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执法”钓伤了谁?

时间:2022-08-05 10:33:34

“钓鱼执法”钓伤了谁?

所谓“钓鱼执法”,来源于英美,又名“执法圈套”“执法陷阱”,指当事人没有违法意图,而执法人员故意设置诱饵,从而诱发当事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2009年10月14日晚上7时许,刚到上海3天的18岁河南青年孙中界在浦东新区遭到“钓鱼执法”。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孙中界断指鸣冤,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在法制日益健全的今天,孙中界做好事反而被诬陷,这的确是一件悲哀的事情。他的断指之举让他很受伤,但受伤的何止他一个人。钓鱼执法所伤害的必然是整个社会。

首先,“钓鱼执法”是对公众和执法机关的一种伤害。行政执法中的“钓鱼”,是在引诱公众“违法”,足见“钓鱼执法”的方式本身就是违法的。这些违法执法行为,让原本平等的行政关系变得不平等,人为地割裂了行政机关与公众的血肉联系。公众也很可能会因此而模糊守法与违法之间的界限,让法律的正确实施变得阻碍重重。尤其是当一个执法部门不断地违法执法,甚至是引诱守法者“违法”时,公众对行政机关的信任危机也就随之而生了。

再则,“钓鱼执法”伤害的还有政府形象。政府形象是政府的整体素质、综合能力和施政业绩在公众中获得的认知与评价。这种认知和评价具体反映为政府在公众中的知晓度和美誉度。良好的政府形象是政府重要的资源和无形财富,是政府有效运行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钓鱼执法”显然与良好的政府形象背道而驰。在“钓鱼执法”中,政府部门不仅不能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反而涉嫌陷害。这样的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必然大打折扣。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钓鱼执法”是对良好的社会道德的一种恣意践踏。道德是维护我们的幸福而逐渐约定俗成的一些行为规范,是判断一个行为正当与否的具有普遍性的观念标准。“钓鱼”事件中的当事人孙中界可以说是道德的实际践行者,在他人求助时毫不犹豫地提供了帮助。可谁知好心变成驴肝肺,他走入了执法部门精心布下的大网,成了任人鱼肉的“大鲤鱼”,被“悉心”垂钓者们钓走了金钱不说,热情助人道德之心也被钓走了。在网上流行的“本车拒绝一切搭载求助。临盆产妇、车祸、触电、溺水,都不关我事。尤其是胃疼的!”的车贴,是一种蕴涵苦涩的无奈之语,更是对“垂钓者”们的深深控诉。“钓鱼事件”仅仅只是道德损害的一个缩影,如果继续下去,道德成本不断增加,道德底线被随意破坏,冷漠必然会入侵,公众也将会陷入一种非道德的思想误区,雷锋式好人也许就会因此在社会绝迹,这绝非我们愿意看到的。

显然,“钓鱼执法”这种行为,会让政府机关、公民个人和社会道德都受到严重损害,这一事件可谓无一获胜者。

还好,2009年10月26日,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举行新闻通气会,通报“联合调查组”关于10月14日“孙中界事件”的调查报告和区政府关于此事件的处理意见,认为有关部门在执法过程中使用了不正当取证手段,为此向社会公众作出公开道歉。我们希望“钓鱼事件”由此终结,千万别再让好心人受到伤害。

【刘刚图】

上一篇:谁的夜晚比白天更长 下一篇:巧解公务员笔试中的数字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