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旅游转型 推进四川彝区特色旅游新跨越

时间:2022-08-05 04:09:07

加快旅游转型 推进四川彝区特色旅游新跨越

摘要:四川彝族地区拥有原始淳朴的自然环境、雄奇独特的自然景观、风格迥异的民族文化,这些丰富的资源将给亟待发展,彝族地区经济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针对目前四川彝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不足,加快旅游转型,有计划地加长旅游产业链,带动各相关行业的整体提升是彝族地区旅游业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旅游产业;彝族地区;转型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4-0155-07

四川彝族地区包括凉山彝族自治州(俗称大凉山地区)和乐山市的金口河区以及峨边、马边两个彝族自治县(俗称小凉山地区),统称为大小凉山地区。幅员面积6.5万平方公里,人口486万,其中彝族有236万,占总人口的48.6 %。四川彝族地区拥有原始古朴的自然环境、雄奇独特的自然景观、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市场潜力巨大。如何发挥四川彝族地区的旅游资源优势,加快旅游转型,推进四川彝区特色旅游新跨越,促进四川彝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

一、四川彝族地区旅游资源的优势

(一)自然资源种类丰富

1.凉山州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全州幅员面积6万平方公里,辖17个县(市),总人口448万,其中彝族224万、占总人口的50%,是全州最大的彝族聚居区。2011年凉山州实现国内旅游收入80.46亿元,比上年增长24.28%;接待国内游客2 201.7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4.2%。

凉山地处“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的腹心地带,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自然风光绚丽多彩,现有国家、省级风景名胜区7个,是全国十大旅游线路和四川风景名胜区之一。目前主要开发的自然旅游资源集中在两块区域:(1)西昌阳光休闲度假旅游圈,包括西昌市、普格县、德昌县,有邛海—泸山风景区、螺髻山风景区、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等重点旅游景区。(2)西部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包括盐源县和木里县,有泸沽湖风景区、木里洛克九百里线路。

2.乐山彝族地区。(1)马边彝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小凉山区,地处乐山、宜宾、凉山三市州结合部,全县幅员面积2 383平方公里,总人口18万,其中彝族人口占37%。2011年马边全县累计接待旅客人数54万人次,同比增长15.88%;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1亿元,同比增长26.54%。由于马边旅游业起步晚,加上受地理位置、交通、基础设施等因素影响,发展也较缓慢,资源优势未转变成产业优势,各景点还处于原始状态。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大约有301.64平方公里,距成都市300公里,距乐山大佛160公里、峨眉山140公里,有植物种类约两千多种,珍稀植物达数十种;除此以外,还有树木葱郁、动植物资源丰富的黄连山森林公园,水质优良、矿物含量丰富的沙腔温泉,洞内有千姿百态钟乳石的水碾坝凉风洞。(2)峨边彝族自治县位于四川小凉山区,全县幅员面积2 395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5万,其中彝族人口占32%。峨边县距成都市219公里,距乐山市98.6公里、峨眉山市65.2公里。2012年“十一”黄金周峨边县旅游旺季共接待游客4.5万人次,比全年去年同期增长36.36%;旅游收入达1 255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7.64%。目前,峨边主要集中力量建设、宣传黑竹沟景区。黑竹沟风景区核心景区面积575平方公里,景区有大小景点73个,它不仅产生了诸如指南针失灵、信鸽迷路、科考队员失踪等神奇现象,更造就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象景观,这里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生态群落之一,景区内有动植物5 000余种,属国家珍稀濒危保护物种30余种。另外,峨边还有钟乳石玲珑剔透、保存完好五渡溶洞,林木葱茏、其岭脊造型酷似头部西枕的女儿山,平等清溪园石林景观,绝壁千仞的团岩景区,剑峰刀岭的老鹰嘴景观山。(3)金口河区位于四川西南部峨眉山南麓、小凉山脉腹地,距乐山中心城区138公里,598平方公里,总人口53 371,其中彝族人口5 000余。“十一五”期间,金口河全区旅游综合收入近2亿元,旅游人数达70万人,每年以15%左右的增长速度发展。目前,金口河区正在加紧各项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

金口河区的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有:被誉为“地质天书”的大渡河金口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总面积56平方公里,长约26公里,谷宽70米~150米,落差1 000米~1 500米,最大谷深2 690米,集“雄、奇、壮、险、秀、美”于一体;被誉为“自然生态博物馆”和“野生动植物基因库”的大瓦山天池省级湿地公园。

