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问难:开启学生思维之门

时间:2022-08-05 01:30:36

质疑问难:开启学生思维之门

质疑问难,就是提出疑难问题来讨论。李政道博士曾指出:“学生最主要的就是学会提问。”语文教师应当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努力发掘学生创造意识的某些因素和特点,积极加以培植、引导、鼓励,以使其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备课时,不仅要领会教学大纲,钻研教材内容,而且要在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如何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努力创设情境,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因为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正是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有效方法。

一、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实质上也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培养质疑问难的能力也需要一个训练的过程。教师的重要职责就是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经常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

学生并不是生来就会提问题,尤其是提有一定深度的疑难问题。学生处于懵懂阶段时,疑问一般都比较浅显,如字词的意思及运用正确与否等。教师要引导他们深入到篇章里,联系文章的前后段落,从文章的脉络结构、谋篇布局、详略安排、主旨表达、写作技法等方面去思考、提问。这样步步深入地诱导,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便会日渐增强,提出的疑难问题也会日趋深入。教师要逐步做到帮助学生每学一篇课文,不但能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质疑问难,而且还能提出若干个有深度、高质量的问题。教师还要对那些肯动脑筋、努力钻研课文、提问质量较高的学生及时予以表扬,以此带动其他学生投入到对课文的研读、探究中,激发全班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

二、给质疑问难创设良好的环境

为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学中除了要建立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之外,还应当给学生质疑问难创设良好的环境,从而形成一定的学习氛围,这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提出带有个人思考的疑难问题。如教师可为学生设计不完全的或未必有结论的问题,使学生能积极思考、大胆设想并质疑问题;也可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情境,自己提出疑难,然后自己思索解决,以锻炼学生质疑问难的主动性。教师要力求把以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为主的封闭式教学环境,改变为以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创造意识为主的开放式教学环境;要力求把传统的严格遵守常规的“教师讲,学生听”式的课堂氛围,改变成生动活泼、民主和谐、自主学习、大胆探究的课堂氛围。有了这样的教学环境,有了这样的课堂氛围,学生可以积极思考,自由交流,大胆提问,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得到充分而有效地发挥。

教师应该善于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激疑促思的点拨。如当学生思考问题遇到困难时,教师可引导他们转换思考的角度,另辟蹊径,使学生产生一种别有天地、豁然开朗的感觉。有时学生想要质疑问难而一时“卡壳”,教师可引导学生或正面冲锋,或迂回突击,从而冲破障碍,开通思路,活跃思维;有时学生思考的问题无法进一步深入,教师则可退一步让他们从已学的知识中找出同类的问题,以便通过类比,引发思考,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有时学生的思路突然中断,教师可为之铺路搭桥,耐心地诱导他们从多种角度、多个侧面进行思索,想方设法地启迪悟性,并让他们体验积极思维而获得成果时的愉悦。

只要能给质疑问难创设良好的环境,学生们经过认真思考,往往能提出有一定深度的、耐人寻味的问题。如教《愚公移山》时,有学生提问:“愚公移山是因为‘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那么搬家岂不是更省事、省力么?”这个问题没有停留在课文词句的表面,虽然还脱不了稚气,却显示了学生的敏锐和聪颖,教师立即予以鼓励。学生头脑里闪出的问号,正是积极思考的表现,大大有助于研读、探究的深入,有利于创造意识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所以,如何给质疑问难创设良好的环境,应当成为语文教师的重要课题。

三、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技巧

选人语文课本的通常都是文质兼美的诗文佳作,阅读时必须做到“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叶圣陶语),方能领悟蕴含于课文中的各种妙处,挖掘出粗看上去不是问题的问题。宋代学者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使有疑者无疑,方是进矣。”学生要学会质疑问题,关键是要能把握住正确的思维角度。教师在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思维的指导,并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技巧。

从课文关键处质疑问难。所谓课文关键处,应是课文主旨的集中体现,是作者意向情感的凝聚点,也是洞察全文的突破口。它可以是文章的标题,也可以是文中关键性的语句,又可以是文章看似“矛盾”之处。如学了《祝福》,有学生产生疑惑:“小说明明是写祥林嫂,为什么以‘祝福’为题?”

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关键处质疑问难,不仅能充分激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带动全体同学迅速进入课文情境,而且有利于让学生领悟课文关键处对表达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从而使阅读能力得到升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从课文“留白”处质疑问难。课文中往往有一些地方是作者独具匠心而留下的艺术空白,这些“笔未到而意到”或“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留白”处,能成为激发思维、驰骋想象的益智因素。

如《项链》的结尾颇出人意料,那么,玛蒂尔德会感到怎么样呢?是悔是怨?语文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从课文“留白”处质疑问难,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与联想,反复咀嚼、品味课文“留白”处所造成的朦胧的美学境界时,会产生无限的意趣。这对刺激学生的积极思维、发展想象力、培养创造意识,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从课文“无疑处”质疑问难。课文中有些语句、段落或情节等,学生阅读时不觉得有疑问,往往一瞥而过,而这些“无疑处”有时却是理解课文的枢纽,或者是容易发生差错的要端。语文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在课文“无疑处”质疑问难,既可激发学生深思,又可利用深思后的释疑,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如学了《祝福》这篇小说后,有学生提问:“祥林嫂到底是怎么死的?”不少学生认为这是个不屑一提的不成其为疑难的问题,然而真要回答却也颇费思量。其实小说并没有具体交代祥林嫂的死因。经过全体学生的分组讨论后,大家才取得了共识:从小说的内容上判断,可推出祥林嫂是“老死”的。学生们认为,如果泛泛而答祥林嫂是在封建绳索的捆缚下死去,虽勉强成立却欠具体。读者可从文中描写的祥林嫂临死前的外貌神态,从祥林嫂死前与“我”一段关于“有没有魂灵”的对话中所折射出的心理活动,以及从短工“淡然”回答所作的旁证,而得出祥林嫂是自然死亡即“老死”的。祥林嫂“老死”的结局大大丰富了人物形象的内涵。勤劳、善良的祥林嫂只希求依靠自己双手的劳动度过一生,可是在专制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多重摧残下,这个不到四十岁的中年妇女的生命却早早枯萎了。未老先衰,未到老死之年而老死,这正是祥林嫂这一被侮辱被损害的妇女形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典型意义。教学《祝福》这篇小说时,学生若能在上述这一“无疑处”质疑问难,显而易见能有效地加深对小说悲剧意义的认识。

宋代学者陆九渊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勇于质疑问难,表现了一种求知欲,包含着智慧的火花;敢于质疑问难,体现了一种探究精神,孕育着创造的因子。语文教师倘若能经常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并给质疑问难创设良好的环境,善于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激疑促思的适宜点拨,又注意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技巧,那就能大大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久而久之,能使学生养成积极思维、认真深思的好习惯,不仅能提高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更能促进学生通过思考,积极探寻,在亲自探求知识、获得真知的过程中,真正掌握学习的方法。

作者单位 宁夏中卫市教育教学研究室

上一篇:数学史教育:科学与人文的巧妙结合 下一篇: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