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8名中小学生掩饰性状况及相关因素

时间:2022-08-05 06:49:41

608名中小学生掩饰性状况及相关因素

[摘要]目的 调查北京中小学生的掩饰性状况度相关因素,使今后针对青少年的心理咨询、思想教育更科学化,更有效。方法选择北京市东城区某学校二至九年级,每个年级随机选取两个班的学生作答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和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对608份有效EPQ的掩饰性进行描述统计及相关因素分析。结果全体学生掩饰性为51.32±9.63;其中男生全体高于女生全体,干部高于群众,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掩饰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人群(女生、男生、干部、群众、全体)掩饰性分布具有一致性,均呈负偏态分布。二年级的掩饰性最高,五年级的掩饰性最低,六、七、八年级的掩饰性增高,九年级又降至到了次低点。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二年级与五年级、九年级,四年级与五年级、九年级,七年级与五年级间掩饰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至九年级同年级的两个班独立样本t检验,掩饰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掩饰性与亲密度呈正的线性相关关系,与矛盾性呈负的线性相关关系。结论北京作为大城市,中小学生不同性别的掩饰性差异在缩小,心理成熟在推迟,青春期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突出,家庭环境的差异、家庭成员间互动模式的不同影响着中小学生个性特征的形成。

[关键词]掩饰性;艾森克个性问卷;家庭环境量表;中小学生

人的个性特征不同决定了个体对社会、他人、自我、工作等态度的不同和行为的差异,个性特征一经形成就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组织,在不同时空背景下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的行为模式,这正是人们关注研究儿童个性特征的原因之一。在个性特征问卷中,掩饰性(Lie)的测量往往只是作为衡量整个量表的可信度的指标,掩饰性低被认为被试回答问题真实可靠,掩饰性高被认为被试存在较高掩饰倾向,所回答问题缺乏真实性,整个量表可信度不高。现在倾向于掩饰性也是一个人格维度,反映了社会幼稚水平、纯朴性。低掩饰性表达了更明显的社会性幼稚和高纯朴性,反之表达了相对成熟和相对社会化水平高。在目前国内对掩饰性作为一人格维度研究较少的情况下,我们对北京市某学校的608名中小学生掩饰性状况进行了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旨在了解目前社会状况下大城市的中小学生掩饰性的状况,能为今后对青少年的心理咨询、学校的思想教育方向提供一些基本根据,使针对青少年的心理咨询、思想教育更科学化,更有效。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北京市东城区某学校,该学校为小学中学九年连读制,走读。人学时随机分班,以后不再调整班次。选择二~九年级学生(7~15岁),每个年级随机选择两个班,按班级数字先后分别命名为甲班、乙班。

1.2 方法

1.2.1 工具使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Questionnaire,EPQ)中文修订版和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艾森克依据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了人格的三因素模型,这三因素为;外倾性、神经质和精神质,艾森克依据这一模型编制了EPQ,该问卷分为3个分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3个分量表为精神质(psychoticism,P)、内外向(egtrover-sion and introversion,E)、神经质(neuroticism,N);效度量表为测谎,也称掩饰性(lie,L)。EPQ分为成人版和少年版(适合7~15岁),EPQ少年版已成为我国研究青少年人格特征的主要工具。我们使用EPQ少年版,将掩饰性作为一个人格维度加以描述和分析。

家庭环境量表(Family Environment Scale,FES)系Moss等1981年编制,量表分为10个分量表,分别为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及控制性,在很多西方国家FES已广泛应用于描述不同类型正常家庭的特征和危机状况下的家庭状况。我们使用是FES在中国的第3次修订版(FES-CV),并将其中两个判别效度较好、内部一致性满意的分量表:亲密度、矛盾性作为掩饰性的相关因素加以分析。其中亲密度表达了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承诺、帮助和支持的程度,矛盾性表达了家庭成员之间公开表露愤怒、攻击和矛盾的程度。