(二)人文资源底蕴深厚

1.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文旅游资源包括:(1)红色旅游:主要集中在南部历史文化旅游板块,包括会理县、会东县和宁南县。以会理古城、红军长征遗迹、龙肘山—仙人洞风景区等为依托,形成连接攀枝花和昆明旅游的纽带,已进入全国百个经典红色旅游景区的有彝海结盟遗址、红军长征纪念馆、皎平渡旧址、会理会议遗址。红军长征在凉山州境内足迹遍及八县一市,总行程达800余公里,占红军长征总里程的6.8%,具备建立红色旅游基地、红色旅游名城、红色旅游精品景点的基础和条件。(2)卫星基地旅游:享誉中外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唯一商用发射场,被誉为东方的“休斯敦”,已破土开工的金沙江溪洛渡巨型水利工程为中国第二、世界第三,其坝高为世界第一。

2.乐山彝区人文旅游资源。(1)马边彝族自治县人文旅游资源主要有:一寺三名、一寺三教、一寺三族、一寺三朝、一寺三功的明王寺,古式建筑东皇殿,木板房和吊脚楼保存完好的荍坝古镇,造型优美、面目慈祥马边站佛,镌刻古迹的石丈空。(2)峨边彝族自治县人文旅游资源主要有:人工修筑的蓄水百万立方米的夏家沟水库,由龚嘴水电站大坝拦河而成的一个高峡平湖——龚嘴水库。(3)金口河区人文旅游资源主要有:铁道兵博物馆,是全国第一座铁道兵博物馆;关村坝车站和国内少见的“桥上车站”——金口河火车站,它既为旅游景区提供了便捷的交通环境,同时也是景区令人震撼的人文旅游资源。

(三)民族风情异彩纷呈

四川彝族地区有丰富的原生性文化资源、能歌善舞的彝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和舞蹈、灿烂多彩的民族节日、独特的民族风俗、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它们构成了令人流连难忘的古老迷人的彝族风情。大小凉山是全国最大的彝族世代繁衍生息的聚居区,有着深厚独特的彝族文化积淀。奴隶社会文化、毕摩文化、火把文化、歌舞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酒文化、选美文化,对世人均有着不可替代的或独具魅力的吸引力。被誉为母系社会最后一块活化石的泸沽湖畔摩梭风情和社会遗风,神秘而唯一,为世人所神往。木里的藏民族风情是“香格里拉”的主要载体。此外,凉山还有世居的回、傈僳等少数民族,其文化风情各具特色。这些活动是少数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演变而来,具有区域性、传统性和古朴性,通过它可以了解到彝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历史渊源、生产方式、政治制度、民风民俗等奇异而独特的文化特征,这些都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利用价值,很有吸引力,将会成为彝区旅游开发的重要项目。另外,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民族结构汇聚繁衍出了特别的民族民间文化,有深居幽谷的彝家山寨、妙趣横生的彝族婚礼、风情浓郁的彝族新年、绚丽多彩的彝族服饰、多样化的传统摔跤、狮子灯、龙灯、达体舞、秧歌、柳连柳、三雄夺魁等民间活动,独具特色的彝家风味坨坨鸡、坨坨肉和特酿泡水酒,将为景区增添了独特的饮食和民俗风情文化。

二、四川彝族地区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开发规划缺失

目前,四川彝族地区个别区县有较为完善的旅游发展整体规划,多数没有完善的旅游整体发展规划,也缺乏区域间旅游合作意识。表现在:一是每个景区的开发都各行其是;二是只重视景区核心部分,对周边资源没有实行综合开发或联合开发;三是缺乏对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保护意识和保护措施。这些导致景区开发盲目、混乱,很多高品位的旅游资源被开发者和当地居民破坏,部分景区周围建了很多与环境很不协调的建筑,各类污染物也不能得到有效的回收和处理。这样的开发建设不仅破坏了四川彝族地区在游客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对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二)服务设施滞后

近年来,四川彝族地区在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方面比自己的过去有了较大进步,但是相对于地方旅游业发展的要求来讲,差距仍然很大。第一,交通仍然是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几个重点旅游景区公路虽然都通了公路,但公路等级尚低,各市县之间、各景区之间道路状况都较差,这不但影响了景区的可进入性,还延长了旅途时间,增加了不安全因素。从整体而言,彝区目前的交通状况还无法达到使游客舒适、安全、便捷旅游的要求。第二,基础设施亟待进一步改善。在一些景区通讯覆盖面有限,信号不稳定。部分景区沿线,尤其是在分岔路口没有明显的景区到达标识。第三,服务设施还不完善,四川彝族地区旅游景区的旅游饭店、旅游住宿、旅游商品、旅游导游、旅游管理、旅游娱乐等内容档次还比较低,综合管理水平也比较低,不能体现景区的特色,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质量。设施的不完善和接待能力的不足导致四川彝族地区的这些精品风景区声名在外,却不敢大肆地宣传,阻碍了彝区旅游业的发展。

