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存储行吗?!

时间:2022-08-05 12:36:53

在IT市场上,华为在CT市场上的成功能否被复制?

十年的积淀与努力,华为存储今朝能否厚积薄发?

在云计算大潮下,华为正致力于ICT的融合,存储这枚棋子举足轻重。

华为存储行吗?面对疑问,华为存储的创新、实干、专注与坚持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华为存储一定行!

如果从华为涉足存储技术基础性研发工作开始计算,华为存储已经有十年历史。俗话说,十年磨一剑。华为存储也到了该出成绩的时候。以云计算为契机,华为正在实施从通信技术(CT)领域到信息技术(IT)领域的跨越,而存储则成了华为新战略布局中不可或缺的一枚棋子。华为存储能挑起这份重担吗?在CT领域,华为无疑是中国厂商的一面旗帜。曾被众人称道的华为赖以取胜的法宝——“狼性”文化、实干精神、创新精神等,还能在存储领域帮助华为重演一次成功的传奇吗?带着上述种种疑问,记者踏上了探访华为存储的“心脏”——华为成都基地的旅程。

历史惊人的相似

1995年,华为涉足CT市场。当时中国正处于经济起飞的阶段,薄弱的基础设施正亟待完善,这为华为拓展网络与通信业务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在今天这个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时代,存储的发展与人口的数量以及数据量的增长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这个大市场给华为存储的腾飞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在CT市场上,华为借IP技术这股东风挤掉了昔日的霸主ATM。技术的变革推动了市场格局的变化。在数据量不断增加、存储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虚拟化和云计算重新塑造存储的大背景下,用户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存储市场重新洗牌将不可避免。从云计算切入,在统一存储、大数据存储、云存储等细分市场上实现弯道超车,对华为存储而言不再是空谈。

CT市场的高价值时代已经过去,IT市场的高价值时代正要来临。在涉足存储业务之前,华为已经在服务器业务上有了一定积累,再加上在运营商领域的客户资源优势,华为存储如果能善用云计算与运营商转型这一契机,完全有可能在IT领域再铸辉煌。正如ESG中国区总经理王丛所说,在全球50个顶尖的电信运营商中,48个是华为的客户,其中只要有一半的客户能够采纳华为的存储解决方案和云计算解决方案,华为的IT业务就有了根基,之后再向商业企业拓展也会更加顺利。

华为存储产品线总裁范瑞琦表示:“华为存储若想取得成功,关键是如何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首先,我们在存储战略方向的选择上要有自己的正确判断。其次,我们要在战略落实的过程中掌握好每一步的节奏。最后,只有创新才有未来。不过,创新不能太盲目,要始终坚持开放式的、以客户为导向的创新。我们要实现ICT的融合,在一个新的领域闯出一片天地。我们不能操之过急,要细水长流。”

捅破那层窗户纸

“只要是华为想做并且大力投入做的事情,就一定会取得成功。”接受采访的每位华为存储的员工几乎都表达了相同的意思。他们的这种自信到底来自哪里呢?

“在华为,你付出了多少心血,就能得到多少回报。公司高层的重视、团结协作的团队、斗志高昂的气势,在这种良性的环境下,我们追上存储业界第一的厂商,只是时间上的问题。”华为统一存储部Cache和QoS设计与开发负责人崔文林的话十分朴实,语气中透着一股坚定。在华为存储员工的身上,你可以真真切切感受到那种强烈的使命感与自豪感。

在大量中国存储厂商中,有比华为存储起步早的,有率先在某一存储细分市场上取得实质性突破的,有品牌知名度高于华为存储的,还有已经风光上市的……但在这些厂商中,真正具有冠军相的存储厂商屈指可数。

最早一批加入华为存储部门的人,无论是领导还是普通员工,几乎都没有存储方面的经验。但是,他们都拥有这样一种特殊的经历——在CT领域,从零开始,将某一种产品做到业界第一。这就是所谓的冠军心理。

“从零开始到业界第一,我们曾经有过失败的教训,同时也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华为云存储领域总经理袁远表示,“我们从未停止过创新,一直致力于将产品做到极致,并不断超越。我们刚刚推出的UDS、N9000这些产品,虽然目前还没有实现大规模的普及,但是我们已找到正确的推广方向。凭借我们对存储事业的那份热爱与执著,再加上公司持续大力地投入,我们只要坚持和专注,就一定能够成功。”

在有限的两天采访时间里,记者接触到了华为存储的多位员工,既有高层领导,也有基层员工。记者问了每个人一个相同的问题:你认为华为存储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相信从上述这些朴素的回答中,你已经可以读懂华为存储的过去、现在,并可预见它的未来。

在存储领域,华为要做的就是捅破那层窗户纸。

控制好节奏 凸显存储核心竞争力

华为应该先依靠电信行业的客户将大部分的IT业务支撑起来,然后再去做细分的企业市场。在这个过程中,存储将是一枚重要的棋子,甚至是决定胜负的棋子。

一提到华为存储,你脑海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赛迪顾问分析师陈靓这样概括华为存储的定位:安全、统一、高效的面向大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的EB级存储解决方案厂商。如果仅从存储业务本身来看,这个描述基本可以概括华为存储的优势。如果再将眼光放远一点,从华为实现ICT融合与占领云计算制高点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华为存储,那么华为存储这枚棋子的份量又如何呢?