1.2.2 在班内统一发放EPQ(少年版)和FES-CV,统一宣读指示语,要求卷首填写自然项目,包括姓名(可以用号码、符号代替)、性别、年龄、班级及班内职务,告知个人结果放人密封信封内交给个人,并宣布以自愿参加为原则,在家中答卷然后统一收回。共发放问卷720份,收回问卷644份,将自然项目不全、答题漏项、答题不认真(所有题目全为“是”或全为“否”)为无效问卷舍弃。EPQ有效问卷608份,二~九年级分别为81人、81人、76人、93人、57人、76人、73人、71人;女生312人,男生296人,班干部(班委、支委及以上)139人,群众469人。EPQ问卷有效的同时FES-CV问卷有效的为562份。问卷由专人录入计算机并复查一次无误。

1.3 统计处理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统计学处理时使用了偏相关分析,两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两组以上组间比较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所有数据应用SPSS12.0软件包。

2 结果

对掩饰性进行比较,除二年级和七年级外,其余年级均为男生高于女生。男生全体高于女生全体,干部高于群众,但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男生全体与女生全体、干部与群众的掩饰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显著性,分别为t=1.268、P=0.205和t=1.325、P=0.186。从附图中可以看出不同人群掩饰性分布具有一致性;经描述统计得出女生、男生、干部、群众及全体的偏态系数分别为-0.78076、-0.51415、-0.27728、-0.69744、-0.63445,均呈负偏态分布,均为高掩饰性人数多于低掩饰性人数。

不同年级学生总体的掩饰性有较明显的不同,二年级的掩饰性最高,五年级的掩饰性最低,六、七、八年级的掩饰性增高,九年级又降至到了次低点。对不不同年级间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P=0.000,不同年级掩饰性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经方差齐性检验,不同年级掩饰性的方差齐性检验值为1.687,P=0.109,P值大于显著性水平,认为不同年级掩饰性的总体方差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满足方差分析的前提要求。选用Bouferroni方法进行多重比较,二年级与五年级、九年级,四年级与五年级、九年级,七年级与五年级P值分别为0.000、0.003、0.001、0.014、O.046,掩饰性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分别对二~九年级同年级的两个班做独立样本t检验,P分别为0.590、0.480、0.311、0.858、0.802、0.917、0.282、0.705,同年级不同班掩饰性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

全体学生的亲密度为7.17±2.13,矛盾性为2.53±2.12。经偏相关分析,掩饰性与亲密度呈正的线性相关关系,偏

相关系数为+0.351,掩饰性与矛盾性呈负的线性相关关系,偏相关系数为-0.351。

3 讨论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感情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的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环境和教育等先后天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生活在同一社会群体中的人也有一些相同的人格特征。

不同性别的人格特点有所差异已得到公认,在近年文献中已有“男童掩饰性分高,与女童有显著性差异”及“中学男生掩饰程度分值明显高于女生”的结论。其原因除生理上的差异,许多性别角色特点都带有社会文化特征,男女两性的行为准则深深地融入社会文化规则中,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生活。父母对不同性别的孩子给予不同的期待、不同的社会定位,并以不同的行为准则约束孩子,特别是中国社会中重男轻女,对男童的期望值过高、要求更严厉,使男童面对更大的压力,这正是同龄男童相对成熟、相对社会化水平高的重要因素。我们的研究结论与之有所不同,男生的掩饰性比女生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这一结论并非是对上述结论的否定,而是环境、教育因素对人格形成起到重要作用的具体体现。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市民思想意识相对更加开明,重男轻女的思想较弱;现在学生家庭几乎均为独生子女家庭,家长没有机会面对养育不同性别孩子如何给与期待、定位的思考,因此不论男孩还是女孩,其家长都会对孩子给予几乎同样的期望;大城市生活竞争激烈,在竞争中不存在性别差异,因此家长对孩子不论男女,都会给与严厉要求、高期望,不同性别的孩子都会面临同样的压力,这些因素使男女社会角色在拉近。因此,家庭结构的变化、地区文化及对性别认知的开明程度的差异、社会生存竞争的压力正在改变着不同性别的某些个性方面的差异。

与同学、老师交往能力强,社会认知高的学生易成为班干部;班干部负责更多的管理工作,更多处理人际关系,更多地得到了社会化的机会;从这两方面预测班干部应该更成熟,掩饰性相对高。我们的研究结果为:班干部比群众掩饰性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虽与文献相符,目前此类研究少,需要在此方面有更多的研究循证,以期得出确信的结论。