(三)产业体系落后

目前,在吃、住、行、游、娱、购方面存在的问题,反映了四川彝族地区旅游产业体系还不完善,辐射作用不明显的问题。许多极其丰富的民风民俗、民族文化典型内容都还有待挖掘、加工,特别在游、购、娱几个要素中互动性项目少,缺乏一种整体的营销策略,凉山游客散客较多,团队优势没有得到突显,很多旅游只是停留在简单观光旅游上,游客参与性不强,值得特别留念和回味记忆的活动少。彝族地区地广物博,资源富集,旅游商品潜力巨大,可供开发的旅游商品品种很多,但实际开发出来的商品却很少,产业链没有形成。主要表现在:(1)旅游项目缺乏特色。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彝族特有的风貌展示不充分,独特的项目开发严重缺乏。游客在多数景区仍然是传统的观光旅游,设置的少量旅游娱乐活动也是喝茶、打牌、唱歌、跳舞等大众化娱乐项目,缺乏新意、特色和吸引力,对彝族文化内涵挖掘不够,项目开发不具备较强的吸引力。(2)产品缺乏品牌效力。地方政府和企业缺乏主动开发彝族或是地方特色产品的意识,其品牌效应还主要局限于各市州内,产品特色不鲜明,技术含量低,对游客吸引力不强,具有鲜明彝族民族特色的饮食、服饰、装饰等产品的开发还是空白。例如,凉山彝族漆器既是彝族人民日常生活用具,也是美观大方的工艺品。目前凉山漆器的生产工艺落后,产品粗糙,远远未达到精品的程度,本地市场尚处在初级阶段,旅游者购买的不多,而外地市场未形成规模,只有个别有关博物馆如云南楚雄州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等设有凉山彝族漆器销售专柜,但总体销量也不理想。

(四)宣传力度不够

近年来,四川彝族地区虽然逐步加大了对当地主要旅游景点的宣传,但是宣传的定位不够准确,宣传的范围还不够广,宣传的方式还比较传统,宣传的平台档次还不够高,还没有形成长期的轰动效应和整体效应。风景区的宣传片还仅仅是制作成电视短片或光碟,而没有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来进行广泛的宣传。景区的宣传推介会还只是偶尔、零星的行为,而没有长期的计划和实施步骤,也还未采取区域联合宣传的合作手段。例如,在对外宣传上,目前凉山州除了国际火把节前夕在四川电视台对火把节进行宣传促销之外,一般没有在电视媒体上进行纯粹的促销活动,宣传凉山旅游资源的电视短片光碟销售渠道不畅通,一些报刊杂志网站对州内旅游资源的介绍单一。

(五)投资融资不足

由于历史的和地理的原因,四川彝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地方财政收入状况比较差,政府能投入到旅游业上的资金微乎其微。另外,乐山个别彝区开放程度出于安全的考虑受到国家限制,优惠政策不配套,竞争和激励机制不健全,缺乏良好的投资环境,彝区旅游业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一定的市场与规模,难以吸引资金发展旅游业,银行贷款的门槛则更高。加上相关部门对旅游业的支持和引导不够,没有统一对外招商引资或促进股份联合,这样就难以实现多渠道的资本积累,导致发展旅游业的资金短缺,直接影响旅游产业的发展。

(六)缺乏专业人员

人才问题是制约四川彝族地区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一大因素。目前,由于资金短缺,景区开发不充分,景区无法请到足够的专业管理人才,只能就近聘用综合素质还不高的人员参与景区日常管理和维护。培训教育体系也不尽完善,旅游从业人员规范化、标准化有待加强。旅游服务人员很多不具备专业知识和服务技能,文化水平和专业素质总体偏低,现有培训机构与培训能力又严重不足,所以旅游行业总体旅游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都较低。旅游景区宾馆饭店的管理以及服务水平层次都还较低,旅游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三、加快四川彝区旅游业转型和实现跨越发展的对策措施

提升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素质,加快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迫在眉睫。四川彝族地区旅游业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各彝族地区必须及时调整旅游业发展战略,把旅游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把建设国内外重点旅游区作为发展目标,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全面提高旅游业服务质量,增强旅游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培养国际知名旅游景区。