师傅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

2011年,华为在存储领域继续保持了高速增长,销售额达到3.06亿美元,与2010年相比增长了59%,并在2011年前的四年中实现复合增长80%。IDC的统计数据显示,华为在中国企业级存储市场领跑第二集团,并且保持国产品牌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从海外市场看,华为已经实现了从单一的低端SAN到全线存储产品的覆盖,业务遍及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巴西、南非、德国、英国以及俄罗斯等国家,存储销售额增长超过200%。

华为存储已经经历了十年的风雨历程。谈到此,范瑞琦谦虚地表示:“我们的存储业务才刚刚起步,现在步履稳健。我们将立足现在,面向未来,把步子走得更稳一些,争取实现更好的投资回报。”

2007年,华为正式成立存储产品线,存储部门最早的一批员工基本都来自于华为其他产品线,几乎没有人懂存储。不懂怎么办?“那就去找明白人。”范瑞琦回忆说,“2008年上半年,我们曾到美国去寻找存储技术专家,结果碰了钉子,因为当时没人知道华为也在做存储。不过后来我们遇到一个‘良机’——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许多跨国公司进行结构性裁员,释放了大量人力资源,其中有一些人主动找到了我们。这些做产品规划或研究存储底层架构、磁盘、文件系统的技术专家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

很多人感觉存储技术的门槛高,其实只要捅破了那层窗户纸,再经过长时间的历练,掌握存储核心技术也不是不可能。“不过,还是那句老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范瑞琦表示,“现在再回头看看华为那些做得十分成功的产品线,没有一个不是从不懂开始,最终做到了业界第一。存储业务也一样,若想获得成功,必须靠我们自力更生。”

2011年,华为整个公司的收入超过300亿美元。虽然整体业务发展良好,但是华为居安思危,还在不断挖掘新的业务增长点。“我们内部并不认同CT业务已经触到天花板这一说法。在CT领域,尤其在一些细分领域,我们还有潜力可挖。在CT领域,我们会继续精耕细作。”范瑞琦表示,“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寻找一些新的增长点,存储及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将是未来我们投入的重点。”

在坚定地走入存储领域以后,华为就将目标对准了业界第一的厂商。“从过去华为CT产品线的成功经验看,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永远当不了业界第一。有时,客户只是在某个点上推了我们一把,我们的整条产品线就盘活了。”范瑞琦举例说,“在3G业务刚刚兴起时,华为准备进军欧洲市场。当时荷兰一个规模不大的电信运营商提出要建分布式基站。华为3G业务的领导在客户现场当场拍板,开发分布式基站解决方案。后来,这一模式得到了成功复制,华为3G业务顺利进入欧洲以及全球市场。如果当初我们因循守旧,只跟在网络市场大佬的身后,而不去创新,那就没有今天的华为。毕竟国外厂商具有先发优势,如果只跟着他们学习,永远不可能超越他们。在存储领域,情况也是一样的。”

存储的许多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国外厂商手里。经过这么多年的市场培训,中国用户对存储的认知以及对存储技术的评审能力都得到很大提高,使用存储的经验也更丰富。那么,中国用户在存储方面的兴奋点究竟在哪里呢?“再谈SAN或NAS吗?用户已经十分熟悉。当我们向客户介绍华为的高性能全SSD存储阵列以及可以灵活扩展的集群NAS时,用户立刻表示有兴趣试用。”范瑞琦表示,“我们要想在存储领域闯出点名堂,就必须依靠创新。”

有所为 有所不为

从产品和解决方案层面看,华为始终坚持一点,就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来规划产品线,同时实现技术创新。这种创新不是盲目的,还要匹配华为本身的技术和服务能力,以及满足合作伙伴的需要。

为满足企业级关键应用的需求,高端存储必须更加稳定、可靠、易扩容,产品供应商还要具有驻厂服务的能力等。在今年9月举行的华为云计算大会上,华为了以HVS为代表的高端存储产品。范瑞琦向记者透露,华为高端存储产品的订单量已经达到了两位数。华为高端存储的一位产品负责人蓄起了胡须,声称高端存储的销量不突破100台,他就不剃胡须。

除了适合企业级用户的高端存储以外,华为存储的另一个重点是面向大数据、办公室OA系统和以数据为赢利工具的客户的存储。这类存储主要用于处理海量数据,追求高性价比和高性能,主要由x86硬件平台和开源软件组成。这类存储考验的是存储厂商在软件方面的水平。因此,华为一直在不断加强对存储软件的研发投入。目前华为存储近3000人的研发团队中,90%的人做的是与软件有关的研发工作。“其实,反过头来看企业级高端存储,其核心也是软件,比如我们用于高端存储中的核心操作系统XVE。我们在今年的RAID 2.0其实也是软件。它将2TB磁盘的数据重构时间从原来的28小时缩短至20分钟。在硬盘容量越来越大的今天,RAID 2.0技术的重要性将日益凸显。”范瑞琦表示,“中关村的许多商家可以利用标准化的处理器、内存、硬盘等硬件攒PC甚至是服务器,但是为什么没有人能攒存储?就是因为存储技术的高门槛在于软件。”据记者了解,目前华为存储在中国的收入15%来自于服务,剩下的收入中,硬件和软件各占一半。

“被集成”的策略在华为存储的会上经常被提及。其实,“被集成”的策略适用于华为整个IT业务。即使在今天华为拥有如此丰富的产品线的情况下,华为仍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华为存储部门的主要工作就是把存储设备做好。但是从客户的需求来看,客户需要的是能解决其实际问题的整体解决方案。这时,如果我们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试图涉足所有的产品领域,虽然可能会获得非常漂亮的销售业绩,但是华为存储的核心竞争力将无从谈起。我们不要销售额上体现出的这种‘虚胖’。我们只要能够保证存储产品的综合竞争力,其他的部分可以通过合作伙伴来实现整合,为用户提供一揽子的解决方案。”

