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正固本清热法治疗小儿感染后低热综合征的临床价值

时间:2022-08-05 12:17:40

扶正固本清热法治疗小儿感染后低热综合征的临床价值

【摘要】 目的:探讨扶正固本清热法治疗小儿感染后低热综合征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抽取本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80例小儿感染后低热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本组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药物治疗;观察组40例,采用扶正固本清热法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扶正固本清热; 小儿感染; 低热综合征

中图分类号 R72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3-0121-02

小儿感染后低热综合征是临床儿科常见疾病,主要是小儿在急性重症感染后出现的一种持续低热症状,并且伴随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等症状,是经过反复体验以及多次的实验室检查无异常发现的一组症候群[1]。临床研究发现小儿低热的产生与患儿的机体抵抗能力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2]。其中,体质虚弱是患者产生低热的基础,同时疾病的发生也是导致患儿疾病抵抗力低下的结果。现代药物治疗小儿感染后低热综合征临床效果极差,而扶正固本清热法治疗小儿感染后低热综合征效果确切。为此,随机抽取本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80例小儿感染后低热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感染后低热综合征患儿,年龄8个月~10岁,平均(4.0±1.2)岁。其中,男40例,女40例。患儿入选标准:病程1~3个月(32例患儿1个月,22例患儿2个月,26例患儿3个月),所有患儿在入院前均有应用抗生素史。对照组40例患儿,22例患儿伴有消化道感染,18例伴有呼吸道感染;观察组40例患儿,23例患儿伴有消化道感染,17例伴有呼吸道感染。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本组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药物治疗;观察组40例,采用扶正固本清热法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生命体征、临床症状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症状

本组的80例患儿均在重症感染症状消失的一周后出现低热现象,体温在37 ℃~38 ℃,持续不退,早晨症状严重,午后症状严重。所有患儿体检均未发现阳性体征,其中伴有倦怠乏力65例,睡眠不良25例,多汗症状35例,食欲不振42例,个别患儿面色消瘦、苍黄。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具体的治疗方法如下:泰诺林幼儿退热滴剂(80 mg/0.8 ml×15 ml,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0.8 ml/次,0~3个月0.4 ml/次,口服;观察组采用扶正固本清热法治疗,扶正固本就是扶助正气,巩固根本,发热就其发生疾病来说,首先见于各类外感病证,如伤寒、温病的各阶段均可有发热,所谓“阳盛则热”;而内伤性疾病亦可引起发热,所谓“阴虚则内热”。中医辨证属湿温,甘温除热法,调节人体的抗病能力,预防疾病,强身健体,增强免疫力,具体的治疗:黄芪10 g,加以丹参6 g,苡仁6 g,山药12 g,制半夏9 g,炙甘草3 g,蛇舌草12 g,津柴胡6 g,防风6 g,黄苓6 g,瘪桃干10 g,地骨皮6 g,茯苓9 g,浙贝9 g,乌元参9 g,阳春砂6 g后下,蝉衣4.5 g。

1.4 疗效评判标准

患儿日最高体温7 d,并且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为痊愈;患儿体温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组别 无效(例) 有效(例) 显效(例) 痊愈(例) 总有效率(%)

观察组(n=40) 2 10 15 13 95

对照组(n=40) 10 8 12 10 75

2.2 复发率

停止治疗后,对照组5例患儿复发,观察组患儿无一例复发,其治疗持续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小儿感染后低热综合征是临床儿科常见疾病,主要是小儿在急性重症感染后出现的一种持续低热症状,并且伴随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等症状,是经过反复体验以及多次的实验室检查无异常发现的一组症候群。现代药物治疗小儿感染后低热综合征临床效果极差,而扶正固本清热法治疗小儿感染后低热综合征效果确切[3]。

3.1 病理原因

临床研究认为小儿低热的产生与患儿的机体抵抗能力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其中,体质虚弱是患者产生低热的基础,同时,疾病的发生也是导致患儿疾病抵抗力低下的结果。小儿低热一般多发生于每天下午,而且持续时间较长。现代病理生理学指出,发热是致热原对机体作用的结果,细菌及病毒(毒素)是最常见的致热原,而机体自身代谢异常亦可引起发热。

3.2 扶正固本

中医自古就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扶正固本是中医治病的主要治则之一,扶正就是扶助正气,固本就是调护人体抗病之本。甘温除热法方药虽多,《素问・痹论》说:“营气虚,则不仁。”故以益气温经,和血通痹而立法[4]。方中黄芪为君,甘温益气,补在表之卫气。发热,又当扶正,益气健脾务当先行,药用黄芪、丹参、山药、苡仁等,一则助气血生化,二则助化湿利湿,另外,配地骨皮、茯苓、浙贝、乌元参,与黄芪相配取甘温除热、潜阳除热之意[5-6]。通过扶正固本以促进生理机能的恢复,以达到正复邪退治疗疾病的目的。如本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75%,其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低于观察组;另外,停止治疗后,对照组5例患儿复发,观察组患儿无一例复发,其治疗持续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由此可见,扶正固本清热法治疗小儿感染后低热综合症良好的临床效果。

总而言之,低热是小儿比较常见的一种发热,采用扶正固本清热法治疗小儿感染后低热综合征,疗效确切,持续性好,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南,李君君,原丹,等.暖脾固本贴经皮给药治疗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3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2,30(4):328-330.

[2]张丽,安效先.中医药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研究进展[J].环球中医药,2013,5(3):230-235.

[3]章新辉,韩新民.中医药治疗小儿慢性咳嗽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13,19(5):97-99.

[4]陈文敏.布地奈德联合孟鲁司特治疗小儿感染后咳嗽疗效观察[J].海峡药学,2013,25(6):158.

[5]卓跃红,虞坚尔,赵.四君子汤加味治疗小儿感染后脾虚证400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3,28(3):790-791.

[6]张云洲,邰先桃,陈龙.沙参玉屏汤防治气阴两虚型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疗效评介[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3,35(4):701.

(收稿日期:2014-01-21) (编辑:王韵)

上一篇:超微针刀松解术联合PPDO微创埋线治疗痤疮疗效... 下一篇: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