(一)以科学规划为前提,实现各自为政向协同合作的转变

1.高起点、高标准、科学合理地编制景区旅游规划。四川彝族地区要按照《四川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凉山州、乐山市的旅游总规划,结合县市区本地旅游资源的情况,组织专家、学者进行实地考察,将旅游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水利等相关规划衔接。旅游项目建设、规模应当符合所在地区土地利用等规划和建设用地指标要求,并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充分发挥科学规划对旅游资源和产品开发的指导促进作用,提升旅游产品质量,增强吸引力与竞争力,促进区域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

2.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旅游圈。随着成昆铁路新线的建设、雅西高速公路的通车以及各区市县公路改造升级,彝族地区的交通状况将得到极大改善,四川彝族地区的旅游资源更是要紧紧依靠乐山大佛—峨眉山—攀枝花—丽江—泸沽湖—西昌—乐山为核心的旅游圈,与其共同形成旅游吸引合力,进一步扩大到城区周边区、市、县景点,形成错落有致、分布合理的旅游系统。(1)加强区域合作。在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基础上,乐山彝区要积极融入其中,加强外部沟通、联系、合作,共同把大小凉山建成“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门户和枢纽”。目前“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内的滇西北、川西南、藏东南三大区域,没有循环旅游线路,三省区各自为政,游客只能单向往返。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就是把大小凉山建成“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门户和枢纽”,成为辐射滇川藏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旅游中心、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各旅游环线的中转中心,让大小凉山旅游区成为游客双向流动、循环流动的枢纽,带动川滇藏旅游资源的整合和旅游产业的整体发展。(2)彻底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落后的发展观念,以区域发展和现代旅游经济圈建设为核心,加强协同宣传,树立协调、协同、携手的新观念,实现资源整合、利益共享、共同发展。(3)设立大小凉山旅游论坛,召开年会,调动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加强对彝族旅游区的研究和探讨,为决策提供咨询和智力保障。

3.以城市建设来辅助提升旅游的总体发展。现代旅游的发展不再仅仅是景区的建设,而是以实现景城共同促进为目标。(1)城市的发展要给未来的发展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2)打造城市景观,建设独特的市容市貌。独特的城市风格是城市旅游的名片,各个县城要以地区文化为导向,利用城区特有的自然山水资源建成公园、广场、建筑开辟了城市旅游的新景观,在城镇布局、城市装饰上挖掘彝区独特、差异的文化,把美丽的自然风光、浓郁的地方风情、优雅的城市环境融为一体,例如西昌把打造邛海湿地公园和完善城市休闲功能结合起来。

(二)以设施建设为抓手,实现由功能完善向智能高端转变

1.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1)加快道路建设。一是加快京G(京昆)高速公路全程贯通,加快成昆铁路新建双线建设,完善洛克九百里、小相岭景区道路建设,尽快启动公母山、龙肘山、中所水镇文昌故里大槽河景点、马湖景区的道路建设。推进西昌—泸沽湖高速公路建设。二是加快连接省内其他市州的高速公路,把乐山、凉山州与区外联成一个整体。要以西攀高速公路为骨干,加快乐汉高速的建设,构成旅游目的地可进入性强的方便、快捷的交通骨架,使大小凉山旅游圈成为四川省南翼最大的旅游集散地。三是加快市州境内旅游交通的建设:搞好西昌至各主要旅游县城、景区以及旅游县城与景区之间的高等级旅游公路建设,要重点建设乐—马(边)、乐—峨(边)公路,打通乐山至马边大风顶、乐山至峨边黑竹沟的直达公路,并提升公路等级,以增加乐山新的旅游景点,并为今后发展两地的休闲度假旅游作好准备。加快西昌这个四川西南部综合交通枢纽与次级枢纽县和重大项目重点项目衔接的道路建设,基本形成以西昌为中心、联通十大旅游区点重点城镇1~5小时的交通圈。四是加强景区道路建设。如峨边黑竹沟景区公路全长约17公里,路基8.5米,目前应抓紧设计,抓紧建设,此公路建成通车对黑竹沟景区的开发和发展将起到决定性作用。(2)实施旅游线路开发。以雅西高速公路等为载体,倾力打造提升旅游精品线路,将高速公路通达周边县市打造成为省级风景道和自驾车游的示范带。以良好的山水生态、温泉疗养休闲、民族风情、红色文化、水电博览、农业观光等资源为依托,进一步完善凉山旅游标识系统建设和自驾旅游服务体系、旅游信息体系,并统筹规划建设一批旅游度假酒店、特色乡镇和乡村旅游地及服务节点,建立合理布局沿线加油站、旅游咨询点、自驾车营地、旅游厕所、旅游购物、旅游标牌、旅游安全等,使廊道全面带动沿线旅游经济发展,促进产业要素均衡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目前,重点是要高标准抓好五条旅游线路建设:一是建成成都—西昌—昆明的民族风情观光旅游和红色旅游线;二是建成成都—乐山—西昌—盐源—木里—丽江川滇金三角香格里拉生态游和民族风情旅游线;三是建成宜宾—雷波—美姑—乐山的生态观光旅游线;四是建成境内民族文化、三国文化、金沙江峡谷、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线;五是建成成都—西昌—攀枝花的阳光之旅休闲度假旅游线。