在企业市场上,没有一家厂商的IT产品和解决方案能包打天下。开放合作是ICT时代的主旋律。华为深谙其理,很早就与Intel、IBM、Accenture、Citrix、CA等300多家合作伙伴携手,提供覆盖全行业的端到端IT解决方案。“华为存储成绩的取得,与这些合作伙伴是分不开的。比如,一年之中我本人要去两次希捷公司,而希捷负责与我们业务对接的产品负责人每个季度至少来我们公司一次。”范瑞琦介绍说,“如今,我们已经有2000多家经过认证的系统集成商、渠道商等下游合作伙伴。我们与合作伙伴紧密合作,与客户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甚至共同规划、开发定制化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华为存储的特色之路

记者曾经采访过许多中国存储厂商的高层,他们的一个共同点是,都非常热爱存储这项事业,并以建立中国自己的存储品牌为荣。但是大多数的中国存储厂商都苦于无法把规模做大。这一方面是技术能力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战略眼光的缺失。ESG中国区总经理王丛表示:“策略与战略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策略通常是短期行为,而战略则关乎企业未来长远的发展。”

对于中国存储厂商如何实现突破,陈靓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努力摆脱低端产品低价竞争和同质化竞争的状态,加大研发力度,积极跟进新兴技术和行业应用的发展,提高在高端产品市场上的占有率;多采取合作策略,增强与国际一线厂商在各领域的合作,提高学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产品线的建设能力;加强对存储市场发展规律的理解,组建国内存储发展联盟,走以合作代替竞争的发展之路。

谈到华为存储的特色发展道路,范瑞琦总结了以下三点:第一,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第二,敢于在关键技术上进行投入,将来成都基地就是华为存储的核心;第三,坚持“被集成”的策略,凸显华为存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联合合作伙伴,将整体解决方案交付给客户。“我们善于、愿意也有能力把业界先进的技术集成起来,将其转变为产品和生产力,为客户创造价值,同时自己也获取合理的利润。我们必须控制自己的欲望,掌握好自己研发与寻求合作之间的度,有时还要主动让出一些市场空间给合作伙伴。”范瑞琦表示,“从选择战略合作伙伴的角度看,我们IT业务的上游供应商与CT业务的供应商有90%是重叠的。如果我们能继续有效利用这部分资源,那么不仅可以扩大采购规模,而且可以更有效地控制采购成本。”

业务转型顺势而为

随着华为业务向多元化发展(包括运营商BG、企业BG、终端BG),华为存储并入到企业BG IT产品线,并成为华为云计算战略及企业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IT和CT进一步融合的大背景下,企业对ICT系统的需求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华为存储希望通过不断创新,以及深厚的软硬件及系统研发功底,同时依靠丰富的产品线和宽广的全球化平台,帮助企业适应IT的变化,精简企业IT系统,快速响应企业自身业务变化的需求。

王丛认为,IT与CT两个领域对资源的需求不同,产销模式也不相同。华为进入IT领域既有优势,也有挑战。“华为进入IT市场对增加海外市场收入的贡献会更大。目前,全球50大电信运营商中,48个是华为的客户。在海外市场,华为品牌的口碑非常好。电信运营商已经采用华为的网络解决方案构建起了自己业务的骨架,而存储和云计算解决方案相当于血肉,只要产品或方案本身稳定可靠、性能高、性价比优,会更容易赢得电信运营商的青睐。”王丛表示,“现在全球的电信运营商都在转型,进入IT领域是必然趋势。华为如果能顺应大势,推出更优的云计算整体方案,未来还是大有可为的。”华为公布的数据显示,华为已经在电信云领域初步建立了品牌优势,其备份解决方案逐步完善,已能提供从单业务解决方案到运营商全网的解决方案,订货量也实现了5倍增长 。

有竞争对手认为,凭借固有的“狼性”文化,华为在存储以及云计算市场上肯定会取得成功。不过,华为也面临一些困难。比如,在电信行业,华为虽然可以大量复制其解决方案和成功的经验,但是企业客户更分散,需求更加多样化,竞争对手也更多。华为是否有能力和精力照顾好每一个企业客户呢?

“从CT到IT,关键还是要找到一个切入点。云计算就是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范瑞琦表示,“云计算的概念最早就是从电信运营商那里兴起的。以前,我们给电信运营商提供的整体解决方案中有一半是服务器、存储等IT设备。那时,我们自己没有这些产品,只能集成合作伙伴的。后来,我们发现企业用户对存储的需求量非常大,而且存储产品本身的利润空间也很大,所以我们坚定地迈入了存储领域。”

云计算是华为的一个重要战略方向。华为存储致力于提供稳定、高效、可扩展的存储解决方案。该方案以数据中心的存储虚拟化为核心,通过为不同类型的数据配备相对应的云引擎,来满足存储资源共享的需要;以横向扩展技术满足云计算业务的数据量从TB级到PB级的平滑过渡;通过存储云引擎进行数据融合,让用户轻松应对云计算时代业务的高速增长。

从大机时代到小机时代,从PC时代到互联网时代,再到今天的云计算时代,IT一直在变革,客户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变化对于华为来说就是一个新的机会。2010年,华为提出了“云、管、端”协同的策略。其实,这三方面都是华为的特长。华为有网络的管道,有各类的终端设备,还有云业务。用户如果需要一站式的云服务,华为可以把这些云、管、端的产品集成在一起提供给客户。云计算对于华为来说是一个实现产品整合的契机。“企业级的存储产品与适合云计算需求的存储产品之间还是有距离的。如果华为能够先让大部分的电信客户接受其云存储解决方案,那么在企业级存储市场上开疆拓土会更容易。华为若想在存储市场上有所作为,一方面要增强软件方面的实力,另一方面还要有更前瞻的存储战略。”王丛表示。

华为的“狼性”还管用吗

华为存储研发的定位十分明确,就是做自己擅长和与自身业务有关的技术研发,而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华为存储宁愿“被集成”。

