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马县优质稻产业开发现状与发展思路

时间:2022-08-05 01:29:21

耿马县优质稻产业开发现状与发展思路

摘 要:为了摸清耿马县的优质稻产业开发建设情况,掌握我县优质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确定今后发展战略思路。因此,大力发展优质稻生产、加快优质稻开发是我县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的必然途径。

关键词:优质稻 产业开发 现状与发展 思路

一、耿马县优质稻产业开发的现状

1.耿马县优质米产业概况

耿马县地处云南省西部边陲,位于东经98°43′54″,北纬23°20′,国土面积3837平方公里,海拔450—1300米,有耿马、孟定、勐撒三个坝区,是临沧市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也是我县主要优质粮食生产基地。我县优质稻种植历史悠久,但只属于小规模种植,自主营销、产业化发展速度较慢。最初品种有老鼠牙、谷把糯等,由于单产低,面积小等原因后来被取代。90年代以来(98年被列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农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促进了我县优质稻产业发展。据统计:05年以后全县推广优质稻累计面积25.8万亩,平均单产450公斤,总产达11610万公斤,品种主要有耿籼1号、德农203、滇瑞449、滇瑞456、滇屯502、红优5号、临优1458等。

2.行政组织协调建设

成立了由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任组长,农业局、水利局、财政局主要领导为成员,科技人员配合的组织协调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组,负责落实面积,制定方案,组织技术培训,举办示范样板,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

3.耿马县优质米市场供求建设

目前耿马县优质米的生产能力,产品量只能基本满足耿马县市场消费需求,对市内外较大的需求市场尚未开拓。随着羊耿路和祥临高速路的运用,对产品的运输更加捷径,加之我县选育的耿籼1号,2007年已省审定,一直以来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4.优质稻基地建设

耿马县2011年水稻种植面积138385亩,其中:优质稻种植基地面积达4.3万亩,平均单产450公斤,优质稻谷总产1935万公斤,品种主要有耿籼1号、滇屯502、临优1458等,占全县水稻种植面积的31.4%,优质稻复种指数14.4%。

5.加工企业建设

加工龙头企业为耿马县粮油工贸公司,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对加工龙头企业的培养,通过农业综合开发等多种渠道申请项目资金给予了扶持。公司设备、设施较为完善,拥有加工、抛光、真空包装等一次性成型工艺设备,目前注册生产的“汀绿牌”优质米,现已部分销往周边地区及缅甸市场,具有良好的市场开发前景。

二、优质米开发取得成效

近年来,县委、政府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省建设绿色经济强县、水稻高产创建项目、水稻产业体系等发展机遇,依靠自身资源优势,不断壮大优质稻产业,取得了良好地成效:

一是以省、市、县等技术部门为技术依托单位,以农业综合开发、水稻高产创建、基层农技推广等项目为重点,以点代面,点面结合,加大科技力度,连片开发,建成了以坝区为主的优质稻种植基地和示范片,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是在中低产田改造基础上,加强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使项目区农田水利、交通条件得到改善。

三是扶持本县粮食加工企业,注册完成耿马县第一个农业综合开发品牌“汀绿”牌优质米。

四是引导群众更新了传统观念,增强了接受新事物的信心和自觉性。

三、耿马县优质稻产业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设施薄弱,水利条件差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路、渠等配套设施少,农田的生产率低,现有农田水肥流失较为严重,旱不能灌,涝不能排,雨养农业突出,土壤肥力,土地产出率低。同时,由于长期施用化肥,致使土壤板结,强化性状破坏,农田良性退化,中低产田面积增大,产量极不平衡,复种指数低。

2.品种退化

当地优质稻种子资源尚未充分开发,现有品种良性退化,种子提纯复壮基地和种子资源鉴定圃的建设不完善。

3.农资价格偏高,造成农业投入不足

首先是农资价格上涨,近年来种子、农药、化肥、农膜等生产资料价格连年上涨;其次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打工,农村劳力缺乏,造成农民对水稻生产的投入也减少,导致优质稻生产质量低,产业化开发速度缓慢。

