,于是在外教和学生之间就产生了这样一个断层。

自小就已经习惯了由教师灌输知识的中国学生在初入大学阶段的迷茫源于大学阶段的自学;口语学习者从外教课上延续的疑惑就需要中国教师相应的指点。外教从实际出发,从学生心理和调动气氛中授课;同时,我们也需要中方教师教导学生如何将看似简单的内容灵活运用到生活中。

小结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突破口并不仅仅只在以上陈述方法之中,本人就个人教学体会提出浅薄见解。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掌握英语的人越来越多,使用英语的人也日益增长。从选修英语口语的学生的民意调查来看,他们更多的是希望掌握交流的技巧,并不是过多的要求理论性的知识。所以,我们要将英语专业的口语教学和大众英语口语教学区分开来,根据学生自身的要求和特点针对性地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英语新教材口语学习的心理障碍及其克服》.

[2] 《怎样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

[3]吴古华.新英语口语教材――绿色通道.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邹红英.大学英语四级后口语教学初探.外语界, 1996年第3期.

[5]刘海量,于万锁.交际能力与口语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年第8期.

上一篇:浅议新课程英语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 下一篇:商务英语专业词汇及其教学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