有人将IT的发展历史作了一个大概的划分:2000年以前是IT制造时代,一个企业只要能够通过有效的手段降低生产、制造、物流等多个环节的成本,就能够在IT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2000年以后则进入了IT概念文化时代,存储产业就是一个典型。在这个时代,一个企业仅靠人力众多、敢投入和实干精神未必能够取得领先优势。ESG中国区总经理王丛表示:“在IT概念文化时代,领先者一定是那些既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又能高瞻远瞩,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的企业。像重复数据删除技术领域的Data Domain公司、集群NAS领域的isilon公司等,虽然这些公司一开始只有几十个人,但最终都成了各自细分市场上的佼佼者。”

相比于国内其他的存储厂商,华为在存储领域的投入不可谓不大,而且没有人怀疑华为的执行力和管理能力。但是仅凭这些优势,华为就能在存储研发上实现实质性的突破吗?曾经让华为在CT市场上战无不胜的“狼性”文化在存储市场上还能有施展的余地吗?

微创新也能有好效果

人们对中国存储厂商的一个普遍评价是:实战能力强,但是前瞻性与战略性偏弱。不可否认,存储的众多核心技术源起美国。作为后来者,中国存储厂商一开始都要经历学习甚至模仿的阶段,这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跑,就不可能成为市场第一。这不是华为的一贯作风。在低端产品上,通过学习和“拿来主义”,有些厂商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从零做到有声有色,但是若想在中高端产品上形成自己的竞争力,如果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战略眼光,成功的概率会非常低。王丛表示:“一个成功的存储厂商的标志之一是它的前瞻性,这是多年经验积累的结果。说得更直白一些,一个存储厂商若想取得成功,就必须拥有一批懂得存储架构、了解存储技术前世今生的专业技术人员。”

早在2002年,华为就开始了存储技术的基础研发,并且于2005年开始了小规模的存储产品化。据华为存储开发部副部长孙凌翔介绍,当时华为有意控制着存储研发和产品化的节奏,基础研发团队的人数始终控制在100人以内。“我们一开始并不急于实现存储的大规模商品化。因为我们清楚,存储的技术含量非常高,需要时间慢慢积累。数据和信息是企业的关键资产,如果没有稳定的存储技术作为支撑,厚积薄发,我们就不会做出好的存储产品,那样会给客户带来不利的影响。”孙凌翔表示,“我们希望把所有的关键存储技术都研究透,有了‘三板斧’再全面进军存储也不迟。”

现在,华为存储的研发主要分成三个层面:第一,硬件的优化与升级换代,这也是华为所擅长的;第二,底层软件的研发,包括存储操作系统、资源虚拟化、访问资源的均衡化等,其中RAID 2.0虚拟化平台的推出就是华为应对大数据挑战的一个阶段性成果;第三,与上层应用相结合,提升存储的效率。华为在存储方面没有历史包袱,所以在技术创新上敢为天下先。但是华为存储研发的定位十分明确,就是做自己擅长和与自身业务有关的技术研发,而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华为存储宁愿“被集成”。比如,在媒资市场,华为就与昆腾公司合作,针对其StorNext软件进行联合验证和优化。

“我们刚进入存储领域时,没有经验,当然要向市场的领导者学习。不过,学习别人长处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快速起步。如果我们想取得最后的成功,最重要的还是依靠创新。”范瑞琦表示,“但是创新有时也会陷入误区,那就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这会让创新转变为求怪、求变。这是错误的。真正的创新是以客户需要为导向的创新,是一种开放式、合作的创新。”华为存储不会时时刻刻将自主创新挂在嘴边。华为存储坚持认为,创新一定是开放的,只要是有用的、适合的,并且能够将技术快速转变为生产力、为用户创造价值的技术就可以借鉴。创新不一定非要具有革命性,有时即使是很小的一个创新点,也能让客户受益无穷。

范瑞琦举例说:“我们将4TB硬盘与RAID 2.0技术相结合,就获得了客户的高度认可。这种结合可以给客户带来明显的好处,比如节省存储空间,提升存储系统的整体可靠性等。此外,我们还基于大容量磁盘开发了‘高密框’。它可以在一个4U机箱内容纳75块4TB的磁盘,存储容量达到惊人的300TB。这样高密度的存储解决方案对于互联网企业、高性能计算等来说是一个理想的选择。我们有能力在4TB硬盘的基础上实现创新,才有可能给客户带来更多价值。”

成功的产品、成功的人

从2002年开始存储基础性研发工作时的不到100人,到成立华为赛门铁克时的1000人左右,再到如今,华为存储的工程师队伍已接近3000人。在技术团队迅速扩张的同时,华为存储的人员流失率始终保持在一个低水平。“除了少数从外面聘请的高端技术专家以外,其余的存储技术人员基本都是华为自己培养的。”孙凌翔介绍说。

从事存储操作系统开发的崔文林从华为其他产品线进入华为统一存储研发部门已经有三年多时间。曾经在其他公司有过短暂工作经历的他表示:“华为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所大学。我们同一个部门的大部分员工都在30岁以下,大家相处起来感觉像兄弟一样,工作氛围十分融洽。华为公司的人际关系比较简单,只要你付出了,就会得到相应的回报。我本人十分享受这种工作氛围。”

除了工作环境和谐之外,让年轻的研发人员感觉有吸引力的一点是公司的人才培养机制——导师制,也就是传帮带。“每位新员工入职后的一年内,都会有一名公司指定的导师为其提供帮助和指导。新员工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向这位导师请教,这就保证了新员工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上手。新员工入职的前半年,通常是学习和参与基础的开发、认证工作,后半年就可以真正地参与到产品的开发中,承担新产品开发与交付的工作。”孙凌翔介绍说,“通常来讲,在华为存储研发部门工作一年以上的员工,就可以称为是‘老员工’。通过内部的学习平台,以及公司提供的与外界交流的机会,我们的研发人员可以很好地把握存储业界的最新技术趋势,并能与销售配合,了解客户的需求,从而更好地进行产品的研发。”