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1)改善配套设施。重点风景区要加强供电、供水、通讯、卫生、绿化、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住宿、餐饮、游览、购物、娱乐等配套设施,改善接待条件。一是通讯设施:加快移动通讯站建设。在各景区周边选址修建和完善移动通讯发射塔,使手机信号覆盖各景区。加快邮政综合计算机网和绿卡网建设;完成汇兑资金清算、邮运、速递、邮购等系统建设。景区引进、安装数字化指挥系统,要尽快组建涵盖景区、旅行社、住宿、餐饮、购物、娱乐、交通等相关要素一体化的旅游信息平台,从而实现网上查询、网上预约、网上订购、网上投诉、网上监察、网上宣传、网上营销,实现景点游客容量、交通组织、安全管理的随时监控和调度,提升景区智能化水平,改善住宿、餐饮、游览、购物、娱乐等配套建设,改善接待条件。加快实现所有重点景区美景在线观看,完善旅游综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全面构建旅游景区防灾监控系统,强化景区资源管理和保护,大力建设数字化景区,实现美景面对面。通讯方面应改善设备,加强旅游信息咨询服务,图像传真业务,增加通讯服务网点。启动智能化系统,构建数字化体系,采用信息化、数字化科技手段管理景区,主要包括电子售票、电子验票、数字影视介绍与电子监控等子系统。安装可支持网上预订和现金购买等多种售票方式的系统,让更多的游客轻松购票、安全购票。二是供电设施:加快各景区通电设施的完善,旅游接待地和游览点的所有电线均埋地铺设,避免对景观造成视觉影响。尽快普及以电代柴,服务接待区集中使用电能或液化石油气。三是供水设施:旅游区其他景点给水可采用管网水源或安全可靠经简单处理的地表或地下水,但必须确保水源质量达标和持续供给。四是污物处理设施:在景区建设小型污水处理站,达标后排放,避免污染环境和破坏视觉景观。各景点的固体废弃物统一收集送乡镇处理厂填埋处理。合理设置景区内的厕所数目和比例。(2)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加强旅游信息咨询服务,图像传真业务,增加通讯服务网点。加快旅游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编制《旅游基本信息资源规范》,科学制定旅游信息服务标准、旅游行业信息标准以及旅游信息化建设标准;构建旅游与交通、建设、林业、文化、环保、国土、工商、卫生、公安、气象、体育、通讯等部门的涉旅信息采集、交换共享协作机制,高水平完备旅游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在凉山州和乐山范围内率先构建起州、县(市)、企业“三级一体”旅游政务网应用服务体系,构建统一的旅游电子政务系统。建立以提升供出产品质量及核心竞争力与改善游客体验为目的的营销支持应用服务体系,建立旅游目的地国内门户、海外门户网站,景区、酒店营销销售管理系统等;建立以围绕旅游咨询服务体系,旅游信息港、自助自驾游服务体系统筹。