4.优质稻高产栽培技术推广不到位

现代化农业新技术的应用面还较小,科技培训到位率低,部分农民仍沿用常规技术种植优质稻,特别是占面积较大的山区、半山区和边远地区,耕作栽培还很粗放,从而影响了优质稻的品质及产量。

5.缺乏科学先进的检测技术手段

收购的稻谷没有定性定量的检测标准和检测仪器;对加工出来的产品无质量分级标准和检测设备。

6.价格低,成本高,造成农民种粮积极性低

目前优质稻收购价格与普通稻价格相差不大而成本又较高。未能实行订单农业,部分农户生产的优质稻谷未得到收购,挫伤了部分农民种植优质稻的积极性。

7.龙头企业市场开发力度不够,营销队伍素质不高

龙头企业缺乏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对市场开发力度不够,市场份额小。产品科技含量不高,质量档次低,名牌战略意识不强,销售网络化建设程度低,市场开拓能力弱。商贩只顾眼前利益,不考虑产业发展,产品以次充好现象时有发生,新产品信誉受损,市场不稳。

8.优质稻产业化开发资金投入不足

优质稻产业化开发资金投入不足,影响了开发技术的提高和突破,减缓了优质米产业化开发步伐等因素制约着产量的较大幅度提高。

四、耿马县优质稻产业化进一步的发展的思路

耿马县优质米产业的发展方向应抓住省部级高产创建项目基层农技推广与改革项目和农业开发良好机遇、依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打牢基础,优化结构,扩大规模,提质增效,稳固基地,搞活企业,构筑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经营机制,实现产业的规模化、规范化和效益化建设,扩大企业农产品经营范围,加强产品宣传与销售网络工作,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要使优质米产业健康发展,应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加大宣传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协调好各部门的关系,解决好科研、推广、加工、销售等环节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正确处理产量与质量的关系,调整结构扩大面积与农民增收的关系,科技与生产的关系,生产与销售的关系。

2.优化布局,高标准建立优质稻生产基地

优质稻生产涉及环境、品种、栽培、植保等条件。要选择远离污染源的区域,并对土壤、水质、大气进行监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标准建设优质稻生产基地,按现代农业的要求配套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3.加强龙头企业建设,提高优质稻产业化开发水平

通过国家粮食直补政策,提高项目区农民种粮积极性,不断扩大稳定基地开发建设,同时进行适当企业扶持,开展订单扶持,培植企业基地。由企业扶持种子、化肥和农药等物资,待收购时扣回扶持资金,解决粮农投入不足问题,增加粮食单产,保证原粮收购。

4.实施品牌战略,开拓市场,发展“订单农业”,搞活营销

优质稻产业化开发的核心是搞好龙头企业建设,创立名牌产品和开拓市场,在产业建设中既要注重提高产品生产,加工质量和科技含量,着力打造名牌产品,使产品的品味和档次不断升级。

5.大力推广优质高产的品种和栽培技术

优质稻高产栽培技术推广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栽培技术,既要注重优质,又要考虑高产。一是选择适宜我县高产、优质、抗病性强的优质良种;二是基地建设做到一连片五统一;三是改进育秧方式并适时播种;四是改进栽插方法,实行条栽或精确定量栽培;五是改进施肥方法,采用测土配方施肥;六是加强病虫害防治,尽量减少农药施用次数和用量;七是适时收获,保证稻米质量。

6.加强优质稻品牌的选育和提纯复壮

加大优质稻品种的引进、选育和提纯复壮的力度,增强产业开发后劲。

7.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田水利化程度

继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采取国家和群众投入相结合的办法,完善沟、渠、路配套设施,实施节水灌溉等系统工程,提高水利化程度,确保优质稻生产旱涝保收。

上一篇:规范农村土地流转 促进农业规模经营 下一篇: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 打造生态奎文新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