崔文林补充说:“在我所处的研发团队中,每年都会有新员工入职。通过传帮带这种机制,每个新员工都能快速成长。我们的工作就是通过自己的能力将技术快速转变为产品。产品的成功就是我们个人的成功。”

软件不再是短板

2002年,华为刚介入存储研发时,主要做的是存储底层的操作系统以及RAID、缓存算法等方面的基础性研究工作。“2002年之前,存储产品的价格非常昂贵,而且市场上主要的存储厂商全是国外的。当时3G市场虽然处于上升势头,但是我们已经在考虑“后3G时代”应该寻找什么样的新业务增长点。”孙凌翔表示,“无论是从发展民族产业,还是从寻找企业自身持续发展的动力的角度讲,我们都强烈地意识到,必须进入存储领域。”

2006年,华为通过与赛门铁克成立合资公司,不仅丰富了硬件产品线,而且逐渐补齐了软件产品。

从产品的角度看,通过前几年的积累,华为不仅推出了软硬件整合的存储解决方案,而且在存储底层的硬件优化、软件与应用的优化、文件系统、异构存储的兼容性等方面都学到了不少经验,这对于日后丰富华为存储的产品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华为的技术人员与赛门铁克的技术专家在产品设计、存储基础架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华为的存储架构师团队因此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更重要的是通过与客户的沟通和产品交付,华为对存储的认识得到快速提升,知道客户的真正需求是什么,知道如何做才能真正提升客户存储的使用价值。

在华为收购华为赛门铁克之后,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华为存储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孙凌翔介绍说:“除了存储基础研究的实力得到增强以外,华为2012实验室在基础芯片、数据库、文件系统等方面的研究对于提升华为存储的整体实力、构建高效的底层存储架构也十分有益。另外,受益于华为在整个IT产业链上的投入和积累,华为存储与服务器、网络的结合产生了1+1+1大于3的效果。总之,华为为存储业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市场平台,更方便了存储部门了解客户的需求,更好地销售存储产品,为客户带来更多的价值。”

孙凌翔回忆说:“2006年以前,国内其他存储厂商的通常做法是自己做硬件,然后再找成熟的软件进行集成。虽然当时华为也可以选择这条道路,但是最终华为还是决定自己在软件上进行投入,而与赛门铁克合作让华为迅速填补了在上层软件、文件系统以及异构存储等方面的空白。现在看来,这些正是华为存储产品化做大做强的一个重要基础。”在RAID 1.0时代,华为存储的一个特点是硬件领先,软件偏弱。随着RAID 2.0的推出,华为在存储软件上也开始领先。如今,华为存储软件研发的投入逐渐增加。以前,华为存储软件的策略是填补空白;现在,华为存储软件要做的是找到新的业务增值点,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因此像数据保护、三地三中心、结合数据库应用的增值解决方案等成了华为存储关注的重点目标。

“在存储软件开发方面,我们每天都不断地前进,并一步步逼近那些成名已久的存储公司的水平。我们每天都在学习新的技术,掌握新的发展动向。我们的不足之处可能在于我们做存储的时间还不够长,经验略逊,毕竟存储是一项经验性很强的业务。”崔文林表示,“不过,华为研发团队有一种精神——败则拼死相救,胜则举杯相庆。每次在新产品之前,大家都会变得更加团结,谁也不愿意在临门一脚时出现差错。”

以客户需求为先导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快新产品上市速度,同时保证产品的质量对于研发人员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我们在存储研发上采用了矩阵式的架构,横向按技术领域分工,纵向按产品线分工,然后会针对某一个特殊产品的研发成立项目组。这一机制保证了产品开发的速度。”孙凌翔介绍说,“实现产品交付速度与质量的平衡,最关键的是保证基础平台的稳定性。做到了这一点,日后在产品更新换代时,只要在产品策略、管理和核心业务功能的定制化上做一些调整就可以了。如今,我们平均每年都会一个大的软件版本,同时伴有两次小版本的升级。”

华为存储的研发从一开始就是面向全球客户市场的。华为在北美地区有专门做前沿技术研究的团队,他们会跟踪国际厂商的最新技术动态,并与全球网络存储工业协会(SNIA)这样的存储行业标准化组织保持密切的沟通。在国内,华为以成都为核心,建立了覆盖北京、深圳、杭州和西安的存储研发网络。下一步,华为还会在海外进行研局,以色列、加拿大以及欧洲地区都在考虑范围之内。孙凌翔介绍说:“我们内部有一个完整的需求管理分析平台。我们的员工在与客户交流后,会将来自于全球客户的需求录入到需求管理分析平台中,并及时跟踪处理。我们的产品研发、软件版本升级等都是针对客户需求做出的。有时,我们还会为一些比较特殊的需求专门开发一个新的产品。这些做法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解决客户的实际问题。”

谈到未来存储研发的重点,孙凌翔介绍说:“我们还要不断完善存储产品的客户管理界面,并将存储产品与客户应用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增强数据保护的能力,持续提升存储的效率。”对于存储客户来说,数据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大多数中小企业客户还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备份、容灾机制。因此,华为下一步会在容灾技术方面进行大量投入。另外,数据分析与挖掘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发展方向。孙凌翔表示:“我们会进一步做好存储的整体优化,为数据分析和挖掘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2012实验室是在华为原中央研究院的基础上建立的。它专门负责研究如何应对未来“数据洪水”泛滥带来的挑战,它包括很多子实验室,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数据库、文件系统、半导体新工艺等。据范瑞琦介绍,在存储技术的研发上,华为存储业务部门与2012实验室既有协作,也有分工。华为存储研发部门做的是未来一两年内可能使用到的存储技术开发,而未来3~5年可能用到的存储技术预研则由2012实验室的相关部门来完成。