3.加快改善服务设施。加强对景区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培训,通过高水平的管理和热情周到的服务营造良好的旅游服务环境,树立彝族地区旅游新形象。一是住宿设施:旅游住宿设施规模适当、档次超前。充分发挥彝族民居的特色吸引力,适当发展一部分民居接待。新建和改造的住宿设施其建筑风格应与周边自然环境和地理文脉协调。积极引进国内外大的饭店集团和著名管理公司投资建设管理宾馆饭店。二是餐饮娱乐设施规划:加强景区及附近餐馆的旅游定点管理,所有餐饮单位必须卫生达标。挖掘彝族传统饮食文化,推出风味美食一条街。依托各宾馆饭店,普遍开展、引导当地传统特色娱乐活动,提高娱乐档次和节目质量,推出内涵丰富、参与性强的歌舞艺术节目。在彝乡或景区设置晚间定点演出场所(包括露天演艺广场),以展示地方民族艺术,吸引游客参加和体验。招聘和培训本地民间艺术家组建专业演出队,在传承传统民族歌舞艺术同时加大创作力度。三是景区内部休息点规划:根据游客游览线路和时间需求,在景区内部合理设置休息点,供游人短暂休息。休息点规模大小不一,结合地形和自然环境可采用多种类型,或石筑,或小木屋,或亭子等,都有棚,以避风雨冰雹。休息点提供吸氧、和小食品等。四是自驾车保障体系规划:目前大小凉山自驾车旅行市场份额逐年上升,为此需要尽快配备功能完善的自驾车保障设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县城和景区沿线设置自驾车咨询服务中心,功能包括加油、检修、租赁、向导车等;设立汽车旅店及餐饮点。在进入景区的沿线设置旅游导游牌(位置、公里数),在主要通往各景区的公路上设置足够数量的清楚、准确无误的路标;编制大小凉山自驾车旅行手册,内容有景点介绍、服务设施(位置、功能)、公里数、所需时间、线路设计、所需花费、天气、注意事项等。五是综合防灾规划。大小凉山旅游区雨季极易发生洪水暴发,给旅游者带来威胁。因此,有必要在旅游区建立气象站,通过各种方式(网站、电视台旅游区天气预报)向游客中短期气象预报,以便游客根据气象预报做出适当的旅游行程安排,避免遭遇洪灾,选择适当天气旅游。六是建立紧急救援系统。为了防止洪灾、滑坡、泥石流、高山反映、森林火灾等这些灾害对旅游者造成重大人身和财产损失。各景区要分别建立气象站,定期天气预报,当灾情逼近时,预警信息。在县城建立防灾救灾指挥中心,保持信息畅通。当发生灾情时,县城指挥中心能及时得到真实信息,做出全面部署,抢险救灾。

(三)以产业培育为支撑,实现由单一化向多元化的转变

1.开发民族旅游特色项目。一是利用独特的民族风情、民族文化为旅游服务。彝族地区应当合理开发及利用彝族风情、彝族文化为旅游服务,在设计旅游项目和推出旅游娱乐时,应当紧紧围绕“彝族”二字,在一些纯自然景观的旅游点,增添人文风情类的内容,建议在彝族腹心地带,有选择地将一至二个村庄作为对外开放的“彝族旅游村”,完善一些基础设施,让游人来此地后,可与当地人一同食宿,在景区的标志、装饰、饮食等上充分展示彝族元素,加强游客对彝区的印象。二是利用传统的节日、习俗为旅游业服务,如火把节、彝族年、彝族的婚俗等。推出一系列的旅游项目,与国际旅行社联手,利用独有的民族旅游资源,扩大客源市场。在旅游业的经营上,积极组织旅游者参与并体验具有彝族特色的活动项目,如:火把节、彝族年、喜背新娘、彝家七日游等项目。在开发民族特色的旅游项目时,还应当注重彝族旅游文化的开发工作,从深层次上开发彝族文化,把彝族的历史地理、建筑、天文、美术、音乐、舞蹈、工艺、美食、故事等等,通过文化文物工作者与旅游工作者的努力,有选择地编辑书籍、灌制光盘、上传视屏、发送微博等现代的手段更好更快地传播彝族旅游文化。

2.打造特色旅游商品体系。一是开发有特色、有内涵的旅游商品。彝区旅游产品设计主题要突出,凸显本土文化内涵、传统工艺和民族元素符号,要创意新颖独特、便于携带、时尚性强,传统工艺与高新技术有机结合,使其成为既有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又有纪念价值的精品环保旅游商品。开发以民族饰品、服饰、工艺品为主的一组风情系列,以山野菜、保健品为主的绿色系列,以编织品、动植物标本为主的艺术品系列的旅游商品,将各类资源综合开发。二是加快建立四川彝区旅游商品研发和生产基地。在乐山师范学院、乐山职业技术学院、西昌学院及重点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建立旅游商品的研发中心,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重点挖掘、研究和开发具有彝族特色和鲜明地方特征的工艺美术品、绿色风味食品、药用保健品、土特产品、旅游文化纪念品、旅游日用品系列,整合大小凉山旅游商品企业资金、人才、设备等优势资源,多家联合,深度开发,实现大小凉山旅游商品生产经营的规模化、产业化、效益化。三是建立和完善旅游商品营销网络。要高度重视商品的包装(包括内外包装),设计出和商品风格统一形式各异的精美包装。依托乐山、峨眉山、西昌等主要旅游集散中心区位优势和市场主导作用,加快四川彝区旅游商品批发市场、交易市场建设,同时,选择若干有发展基础和潜力的重点旅游城镇建成独具特色的区域性旅游商品集镇,进而逐步形成覆盖面较广、物流量大、体系比较完善的旅游商品销售网点网络。