成熟是个性形成的因素之一,随年龄的增长、生理的成熟,心理历经逐渐成熟的过程,个性特征亦逐渐形成。已有的研究表明幼儿在教育的影响下,自我意识已有了发展,但自我评价能力还较差,幼儿的自我评价往往是重要他人对其评价的镜像,甚至混淆现实与心理追求,把社会称许纳入自我评价。因此,成人对幼儿的评价在幼儿的个性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时期,儿童的自我意识正处在客观化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心理逐渐成熟,社会化水平逐渐提高。中学生仍是随年龄的增长心理逐渐成熟,但心理成熟速度不及体格生理的迅猛发展。我们的研究显示二年级的掩饰性最高,到五年级降到最低,此结果并不提示二年级的学生成熟和社会化水平高,而是表达了更幼稚,自我认知水平低,尚不能区分社会称许与真实自我,小学五年级才开始较真实评价自我,并展现出了高纯朴性。六、七八年级掩饰性增高正是伴随生理成熟而心理逐渐成熟的表现。九年级的掩饰性再次下降,考虑存在强烈的影响因素。九年级正值青春期,随着体格生理发展的高峰期的到来产生一种强烈的成人感和强烈的独立要求,这使他们方方面面不愿顺从;生理、心理成熟的差距使其心理矛盾重重,并再度出现自我中心,自我意识高涨,虚构出独特的、与众不同的自我,愿表达出个人与社会、文化等的不一致和不在乎的态度,且具有夸张色彩,独生子女、家中的优越位置加重了这一倾向。以上这些掩盖了EPQ中掩饰性的真正表达,而并不能表示向高纯朴、幼稚的再度逆转。从我们研究的随年龄变化青少年掩饰性变化的模式可以提示其一,北京、大城市的青少年心理成熟在推迟,与生理年龄的距离在加大,家长、学校、咨询单位应采取适合这一特点的沟通、教育、指导方法,特别是对低年级小学生多给予积极正向评价及引导,以利建立自信、自强的个性;在解释低年级小学生的EPQ结果时要慎重。其二,青春期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十分突出,家长、教师、咨询人员应了解掌握这一特点,以便使用与青春期学生接触的有效策略,使青春期学生能顺利渡过这一人生重要时期。

每位班主任在带班的过程中会因其性别、个性、教课科目、管理方法、经验等不同而有所不同,因而所形成班内氛围不同,即“班级文化”的差异性。学校、班是学生成长、生活的主要社会环境,不同的环境会对学生个性的形成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同年级的不同班间学生个性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班级文化的差异性。我们所研究的这个学校的同年级不同的两个班掩饰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显著性,反映了该校各班间班主任教育模式、教育思想的一致性较高,进一步说明这个学校整体的校内氛围(或称校内文化)较明确、稳定、深厚,学校的教师对此有深层次的接纳,并体现在对学生的教育中。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学校对教师顺应的要求严格。因此,可以考虑以同年级不同班间的学生个性差异作为评估学校校内文化是否稳定、深厚的指标之一,以及学校管理模式的方式之一;也可作为评价教师是否深层次接纳、融入本学校,以及是否具有倾向于创新、变革的个性特征的参考指标。

家庭环境的差异、家庭成员间互动模式的不同影响着青少年个性特征的形成,家庭成员问亲密度高,彼此之间相互承诺、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形成一种良性互动,有助于青少年对家长敞开心扉,与已有社会阅历的家长交流学习生活中的感悟、探讨所遇困惑,有利于青少年心理的成熟。家庭成员之间频繁表露彼此间的愤怒、相互攻击、矛盾深刻,形成不良互动,使正处在心理成熟过程中的青少年不但不能从与家长交流中获得帮助,还会对家长的社会认知、社会经验持抵触、否定的态度,使青少年在心理成熟过程中形成一种迷茫状态,不利于青少年的心理成熟。

上一篇:少数民族预科生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 下一篇:初二学生物理学习中成就动机、学习策略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