实现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产品创新

以客户需求为驱动、以应用为先导实现创新,并且为客户解决其实际问题,这是华为存储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

赛迪顾问分析师陈靓认为,华为存储若想取得成功,必须从以下两方面实现突破:一方面,华为存储必须扩大其产品线覆盖范围,同时加强相关软件的研发力度,逐步走向高端市场,从而形成从低端到高端的存储全线产品的覆盖能力;另一方面,华为存储应该与华为的服务器、数据中心以及云计算部门协作,充分发挥这些部门的优势,迅速提高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进一步扩大市场覆盖面。

但是,随着竞争者纷纷涌入,以及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在低端存储市场上,华为存储面临的竞争必然会更加激烈;而在高端市场上,华为的中高端存储产品与国外厂商之间还有差距。腹背受敌,华为存储将何去何从呢?

抓好两端

2012年9月5—6日,华为在上海举办了2012华为云计算大会。在这次大会上,华为存储厚积薄发,在统一存储、云存储和集群NAS等领域都推出了升级换代的产品。走向高端存储市场,同时抓住云计算、大数据带来的商机成了华为存储的新发力点。这次大会可以看作是华为在存储产品上的一个分水岭。以前,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华为与国内其他存储厂商类似,以中低端产品为主,但是经过了华为赛门铁克的回归以及新产品的更新换代之后,华为存储正在经历一次新的蜕变。

外界认为,华为赛门铁克公司称得上是为华为存储培养专业人才的“黄埔军校”。在收购华为赛门铁克公司之后,华为存储不仅拥有了一支庞大的专业存储人才队伍,而且具有了国际性的战略眼光,可以紧紧跟随国际最先进的存储技术趋势。“十年前,华为刚刚涉足存储领域时,技术和经验均不足。但是,华为在CT硬件产品设计方面的优良传统及经验则被保留并充分运用于存储硬件产品的设计上。硬件产品强于软件是2006年之前华为存储产品留给人们最深的一个印象。”华为存储市场部产品规划经理郑梁介绍说,“2006年,华为赛门铁克合资公司的成立很好地弥补了华为存储在软件上的短板。虚拟化、集群软件、文件系统等基础软件的融入,基本补齐了我们的软件产品线。现在,我们的主要工作是在这些软件的基础上进行面向客户实际应用的创新。”

从产品和技术的角度看,当前存储市场有两极化的趋势:一方面,针对数据中心和企业级关键业务的高端存储更加强调高性能、高可靠性和高可用性;另一方面,针对大量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储、备份则要求具有更大的容量、更强的扩展能力以及更低的成本。

华为正好抓住了存储的两端。比如,华为今年9月强势推出了HVS企业级高端存储。这一汇集了华为全球数百名工程师以及上万名客户经理、历经三年多研发出来的产品,可谓是华为创新存储技术的集大成之作。它采用智能矩阵式系统架构,配备全虚拟化的存储操作系统XVE,可以作为新一代数据中心的主存储平台。范瑞琦表示:“HVS具有可信、高效和弹性的特点,可以更容易地使得拥有大型、数据密集型应用的客户从中受益。我们希望通过HVS树立华为‘全球可信赖的高端存储’的产品形象。”除了高端存储产品以外,华为在针对大数据的存储解决方案上也推陈出新,比如华为大数据存储产品N9000就精彩演绎了“X位一体”的创新理念,将文件系统、重复数据删除、备份、归档以及数据分析等集成在一起,可以支持其他第三方的数据库和Hadoop平台。范瑞琦介绍说:“N9000采用大规模分布式架构,可以从3个节点起配,最大可以扩展到288个节点,并将海量数据分析、存储和数据共享融为一体,从而降低了大数据存储的应用门槛。”

前不久,华为在业内的一片质疑声中将企业级的4TB硬盘引入到企业级存储解决方案中。华为之所以有信心引入4TB硬盘,那是因为它开发出了创新的RAID 2.0技术,可以大幅提升损坏硬盘的数据重构速度。4TB硬盘的使用,不仅可以降低存储系统的TCO(整体拥有成本)和能耗,而且提升了系统的可靠性,降低了数据丢失的风险。RAID 2.0技术的诞生,打破了传统RAID组的限制,将硬盘层变成一个完全虚拟化的资源池。与RAID 2.0类似的诸多在存储底层技术上的创新,使得华为在企业级高端存储和大数据存储两个发力点上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此外,以Smart系列为代表的软件产品家族的不断完善,也让华为存储软硬件两条腿走路的策略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执行。“我们要做一个存储平台体系,RAID 2.0技术、虚拟化的存储操作系统XVE等都是这个体系中关键的支撑点。有了这个存储平台,我们就能将客户的应用与底层的存储介质和技术很好地衔接起来。这也能够充分展现华为存储平台的桥梁作用。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这个平台上实现微创新。”郑梁表示。

云存储的三大核心

2008年,华为就在广东移动有了第一个云存储的成功案例。当时,华为为广东移动的139社区部署了一套分布式的存储系统。这样一套系统很好地解决了广东移动139社区在存储系统扩展方面的限制。华为云存储领域总经理袁远回忆说:“当时,我们对云存储的概念并没有深刻理解,只有一个朴素的认知,就是云存储应该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经过这几年的历练,我们对云存储的技术和应用有了新的理解,那就是云存储是一个面向公众的存储服务型架构,它必须具有安全、高效、低成本的特点。”

如今,在华为的存储产品线中,云存储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产品,而是一个解决方案。针对不同行业客户的需求,华为能够在现有存储产品的基础上进行优化组合,以客户应用场景为中心提供满足其应用需求的云存储解决方案。

