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国大玉璧

时间:2022-08-05 04:05:18

山东博物馆所藏鲁国大玉璧,1977年出土于鲁国故城遗址。该玉璧为战国时期的葬用礼王,周径32.8厘米,孔径11.6厘米,器形较大,为国内发现的战国玉璧中形制中最大的一件。玉璧纹饰繁缛精美,璧身上纹饰分为内、中、外三层,内外两层装饰双尾龙纹,中间区域装饰谷纹。器形规整,玉质莹润呈青碧色,饰纹紧凑匀称,线条流畅,做工精致,为我们研究战国时期琢玉工艺提供了非常典型的实物资料。玉璧自古素有苍璧礼天的寓意,因此,山东省博物馆新馆大厅上方穹顶装饰便采用了该王璧的造型式样。

中国享有“玉石之国”的美誉,早在距今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们便发现了玉石的晶莹之美,玉器从最初的生产工具逐渐向装饰品、祭祀礼器等方向转变。此后历经周秦汉唐宋以至明清,绵延不绝,中国的玉文化形成了悠久的工艺历史和鲜明的民族风格。悉心探究,您将会看到古人如何小心地把自己对大自然的敬畏浓缩在瑞玉中,把对德和美的追求巧妙地表现在形形的玉器中。古人以王的颜色和形制,来配合阴阳五行之说,从而产生了祭祀天地四方的礼器,即俗称的“六器”。《周礼・大宗伯》中记载:“以王做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可见王璧作为礼器,在祭祀中的首要地位。

玉璧作为玉制礼器之一,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而关于玉璧这种器物最有名记载的就是春秋战国时期有关和氏璧的故事。人们所熟知的成语“价值连城”与“完璧归赵”就是出自这个故事。那么玉璧的形制是怎样的呢?《说文》释璧:“瑞玉,圆器也”。《尔雅》记述:“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这里的“肉”是指玉璧的璧体,“好”则是指玉璧中间的圆孔。其实完全符合这种标准比例的玉璧并不多见,所以用现代语言来概括就是:玉璧是一种扁圆形环状玉器。

当然玉璧在造型上并不拘泥于扁圆形,还有其他的形状,如连环璧、出廓璧等。连环璧就是指多个璧体连在一起的玉璧,如双连环璧、三连环璧等。在玉璧的孔内或外侧一端凸出一块近三角形的镂雕装饰部位,装饰部位的高度往往超出玉璧的直径,这种玉璧则称之为出廓璧。其镂雕部分纹饰繁复,多以双龙或双凤等式样出现,有时还在上面刻有“益寿”、“宜子孙”等代表吉祥的字样。璧面精美绝伦,显示出了古代工匠们高超的雕刻技艺。

玉璧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产生的纹饰种类繁多,其中比较主要的有谷纹、素纹和蒲纹。素纹玉璧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商代也有,璧面光素无纹,风格古朴大气。蒲纹王璧出现于战国时期,所谓蒲纹,即蒲席的纹样。由三种不同方向的平行线交叉组织,用浅而宽的横线或斜线在玉璧表面刻成近乎蜂房排列的象征瑞草的六角形格子,六角形格子内有时还琢有阴线的谷纹,整个纹饰取蒲草能织席安人之意。谷纹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的王器中,到战国时期发展为逗号字样,如同圈着尾巴的蝌蚪,因此俗称蝌蚪纹。谷纹是谷物发芽叶的样子,是农耕文明发展的产物,它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有关。它象征着万物苏醒,生机勃勃的景象和人们对农业丰收的盼望。除素纹、谷纹与蒲纹,随着年代的发展,玉璧还出现了其他许多纹样。如云雷纹、凤鸟纹、卧蚕纹、龙纹等。唐、宗、元以后还出现了以凹雕的螭纹、乳丁纹、兽面纹、花鸟纹装饰的玉璧。也有把多种纹饰组合在一起的,例如在玉璧的表面用同心圆绳纹分为两区,外区饰龙纹或凤鸟纹,内区饰蒲纹或谷纹。还有在玉璧两面均刻有图案的,例如在玉璧一面以谷纹或蒲纹、云雷纹、席地纹装饰,在另一面以花、鸟、鱼、虫、龙、凤、八卦、吉祥物等图案装饰;或者根据古文献记载中的玉璧式样加以仿制,玉璧的两面均饰有仿战国、汉代时期的谷纹、云纹或卧蚕纹,然后在璧体的边沿外增加其它装饰。山东省博物馆藏有一件汉代谷纹玉璧,直径7.7厘米,厚0.4厘米。颜色青中泛白,璧体晶莹剔透,玉质细腻温润。该玉璧璧面“肉”、“好”周边各刻有一周弦纹,弦纹之内则满雕谷纹,是汉代谷纹玉璧的典型代表,整个纹饰取谷可养生之意,也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象征。

玉璧的用途很多,随着朝代的更替,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商周时期的玉璧是贵族阶级专用的礼器,用以祭天,也用作贵族象征身份的信物,器形比较简单。到了战国时期乃至两汉,由于礼制的衰落,王璧开始大量被用来作佩饰玉和殓葬用玉。这时期的玉璧形式多样,纹饰丰富,汉代更是出现了代表吉祥内容的文字。到了宋代,重新开始重视五璧的使用,并沿用了古时的用璧制度。元明两代玉璧式样多为仿古玉璧,大多作佩王和殓葬。到了清朝,玉璧则很少用于陪葬了,而主要用于祭天(礼器)和玩赏。

几千年来,玉璧经过无数能工巧匠的精雕细琢,经过历代统治者和鉴赏家的使用赏玩,经过礼学家的诠释美化,最终成为一种具有超自然力的物品,成了人生不可缺少的精神寄托。

上一篇:运河明珠:明清时期的临清 下一篇:钢铁是这样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