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佳”齐涛

时间:2022-08-05 01:27:37

2006年,对于刚步入“而立”的检察官齐涛来说,可以说是他人生最出彩的一年:

8月10日,齐涛以优异的成绩荣获河南省“十佳公诉人”第一名。

11月28日,齐涛由于业务素质高,成绩突出,被最高人民检察院经过严格的考试考核,将被调入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

12月19日,齐涛带着河南全体检察干警的自豪,奔赴首都,接受第三届全国“十佳公诉人”颁奖。

一个来自豫北小城市的检察官,一个面对荣誉还有几分腼腆的阳光青年,为什么命运对他如此的青睐和垂青?

其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齐涛之所以能取得今日骄人的业绩,用与齐涛一起共事的领导和同事的话说,一切都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内。

“作为检察官,唯有国徽在上,不辱重托,才能俯仰无愧于天地!”

1976年出生的齐涛,出生在一个工人的家庭。1997年7月,带着一个美丽的梦想,一直是校园高才生的他,从中南政法学院毕业回到家乡,在检察机关面向社会的公开招录考试中,被河南省焦作市检察院录用,成为一名他梦寐以求的检察官。

至今仍让齐涛庆幸的是,他走进的这个集体,洋溢着旺盛的朝气,充满着向上的力量,在追求公正树立正气的氛围中,他很快就掂量出检察官责任的重大,感受到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渴求。

对于齐涛来说,他第一次独立办理的那起案件,他一生难忘。

1998年底,他所在的公诉处把一起案件交给他主办。从卷面材料来看,案情并不复杂:村民刘强因为不满同村一个叫张山的激烈言辞,在上前理论时被对方打成重伤。

按照程序,齐涛到看守所提审张山。谁知,张山满不在乎,毫无悔罪之意,在做笔录时对一些关键问题拒绝详细回答,甚至对眼前年轻的齐涛出言不逊,蔑视地说有些事他的律师会在法庭上说的。

第一次独立办案就遇到了“刺头”,齐涛没有气馁,而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人关在办公室里对案卷仔细看了三个通宵,对案发现场的四个关键细节仔细分析研究。为了固定证据,他三次驱车去案发地调查。那次他在走进被害人家进行调查时,他被眼前的情景所震撼:眼前房屋破败不堪,已经丧失了劳动力的刘强痛苦地躺在潮湿的床上,与他常年相依为伴的七十多岁的老母亲艰难地支撑着这个家。

小村来了检察官,大家显得很惊奇。很多群众为受害人鸣不平,但慑于张山家族的,敢怒而不敢言。在第三次进村调查时,有人悄悄地告诉齐涛,张山家在村里是大户,仗着城里有亲戚做官,专门请了个大律师,家人在外说话的口气很粗,对证人威逼利诱,有人明明就在现场,却不敢站出来作证。

望着眼前受害人的老母亲浑浊的泪水,感受着乡亲们对正义的强烈呼唤,齐涛开始一家家走访。张山的家里人为阻挠调查,暗地在齐涛路过的地方放出大黑狗威吓,但齐涛不怕,操起打狗棍,迎着凶狠狂吠的狗不绕道,不退缩,依然走进老乡家。一次次讲法律,讲政策,善良的村民被感动了,现场三个证人打消了顾虑,当场表示愿意出庭指证。

回到检察院,为确保证据确凿充分,不留下一丝遗憾,齐涛请来处里有经验的同事,两次模拟法庭辩论。在张山故意伤害案庭审现场,齐涛第一次充满自信地走上公诉席,与被告人高价请来的律师唇枪舌剑。最终,张山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

那一次,肃静的庭审现场爆发出了阵阵掌声,齐涛走出法庭,一下子被旁听的村民围上,大家紧紧拉着他的手,满含热泪,好久没说一句话。那一刻,年轻的检察官齐涛激动得哽咽无语。

正是因为有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9年来,齐涛在公诉部门受理案件200余起,每办理一桩,都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不敢对任何的疑点有丝毫的懈怠。从制作一份文书,起草一篇公诉意见书,到证据的具体细节的核实,不厌其烦认真对待,一丁一点也不马虎,一丝一毫也不懈怠。他经常深情地说:“表面看来,办理了一桩案件好像只是增加了一个办案数字,但对当事人而言,就是事比天大人命关天。作为检察官,唯有国徽在上,不辱重托,才能俯仰无愧于天地!”

他写的公诉意见书,被新华社全文刊登在内参上

有人说公诉人代表着检察机关的“窗口形象”,其一言一行都有无数双眼睛在关注和审视。长期在焦作检察院公诉处工作的齐涛,无时不刻在擦拭着这一明亮的“窗口”。

2000年的钟声刚刚敲响,由河南省检察院侦查终结的一起特殊案件被指定由焦作市检察院审查。接到案卷,大家顿时有一种无形的压力:河南省新乡市原市委书记、河南省委统战部原副部长祝友文,在任职期间大肆索贿受贿犯罪。案发后,因为祝友文在河南反腐败历史上犯罪职务最高、社会影响恶劣,备受全国关注。这样一起要案的审查,自然需要“高手”出击,其压力当然很重。

