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动心弦 灵动课堂

时间:2022-08-05 03:39:59

拨动心弦 灵动课堂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各地关注的一个热点。笔者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已有十几个年头,回顾走过的教学生涯,感觉语文教学常常受大形势所左右,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去语文教学往往偏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习过程、方法的研究,忽视人文精神的熏陶。语文学习的目标不明确,无法得到落实。究其原因,教师把主要精力都用在这些形式上,而忽略了对语文学习目标的把握。

语文教育工作者林宣龙认为,“人类的进化发展是一种‘人为文之根,文为人之本’的过程,即人创造了文化,传承了文化,丰富了文化。反过来,文化引导了人,滋养了人,成就了人。人与文化是互生互动的”。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应该在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来体现,来落实,不能游离于语言文字训练之外。

一、感悟――与文本对话的基石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师执教每一篇课文,都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善于寻找切入点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的意境,入境继而入情,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恨,甚至能收到震撼心灵、影响一生的教育效果。

如:教学《可贵的沉默》,笔者指导学生领悟“沉默”的部分:“霎时,教室里安静下来。把问题重复了一遍,教室里依然很安静。过了一会儿,几位女同学沉静地举起了手。”我先让学生找出哪些词体现孩子们沉默了?(安静、依然很安静、沉静)再让学生走进当时的情境,指导朗读,读出安静,读出沉默。

“教室里寂然无声,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孩子们沉默着,我和孩子们一起沉默着……”教师指导:“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教室里静悄悄。该怎么读才能把这种沉默的静悄悄地感觉读出来?”(语速放慢,声音轻一些)

学生练读。“就这样沉默了足足一分钟。”一分钟有多长呢?我和学生一起感受一分钟有多长。

师:在这一分钟里你有什么感受?

生:好漫长,好压抑,好难受。

师:你现在理解沉默为什么可贵了吗?

生1:孩子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

生2:他们懂得了要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

因为充分考虑到学生与文本间的情感体验非常相似,由此巧妙地将这一极其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步步深入,轻叩学生的心灵,引发真实的感受,使学生自然地想象到当时的场景,与文本中的人物产生共鸣,懂得尊敬父母,关爱父母。

二、仿写――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重要的语文教学原则之一。写字、阅读、作文是一个系统。阅读具有吸收功能,为作文提供样式;作文具有表达功能,体现阅读的效果和水平。读与写两者相辅相成,促进理解,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共同提高。

这方面,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先来看于老师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一个写的训练:于老师把学生预习时提出的不懂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其中有“饱经风霜”一词。其他词语于老师都在讲课时处理了,惟独把“饱经风霜”给漏了。“呀!”课文学完了,于老师惊讶地说:“‘饱经风霜’这个词怎么忘记讲了呢?”不光是学生,连听课教师的眼里都充满了惊讶:“是呀,怎么忘了呢?”此时,于老师话锋一转,说:“不过,我们已经把课文读得很熟了,对课文中的这位冒严寒、顶酷暑,一年到头在马路上奔波的车夫已经十分了解了,他那‘饱经风霜’的脸会是一张什么样的脸呢?如果他才三十几岁、如果他才四十几岁……请你们展开想象,把他的脸刻画出来好吗?”这个教学环节看似随机应变,实则是于老师有意安排的。不到五分钟,就有学生写好了,于老师指名读,在读写中,学生很自然地与文中的人物情感产生共鸣,激起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近年来,笔者学以致用,试着边学边教,教学水平逐步提高。学了《桂花雨》之后,学生对作者那种浓浓的思乡情都有了较为深刻的体会。此时让学生说说感悟,基本能说出个一二三来,但总感觉语言上稍显单一。于是,笔者想到之前学生背诵过“阅读链接”中的《故乡》,这首诗歌非常适合仿写。如果能引导学生以诗歌的形式表现出自己此时心中的感悟,那是多美的事啊。果然,学生也很有仿写的兴趣,因为主题的相同,因为诗歌的形式容易模仿,也许还因为创作诗歌的新奇和兴奋。静静的教室里时间悄然流逝,学生的大作纷纷出炉,其中不乏佳作。一个个学生朗读后,阵阵掌声和“小诗人”的赞誉,更令他们兴奋不已。教学效果很不错,因为通过“写”的训练,让学生把感悟语言,体会情感,领悟表达方法等有机地融为一体,实现了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交融。

由此可见,要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必须在教学目标、内容设计、教学实施等方面下大功夫。工具性与人文性,二者既不能割裂开来,也不可偏重任何一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以语言实践活动为凭借,在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渗透人文性,让学生在感悟、理解、欣赏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

上一篇:中考英语反意疑问句考点解析 下一篇:谈数学课中的情感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