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兰德人格类型理论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应用与价值

时间:2022-08-05 03:51:36

霍兰德人格类型理论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应用与价值

摘 要: 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与难点。本文着重介绍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霍兰德人格类型理论,并尝试对其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与价值进行分析,论述这一理论运用于高校就业指导的可行性与应用途径。

关键词: 霍兰德人格类型论 大学生就业指导 应用价值 应用途径

目前,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模式较为僵化,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仅仅停留在毕业时“蜻蜓点水”式的临时性择业指导上,没有深刻认识到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阶段性与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就业指导工作的深入开展。笔者作为一名就业指导课程的一线教师,在对相关理论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美国职业心理学家霍兰德的类型理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生涯辅导角度,将就业指导与不同的学生个人特质联系起来;把个人特质与适合这种特质的工作联系起来,而且,这一理论所衍生出的不同类别测试也在课堂实践中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因此,运用霍兰德类型理论对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与实用价值。

一、霍兰德人格类型理论的涵义与类型

美国职业心理学家霍兰德(Holland)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以自己的职业咨询经验为基础的一种关于职业选择的人格类型理论。这是一种在特质-因素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格与职业类型相匹配的理论,人格类型理论对人才测评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理论观点在于:职业选择是个人人格的反映和延伸,人格(包括价值观、动机和需要等)是决定一个人选择何种职业的重要因素;个人职业选择分为六种“人格性向”,分别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家型、传统型;工作性质也分为六种:现实性的、调查研究性的、艺术性的、社会性的、开拓性的、常规性的。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霍兰德提出了人格类型与职业类型模型。不同类型人格的人需要不同的生活或工作环境,例如“实际型”的人需要实际型的环境或职业,因为这种环境或职业才能给予其所需要的机会与奖励,这种情况即称为“和谐”(congruence)。类型与环境不和谐,则该环境或职业无法提供个人的能力与兴趣所需的机会与奖励。人格类型理论的实质在于择业者的人格特点与职业类型的适应。适宜的职业环境中个人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技能和能力,表达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并且能够较大程度地获得职业认同感与成就感。霍兰德的类型理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生涯辅导理念:把个人特质和适合这种特质工作联合起来。生涯辅导强调生涯探索,对自我能力、兴趣、价值及工作世界的探索,霍兰德巧妙地拉近了自我与工作世界的距离。借助霍兰德代码的协助,当事人能迅速地、有系统地、有所依据地在一个特定的职业群里进行探索活动。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它提供和个人兴趣相近而内容互有关联的一群职业,而不是仅仅片面地去建议个体选择一种特殊的行业或工作对象。

霍兰德明确提出了职业兴趣的人格观,主要从个体兴趣探索的角度出发来研究职业指导的问题,使人们对职业兴趣的认识发生了变化。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反映了他长期致力于职业指导的实践经历,把对职业环境的分析与对个体职业兴趣差异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在此之前,二者的研究是相对独立进行的。霍兰德以职业兴趣理论为基础,先后编制了职业偏好量表(VocatIonaI Preference lnventory)和自我导向搜寻表(Self-directed Search)两种职业兴趣量表,作为职业兴趣的检测工具,霍兰德为每种职业兴趣找出两种相匹配的职业能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测试工具的应用能够在课程中起到更好的示范与互动作用。兴趣测试和能力测试的结合在职业指导和职业咨询的实际操作中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也使兴趣类型理论在就业指导的实践中更具可操作性。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现状

对于大部分在校大学生而言,大学生涯的结束意味着正式步入社会,怎样避免毕业就失业的“魔咒”,必须要在自身就业能力全面提升的同时获得有效的就业指导。作为高校德育体系内容之一的大学就业课程,旨在向大学生宣讲正确的择业及就业观念,使其保持积极就业心态,理性地对待就业问题,结合自身专业性能力、基础性能力、差异性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就业竞争力做好职业规划工作,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而在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起步较晚,当前还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的学科积累与教学实践有限,仍存在就业指导模式落后,部分就业指导课被学生认定为是纯说教式的理论选修课,课程效果不尽如人意,上不上课无所谓的心态广泛存在,部分就业指导课教师没有深刻认识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的阶段性与多样性,课堂缺乏强有力的科学理论作为支点,讲述往往无法正中要害,引起学生重视与共鸣,充分实现课程讲授内容的内化,未充分发挥出课程的主要功能。就业指导课教材内容比较陈旧,不少高校对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的传达是就业指导课程最主要的内容,更有甚者只是通过发放就业须知、就业指导手册等方式以替代课程教学。据一份抽样调查显示,只有不到20%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有用”,学生们对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最大的不满是:与用人单位和社会缺乏交流与沟通,不少学生还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课“不实用”、“信息量小”、“内容太陈旧”等。同时,几乎所有高校就业指导的开展都是在大学四年级才进行的,通过在一般德育教育中渗透就业教育、开展就业动员、就业指导讲座等方式开展,在当时可以起到一定效果,但这样的就业指导对大多数毕业生而言为时过晚,除了少数有明确职业规划的学生外,很多毕业生在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时依然未能从思想上、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而能够在大学一年级就对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测评和帮助实施服务的高校目前并不多。因此,随着高校综合课程体制改革的深入,加强对大学生的全程化就业指导已经成为趋势。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职业生涯设计是在对个体的内在心理特征和外在环境条件进行评定、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为其设定明确的长期职业发展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发展步骤和具体活动规划。而“霍兰德类型”理论正是职业生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霍兰德类型”理论对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具有显而易见的指导意义与现实意义。

上一篇:审美功利性与非功利性 下一篇:德国声乐专业课程设置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