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影响力的产生机制与作用空间

时间:2022-08-05 06:35:15

尽管作为互联网Web2.0的新生儿,微博还处于亟待完善的成长期,但其凭借对信息传播模式的变革,必将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互联网产品。

Web2.0时代,谁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用户贡献内容,对用户资源进行整合和利用,谁就有可能拥有影响他人的能力。微博的出现为这种影响力的获取提供了极具潜力的路径。

微博影响力产生机制:信息资源的凝聚力和整合力

微博拥有对信息的凝聚力和整合力。基于内容的协同生产,它打通了用户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在这个开放平台上,功能将被无限延展,人们的交流也会越来越接近Anyone、Anytime、Anywhere、Anyway的4A理想情境。而其信息传播的低成本和便捷性,也会对用户的海量信息兼收并蓄,最大程度地强化用户内容生产机制。

依靠用户信息源,微博将逐渐成为互联网生态链内信息传入与输出的核心信源。

据有关数据显示,Twitter已变成娱乐站点、社交网络和新闻媒体站点的重要流量来源,在英国,一个主流网站的350次访问中就有一个来自Twitter。由此看,微博在社会信息传播生态中的作用不可小觑。

微博用户关系网的建立,更多是基于对某一话题的共同关注、信息共享所带来的价值和身份认同。用户之间的关联也可能影响他们对这一信息的获取和解读,塑造其对现实的认知,进而促成自发组织的群体行为。从关系内容的构建上,微博为调动网络资源向现实资源的转变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

现代社会传播方式的变革,也会在更深层面上影响着特定时空中的社会关系、结构与文化。

尽管作为互联网Web2.0的新生儿,微博还处于亟待完善的成长期,但其凭借对信息传播模式的变革,必将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互联网产品。

微博的作用空间:话语释放和群体联通

微博的影响力首先体现在对社会话语空间的释放。个人对信息的获取和变得轻而易举,推动了信息的自由流通,进一步消弭了前互联网社会话语权和信息传播权的中心化状态。

它以鲜明的“自媒体(We Media)”特征改写了传统新闻业的新闻产制标准。从此,新闻报道不再是记者的“专利”,公众开始借助它向社会传播着各种新鲜的消息。自媒体的出现,使信息从传统媒体的主观选择中解放出来,让公众得以更好的分享,在新闻报道速度、新闻背景的立体化呈现、新闻报道的现场感与互动性等方面与传统媒体相比有着独特优势。

微博尤其在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上,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以5・12汶川地震为例。地震发生后,Twitter上第一条关于地震的消息是在北京时间下午2点 35分35秒的,比彭博新闻社快了 22秒。美国航空2009元月的空难、印度孟买的连续恐怖攻击,Twitter使用者传出的目击照片和讯息,都是最即时的信息。

如果把它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每个人都将有可能成为影响信息传播和流动的关键节点,从而加大信息封锁和监控的成本,让信息流通更自由,社会的民主化进程更进一步。

在微博平台上,人们分享和交流着信息,构建着互有勾连的圈子。这有助于群体共识的达成,从而消解群体极化现象。

里德定律(Reed’s law)指出,随着联网人数的增长,旨在创建群体的网络价值将呈指数级增加。不同的人共同关注、了解某一话题,并且还知道谁还在同时它,这能够产生群体间的认同和归属感――同样的兴趣爱好、相近的职业背景,或者相似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等为这种互动提供长久的动力。

Twitter的实践证明,几乎任何一个话题都能形成社群(圈子)。微博使各个圈子之间构成了互有连接的小世界网络状态。这既有助于不同兴趣圈、生活圈、消费圈的形成,又让这些圈子之间互相联通。从而加速了信息的流动和观念的传播,这会在总体上扩大全体社会成员的共通的意义空间,消解人与人之间沟通和交流的障碍。

上一篇:民办教育困局求解 下一篇:开始为“看不见”的事情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