TCO的控制是客户最关注的海量存储的能力。如果产品本身的安全能力不足,客户就必须投入额外的设备和人力去保证产品的安全性。华为UDS正是以TCO控制为核心设计目标的,其存储容量达到EB级。

2012年7月传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华为UDS海量存储系统通过了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 OpenLAB的性能和扩展性测试。CERN是全球最大的粒子物理研究机构,每年有超过25PB的研究数据需要存储和分析。华为UDS海理存储系统充分展现了EB级扩展、安全可靠和高效融合的特性,受到了包括CERN在内的众多高端用户的肯定。CERN OpenLAB总负责人鲍勃·琼斯表示:“我们在数据密集型模拟和分析方面正面临极限,与华为的合作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令人激动的新途径。华为UDS海量存储系统优良的架构设计,使得我们可以轻松应对未来EB级数据量的存储挑战。此外,UDS采用ARM架构,因此具有更低的功耗。”

一些中国存储厂商认为,云存储给了中外厂商一个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平等竞争的机会,中国存储厂商甚至可以在云存储上实现弯道超车。但是一些在存储领域打拼了几十年的国外厂商则认为,存储从某种程度上比拼的还是技术积累。“我们既不能抛开过去谈现在,也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只依靠惯性前进。”郑梁表示,“云存储有三个核心,包括大容量、高安全性和低TCO。只要抓住了这三点,云存储就会大有作为。”面对大数据的挑战,传统的双控存储架构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传统RAID组也不能保证数据的快速恢复,其对故障硬盘的容忍能力有限。控制器本身的故障风险更容易引起整个系统的故障。华为UDS以智能磁盘(一块ARM芯片对应一块磁盘)为核心,采用全分布架构。单一智能磁盘损坏并不会影响到存储系统的其他部分,此外在智能硬盘之间采用分布式冗余技术,提高了存储系统整体的可靠性。华为UDS采用低功耗ARM芯片,相比同等容量的其他存储产品,能耗降低十分显著。由于找到了云存储的症结所在,华为在云存储方面已经领先业内其他厂商一步。

袁远谈到了云计算推广策略:“我们的一个重点是将云推向‘端’侧,即让企业和个人更方便地享受到云计算带来的便利。在存储方面,我们主要是做好基础架构。我们还将通过与全球的电信运营商、云服务商合作等方式,实现云服务业务模式的创新。”

统一存储的差异化

2012年,统一存储大放异彩。统一存储这一几乎是十年前的技术如今在中低端存储市场上又焕发了第二春。包括EMC、NetApp、HDS、华为等在内的国内外主要的存储厂商如今都拥有统一存储产品。简单说,统一存储就是将SAN与NAS等融合在一起。进入统一存储市场的厂商背景各不相同,有的是从NAS起家,有的则擅长SAN。统一存储虽然在形式上实现了SAN与NAS的统一,但遗憾的是,SAN或NAS厂商各自的短板并没有因此被补齐。华为存储产品线统一存储领域总经理张立武表示:“华为统一存储的优势在于,在SAN和NAS上实现了均衡架构,真正实现了SAN和NAS的统一。”

虽然是后来者,但是张立武对华为在统一存储市场上赶超竞争对手充满信心。他表示:“传统的存储都是被动存储,需要大量人工管理。现在,智能化成了存储的一个新发展方向,更多的管理功能被赋予给存储硬件设备。在存储智能化方面,我们从2007年就开始了相关的技术研发。在技术方面,我们与业界领先厂商基本保持同步发展。”

2012年7月10日,华为在北京了OceanStor T系列统一存储产品,包括OceanStor S2600T、OceanStor S5500T、OceanStor S5600T和OceanStor S5800T四个型号。这些产品可以满足大型数据库OLTP/OLAP、高性能计算、互联网运营、集中存储、备份、容灾、数据迁移等不同业务的应用需求。与硬件同时的还有华为Smart系列软件。据透露,华为存储市场部与技术部的同事们闭关了三天三夜才最终确定了Smart的核心理念。Smart系列嵌入式软件是华为统一存储最核心的技术。“实现存储的智能化,软件必不可少。在存储资源虚拟化、自动精简配置等软件技术上,华为一直没有停止创新的脚步。”张立武表示,“与通过收购其他厂商的产品然后再进行集成不同,华为统一存储没有历史的包袱,可以将各种需要的技术全部无缝融合。此外,在统一存储的产品细分方面,我们也做得比较好,最低端的产品可以覆盖6万元以下的产品市场。”

从2008年就开始逐步实现存储融合的华为,现在又把眼光放在了数据保护和保证业务连续性的技术上。“即使是5分钟的系统宕机,电信运营商也无法容忍。在CT领域打拼多年的我们对此有切身体会。因此,如何实现存储的智能化管理,提高存储的可用性,保证业务连续性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张立武表示。

2012年是华为存储产品的一个大年,所有重点的产品线都推出了新产品。新一代OceanStor T系列统一存储刚不久,华为存储的下一代产品原型就已经出来了,目前正处于测试中。在产品更新换代方面,华为存储一直有一种紧迫感,一点也不敢放松。“存储智能化非常重要。”张立武再次强调,“未来,存储产品要更加人性化,不仅价格会更便宜,而且不具备专业技术的人员也能操作和使用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智能化是不可或缺的。”产品的平民化,让华为当年在CT市场上用IP技术战胜了强大的ATM。现在,同样的事情很可能在存储市场上重演。

大数据存储:性能和性价比领先

在华为赛门铁克公司运营期间,N8000系列集群NAS产品就是一个明星产品。直到现在,华为存储仍以N8000系列集群NAS的高性能为傲。据华为NAS与数据保护领域总经理经宁介绍,在2009年、2011年及2012年,N8000系列集群NAS先后做过三次SPEC性能测试,都打破了当时的同系列产品性能测试记录。