3.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一是旅行社。推进大小凉山旅行社批零体系和网络化经营格局建设,促进大型旅行社发展。强化旅行社年检和导游IC卡年审工作,充分发挥旅行社在市场开拓、客源组织及接待等方面的作用,积极推销彝区旅游精品、名品、新品旅游线路。二是旅游饭店业。进一步调整四川彝区各州、市及县市区旅游饭店总量、类型、档次和布局,市区以提高现有饭店管理与服务水平为主,各县(市)根据各自情况适当新建或改造一批旅游饭店;大力推广绿色饭店、青年旅馆、农家旅馆和城市家庭旅馆;积极引进外资和世界著名饭店管理公司,同时大力培育本市品牌饭店。推行分时度假、产权式公寓酒店等国际度假饭店经营模式,基本形成国际化的饭店行业。弘扬传统的食品制作工艺,开发具有彝族特色的美食系列,同时加强管理和促销,最终形成酒店餐饮、社会餐饮、特色餐饮相结合,融美食、文娱、休闲于一体的旅游餐饮服务体系。加大地方餐饮文化的开发力度,充分挖掘彝族菜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不断创新,形成特色。全面吸收中外餐饮文化,满足各种游客的口味。重点发展西餐、川菜、民族三大特色餐饮系列。

4.培育特殊优势产业。(1)生态农业。大小凉山光热丰富,雨量充沛,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农业和生物资源极具特色,因此可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根据自然形成的区位特色和景观资源,一是有条件的区县可以利用当地自然风光和现代农业开发成就形成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区,例如西昌市综合利用邛海—泸山风光,发挥西昌山湖城一体化的优势,精心打造湖边景区,合理设置周边农家乐和休闲场所;二是培育花卉苗木产业,逐步形成农业风情休闲区;三是利用冕宁樱桃、会理石榴、西昌樟木樱桃节、川兴蜜桃采摘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活动。(2)银色产业。凉山独有的气候优势将为潜力巨大的老年人健康旅游市场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彝族地区将来的生活形态以及多样发展的格局必将吸引国内相当一部分老年人来养老,这将构造出银色产业。银色产业需要医疗、保健等一系列的配套服务。(3)休闲房地产。如果凉山能打响全国新的避寒之地的品牌,就必然会刺激当地的房地产业为之服务。随着旅游形式由观光旅游、商务旅游升级到休闲旅游,旅游度假产品也会相应的升级换代,对旅游的充分挖掘将不再局限于旅游业本身。

(四)以宣传营销为手段,实现由口碑推广向树立品牌的转变

1.加强区域间联合发展。利用乐山大佛—峨眉山—西昌—攀枝花—泸沽湖—丽江的优势,加强区域联合,建立一条的旅游经济走廊,清晰、翔实地梳理出这一线上的自然、人文资源,形成旅游发展的规模优势,提高旅游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强化每个景区的总体规划和管理,使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每一环都要突出自己的特性。大量增加一些可视性的新内容,激发游客自愿延长在这一条线上的游览和逗留时间,从而有效地扩大旅游规模并逐步实现规模效益。以旅游业和文化业的互动发展为纽带,以多种跨区际的彝族文化旅游产品设计营销为载体,大力加强大小凉山与云南经济文化交流,面向整个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探索彝族文化保护开发的新模式,把大小凉山建成彝族历史文化传承发展的中心。

2.实施品牌战略。对旅游目的地而言,城市间的竞争体现为品牌实力的竞争。西昌是“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航天城、月城,泸沽湖是女儿国,黑竹沟是“中国的百慕大”等均是极具潜力和价值的区域性旅游品牌,找准定位,加大对大小凉山和中国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这一核心定位的宣传,扩大自身影响。