焦作检察院在市县两级检察院精挑细选,最后年仅24岁的齐涛成为本案的四个主攻手之一。望着领导和同事们信任的目光,齐涛信心百倍地迎接挑战。

当时,祝友文的家属用高薪在北京请了两个最有名的律师,他们一来到河南就踌躇满志地开展工作,多方收集证据想为祝友减轻罪责的辩护。很多群众都知道祝友文此前的辉煌和荣耀,又听说对方强势的辩护团队,很为检察机关捏一把汗,担心打虎不死反被虎伤。

齐涛虽然在四名公诉人中年龄最小,但检察长还是把重担压在他的肩上:主要负责对祝友文涉嫌犯罪的庭外证据的固定与负责起草公诉意见书。

要制服犯罪,只有把证据搞成铁证。那些天,齐涛吃饭不香睡觉不稳,满腹心思都是犯罪证据。从案卷看祝友文先后收受和索要9人17次财物,价值36.9万余元。在深入分析后检察官们认为,唯一能够造成证据流失的,是证人出现思想波动,在庭上前证。而本案污点证人樊某,无疑是最大的关注点。

其实,齐涛和同事们的分析不是没有道理,在那时的新乡市,祝友文的两大爱好早已是公开的秘密:钓鱼和玩电脑。自从祝友文一路官运高照后,樊某决心下大“投资”投其所好,不惜花巨资建了一个占地数百平方米的鱼塘,辟出宽敞的房间专供祝友文休息,并从外面聘请高级厨师满足祝友文的口福。这种“爱心”使樊某得到了祝友文馈赠乌纱的回报,同时也使樊某见证了祝友文的受贿犯罪。

在再一次见到樊某时,果没出检察官所料,他对自己当初的证词做了部分,并流露出不愿再出庭指证的意愿。早已成竹在胸的齐涛抓住樊的“软肋”,认真开导劝说。一开始,樊某看着眼前年龄还没有自己工龄长的齐涛不屑一顾,但听到齐涛说的句句都在理,口气就软了下来。为防止意外,齐涛在出庭前和樊某建立了“热线联系”,每天了解他的思想动态,掌握他的活动范围,不给他

有思想发生动摇的时间和空间,直到走上法庭的那一刻。

为了写好意见书,齐涛用了两个星期的双休日,自费到祝友文曾经主政的新乡,走街串乡,调查民意。有两个晚上因为和市民聊得太晚,最后睡在公园的椅子上将就了一宿,差点被警察误为盲流。正是因为掌握了案发地群众对祝友文的评价,齐涛写出的公诉意见书句句如枪似匕首,直刺被告人要害。后来被新华社全文刊登在内参上。

2000年3月17日祝友文案件开庭的时候,吸引了全国20多家新闻媒体,审判大厅座无虚席。齐涛和战友一起沉稳地坐在瞩目的公诉席上。在长达四个多小时的法庭调查中,他和其他三位公诉人出示了百余份证据,与律师进行激烈的辩论,听得旁听的人神情专注,整个大厅没有一丝响动。

审判长问:“被告人祝友文,在法庭上你依法享有最后陈述的权利,你还有什么要说的?”

一脸懊悔的祝友文说:“公诉人对本人的指控,我没有什么要说的。我感谢省市检察官对我人性的关怀和对犯罪证据实事求是的收集,尤其是公诉人的公诉意见书,更使我震动很大,我悔罪啊!”

在那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齐涛和战友们用无可辩驳的事实,最终使祝友文因犯被判处有期徒刑13年。公诉人出色的表现是理性的,一位参加旁听的法学家的评价却十分感性:“公诉人的庭上表现,真是漂亮!”

“今天,只能是昨天的句号,明天的开始!”

2004年,焦作检察系统通过严格的筛选考评,在全市选拔10名最优秀的检察官任命为专职的职业公诉人。年轻的齐涛被破格任命。

压力对有志者永远是动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复杂疑难的案件摆在了执法者面前,唯有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才能迎接挑战,办好每起案件。齐涛在办案中学,在业余时间钻研,在工作中挤时间学,不懂的地方虚心向老同志学习,甚至找北京高校的教授专家请教。一些人从个人利益出发,想法结交权贵或富有的人,而在齐涛的通讯录上大都是专家、学者和法律工作者。

齐涛深知自己工作的特殊性,即便是生活中交往的朋友,都是兴趣相投的早年同学。有时为放松工作压力,几个背景相似、爱好接近、毫无利害关系的好友聚在一起,或娱乐共同打电子游戏,或登山望远享受大自然的无限风光,寻求内心的清净自然,淡泊名利,一心把职业当作事业去追求。

平时,齐涛的话语不多,性情温和,一点也不张扬,但是,每当讨论案件时,平时与人为善的他,就显得特别的“好斗”。有时因为书上的一个措辞,案卷中一个句法的表达,甚至一个标点符号,都与人争论不休,非辩出个子丑寅卯来。正是这种认真的办案态度,同志们都友善地叫他“认真先生”。

如今,“认真先生”就要远行去北京最高人民检察院报到,在一片祝福声中,他像害羞的姑娘一样,只有一句简短的话:“今天,只能是昨天的句号,明天的开始!”

上一篇:贪官的“敛财强迫症” 下一篇:数字解读反腐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