“满足客户对性能的持续需求是华为存储一贯的目标,在集群NAS等大数据产品领域就更是如此。”经宁举例说,“今年9月,我们了面向大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N9000产品,它采取横向扩展的分布式架构,具备很强的弹性扩展能力,可线性扩展系统性能。无论是N8000,还是N9000,都具备高性能和高性价比的特点。通过一次次的产品性能提升,我们要向客户表明,华为有能力为客户提供满足其需求的存储解决方案。”

华为的存储产品全部采用实证式的测试方式,细致到每个性能指标。为测试N8000系列集群NAS的极限性能,华为存储曾在自己的数据中心里成功地搭建过一个总容量为15PB的存储环境,运行了三个多月。当时整个机房的机柜都被用于此项测试。“即使我们的存储设备性能屡破记录,通过与一些客户进行沟通,我们还是感受到客户有更高的要求。”经宁补充说,“我们不断努力,希望我们的存储产品在各个方面都能更加贴近客户的实际需求。我们要让客户看到我们的进步,对我们产品的持续发展能力更加有信心。”如今,华为的存储解决方案中心正在着手搭建一个100PB的存储环境。

在大数据产品方面,华为采取了更为开放的架构。新的N9000产品采用标准化的存储服务器硬件架构,整合了华为自己的交换机等产品,形成了全分布式的、海量、易扩展的大数据平台,存储、备份、数据库分析等技术全部整合到一起。如果将华为的大数据解决方案平台比作一个金字塔,那么最上层就是分布式数据库、Hadoop等,中间层是分布式NAS单元,下层则是分布式备份、归档等单元。这样一个完整的大数据解决方案具有高弹性,可以从小规模开始部署,并可根据客户的需求持续扩容。

“在集群NAS等大数据解决方案的推广方面,我们采用由点及面,从垂直行业先找到突破口的方式。比如,我们从2009年就开始研究媒资行业的几个重要子系统的存储需求,包括对时延、带宽和容量的要求等,然后根据不同子系统的需求找到与存储的契合点。”经宁介绍说,“华为存储从一开始就以全球化的战略眼光和策略经营存储业务。现在我们新的存储产品时,宣传资料都是先确定英文版,然后再撰写中文版。举例来说,我们现在重点关注的媒资行业,率先在欧洲地区找到了突破口,德国、英国的一些电视台都采用了我们的大数据存储解决方案。”

记者手记

始终保持一种学习的心态

11月15日早晨,作为华为成都新基地建成后第一批正式到访的记者,我们漫步在园区中,感受着成都冬日难得一见的温暖阳光。在生气盎然、规模庞大的园区内,间或分布着10多幢浅灰色的大楼。这些楼虽然朝向不同,但是外观几乎一模一样,难怪一些刚到园区上班的员工经常会走错路。属于华为存储产品线的大楼目前有4幢,最重要的还包括一个至少是全亚洲规模最大的解决方案演示和验证中心。待中心全部建成以后,那里将是华为全系列存储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展示、测试和兼容性验证中心。

由于园区还没有完全投入使用,一些大楼的内部还在进行装修或设备安装调试。不过在序号为U7的大楼正门上方悬挂着的“欢迎存储产品线兄弟姐妹进驻”字样的条幅则表明,华为存储业务已经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两天的时间里,记者采访了包括华为存储产品线总裁、华为存储各重点产品线总监以及华为存储基层研发人员等在内的多位华为存储的员工。从他们身上,记者强烈地感受到了一种已经深深融入到华为企业文化中的精神——不断学习,持续创新。

在华为统一存储部门负责Cache和QoS设计和开发工作的崔文林在三年前就是主动要求进入存储部门的。他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认为进入存储这个朝阳产业,能够学习更多的知识和专业技能。他刚进入华为公司时,感觉华为公司就像是一个大学校园,每天他去上班时就感觉像是去上课。在一个平等、宽松、团结而又充满责任感的研发团队和氛围中,他感觉自己在不断进步,同时也为一个个新产品的诞生而自豪。

外界有人这样评论:华为赛门铁克公司回归华为后,经过几年合资公司的学习与实践,华为存储已经可以“毕业”了。华为存储产品线统一存储领域总经理张立武认为,华为通过不断学习,积极参与SNIA、SNW等国际组织与活动,逐步掌握了用IT的眼光、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掌握了站在宏观战略的角度上前瞻性地去考虑存储业务发展的方法论。但是,华为从CT领域跨界到IT领域,毕竟是进入了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以往华为在CT领域取得了成功,并不一定就能保证华为在IT领域继续取得成功。因此,华为存储部门还需要时刻保持一种学习的心态。

华为云存储领域总经理袁远表示:“通过前几年的积累,我们在存储的技术和商业模式上已经摸索出了一些成功的经验,虽然距离存储领域的TOP1还有距离,但是在云存储这类新兴的业务上,大家是从同一起跑线出发的,而且我们保持着领先地位。我们的高端存储、云存储以及统一存储的更新换代产品才刚刚。我们在产品的创新和应用方面仍然有一种紧迫感。”

采访结束后,记者走出园区时,天色已黑。在办公楼的大堂,记者遇到了三三两两从食堂吃完晚饭回来继续加班的华为存储部门的员工。在华为成都基地,这已经是一种常态。看着这些普遍年龄在30岁以下的员工轻声谈笑着走过,记者有一种走进了大学校园的感觉。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曾反复询问被采访者:你认为华为存储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看着这些青春的面孔,想着将存储业务做大做强视为最大成就的华为存储领导与员工,记者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上一篇:科学信息交流模式研究综述 下一篇:关于对新闻采编人员素质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