3.做好景区形象设计。(1)视觉设计。旅游地标徽是旅游形象的浓缩,是最集中的表达,建议进行专项招标设计。纪念品代表旅游形象和吸引物形象的纪念品:背包、T恤、玩具、纪念章、明信片、手工制品等。户外广告应成为旅游地景观的一部分,在选址和设计时应首先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别是在核心形象区。服务人员的服饰,要体现自然及地方特色等。(2)行为形象设计。旅游地人的行为是旅游地形象的重要构成部分。居民是旅游目的地中人数较多的一类,他们的生活方式、语言、服饰、活动行为等会成为旅游者眼中彝区旅游的一部分,是与风景同样被欣赏,被观察的对象。因此,景区工作人员和附近的居民都要积极加入景区的建设中。(3)形象建设。不论是进入彝区的主要入口,如高速路口、汽车站、地界等,还是核心印象区,如旅游区的大门、游人中心等,都要充分体现景区自然和人文的融合统一,给旅游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4.加大旅游的宣传促销力度。要按照统一规划和整体促销的原则,集中宣传彝区旅游的整体形象,除了采用印刷宣传手册、编制主题歌、组织各类商演外,可以采取以下促销策略:(1)价格策略。建立灵活的价格体系来增强吸引力和缩短旅游淡季,制定一个完整的季节性折扣政策,同时推出相应的淡季旅游产品,如温泉度假、冬季阳光、民俗节庆及各种专项旅游等,以缓解淡季客源供给不足。与交通等部门做好协调,以制定合理的淡季价格。同时也可考虑成立不同类型会员俱乐部,推广VIP计划。(2)促销策略。充分利用国内外政府官员、文化名人等社会各界知名人士为大小凉山旅游促销。宣传促销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等多种新闻宣传媒介进行;在成都、昆明、重庆等地设立彝族旅游促销点;利用各种媒体、参加旅游交易会、邀请客源产出地的旅行商代表和新闻媒体代表、举办旅游节庆活动等;在成都、重庆、昆明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及繁华地段设置大标语、大广告、招示牌等。(3)销售渠道策略。一是在成都、重庆、昆明等地直接设立销售点。二是同旅行社合作。目前大多数旅游者都是通过旅行社来购买产品的。只要抓住旅行社,就抓住了大部分的客源。可以采取特许经营大小凉山的某一类旅游产品。三是同独立的零售商合作。尤其是与远程市场(主要指海外市场)上那些组织特殊兴趣(生态旅游、神秘文化考察、科考、摄影等)的零售商合作,通过他们销售大小凉山高质量、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来提高知名度,扩大市场份额。四是与在四川、重庆、云南有业务往来的航空公司合作,可考虑把他们提供的优惠机票作为推销产品的一部分,争取在航空公司的航班上,免费提供宣传册和播放大小凉山的产品介绍。

(五)以机制创新为保障,实现由单一投入向多方合作的转变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突破地区、行业、所有制等界限,进一步扩大旅游业招商引资规模,多方吸纳民间在内的一切可利用资金投入到发展旅游建设上来。要拓展开放发展旅游的思路,拓宽旅游融资渠道,创造宽松环境,提供优质服务;鼓励外资资本投资大风顶建设,实现旅游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加快旅游资源商品化、景点开发市场化步伐;对旅游开发投资商要采取政策优惠,包括土地、税费等优惠政策,解决资源开发的资金不足问题,进一步推动旅游业发展。

2.增加投融资渠道。随着国内金融业的快速发展,金融机构的资金存量有了较大的增长,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的投融资能力不断提升。旅游业作为投资的热点,越来越受到金融机构的青睐,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开辟融资渠道。具体的融资方式包括:(1)门票质押。以未来门票或连同其他收费权作为质押,向银行贷款。(2)景区开发经营权抵押。景区的开发经营权作为一项资产当作质押进行信贷。(3)土地抵押。将国有的土地使用权抵押项目信贷,尤其是由于旅游相关开发引起大幅度增值的景区周边的土地。(4)建筑物抵押。将相关建筑物的所有权作为抵押进行贷款。

(六)以人才培养为载体,实现统一培养向特色培养的转变

旅游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所以发展旅游产业的关键在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基础理论深厚、专业技能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创新型和应用型的旅游专门人才。一是管理人才培养。邀请旅游院校专家、旅游行业管理部门领导、知名旅游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来景区作专题讲座或进行短期培训;组织有关管理者出国或国内参观考察学习。将有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送入大专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深造、培训、进修。二是导游人员培养。一个好的导游应当是一个活地图、风土人情的行家,应掌握当地最基本的地理、历史、文学、音乐艺术等常识,以适当的幽默为游人创造愉悦的气氛,使人游兴倍增。导游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该景区的形象。要采取积极措施,鼓励支持导游人员参加每年由省上举行的全国导游资格考试,取得导游资格证。邀请旅游院校的教师和旅行社高级导游进行短期培训;组织到外地观摩考察学习;本景区培训机构实地培训。三是宾馆服务人员培训。岗前培训,要求持证上岗;在岗培训,进行业务考核、质量追踪、定期总结办法,以提高业务水平;交流学习,有目的地选派人员到外地高星级宾馆观摩学习。四是社区居民培训。需要反复帮助社区居民树立保护环境、保护传统民族文化意义观念,理解文化生态旅游有别于传统大众旅游,追求的不是豪华舒适的食宿设施,而是原汁原味的地方文化特色。另外还要培训居民经营理念,包括经营道德、经营核算、经营管理;业务知识和技能,包括接待服务(接待意识、接待程序、接待技巧、接待设施的配置)、导游等方面的培训。

上一篇:你的年终奖变厚了吗? 下一篇:“草根金融”路往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