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的启示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14 12:49:39

钓鱼的启示教案

钓鱼的启示教案范文第1篇

2、朗读与默读课文,体会作者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培养学生的语感。

3、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做诚实守纪的人。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

2、理解题目意思。

师:“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题目的意思是——

二、初步了解课文

(一)学习生字词

1、生字读音

这篇课文的生字多达20字,而且有的很难读。所以啊,我们就从检查生字的读音入手,看看是不是都会读了,大家有信心吗?

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做成了词串,请自己读一读。

(课件显示)

放好鱼饵抛出钓线湖面涟漪耐心等待

鱼竿剧抖大鱼挣扎小心翼翼操纵钓线

鱼跃不已筋疲力尽拉鱼上岸父子得意

乞求无果不容争辩放鱼回湖依依不舍

月光如水获得启示遇到诱惑思父告诫

道德抉择简单问题道德实践勇气力量

师依次指“剧”“跃”“抉”“挣”“获”等字,指导学生学习。

2、部分词语的意思。

词串中的词语,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

(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2、课文内容

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别急,再看看课文才回答)

(板书:钓鱼放鱼启示)

三、深入体验课文情感

1、初步了解情感

从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写事的记叙文。读这样的课文,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了解课文内容。但是,我们还必须读出课文隐藏的情感。请用心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体会到了课文中的什么情感。

2、提问,随机指导,择要板书(如:得意依依不舍感激)

(对获得启示以后感激的情感的体会很难,学生可能说不出来。在学生真正说不出来之后,可以暗示:明白了所发生的事情的意义后,我对父亲是什么情感啊?)

(二)深入体验“我”的情感。

1、自读

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变化的,钓到大鲈鱼时;把鱼放回湖里时,,得到启示是。请再次默读课文,找出有关描写“我”的情感变化的语句,并用()表示。

2、指导与交流

(1)出示语句

师:课文哪些语句,写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感变化?

(学生说完,课件显示有关语句)

(2)钓到大鱼时的心情

指导:在朗读种体会,联系《江上渔者》体会

(语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3)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

指导:逐句指导,在朗读种体会,在想象中体会。

(语句: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当父亲再次要我把鱼放回湖里时)

“可是不会再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

我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它任何人的影子时,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

(三)父亲的情感

1、自读

我们体验了儿子从钓到鱼到放鱼回湖的情感,父亲呢?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什么地方?

2、交流与指导。

(1)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父亲的态度和“我”又什么不同?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课件随机显示有关语句)

2、逐句指导: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指导:从“得”字你体会到什么?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指导:从父亲平静的语气从中体会到什么?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

指导:“不容争辩”什么意思?(板书:不容争辩)请看看课文中的插图,体会体会。

(课件显示插图)这是当时的情景。儿子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领会到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余地的,正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里取下来。

请展开想象,当儿子向父亲再次投去乞求的目光的时候,父亲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我当儿子,谁来当父亲?(师生合作表演)

从父亲“不容争辩”你体会到什么?

3、讨论

师:父亲要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态度为什么那么坚决?父亲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四)课堂小结,留下悬念

师: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启示?会怎样影响我的成长?我为什么对父亲满怀感激之情?这些内容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五、课外作业

1、写生字词,要求会写的生字每个写3个;带生字的词语每个写2个。

2、朗读课文。

3、摘录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句子。

4、预习课文的后半部分,提出疑难问题。=附板书设计>

29、钓鱼的启示

我父亲

钓鱼得意

钓鱼的启示教案范文第2篇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处理教材、编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处理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

什么是新课标备课?就是要转变观念,接受新的课改理念,按新课标精神备课。我们都知道理念决定行动,理念支配行动,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

在新课改中,教师备课理念应实现三大转变:第一,目标转变。变单一的传授知识目标为“三维目标”。第二,评价转变。变只重知识积累,只重学习结果的质量评价体系为重过程、重学生全面素质的综合评价。第三,备课重点转变。变重备“教师教”为重备“学生学”,变“教案”为“学案”,变重“教教材”为重“用教材教”。

一篇课文摆在案头,我们除了做好观念上的转变之外,还应该怎么做呢?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一、钻研教材

第一步:读课文。达到“三读”.即把课文读准、读熟、读懂。《语文课程标准》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列为阅读教学第一学段目标第二,第二、三、四学段之首.足见其重要。“三读”,与课标中的“正确、流利、有感情”依次对应.读懂了才能做到读得有感情。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

第二步:理解课文。就是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教材中所选文章都是精品,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就更不要说了。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甚至在老师的引导下,超常发挥。否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鉴赏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第三步:认真思考课后习题,有的要先做一做。例如,要求学生背诵的部分(或全文),我先背下来;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课文。

第四步是查阅资料。一是阅读《教师参考用书》,二是上网查阅许多相关的背景资料进行阅读。

二、处理教材

一篇课文.在内容上,字词句段篇,在手段上,听读说写书.都可以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凭借。如何从众多的信息中提取出核心信息.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就自然面临处理教材的问题。处理教材,必须做到“三定” 。

(一) “定标”:确定教学目标。目标要科学、简明。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教学.必须切实解决一两个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切忌蜻蜓点水。“面面俱到,等于不到”。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是学段要求,而它直观地体现在教材编者精心设计的课文后面的“思考.练习”中。据此,目标就易做到准确、简明,就能避免教学中面面俱到的现象,有效克服常见的承载太多使命而把课文教“肿”了的弊端。准确、简明的教学目标.要实现“三维”的整合,做到在语文知识获得、语文能力形成的过程中掌握规律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要突出语文学科阅读教学的个性。

1) 备课先备读。哪一块应怎样读,心中有数。

2) 读书的形式要多样。(默读、范读、快速浏览、集体读、自由读、分角色读、熟读、精读)

3) 读书要有层次,每次解决一个什么问题,要有目的,要心中有数。

4) 重点部分、优美片段要鼓励学生熟读、精读,直到背诵。

5) 学生读后给以评价。

6) 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边读边划,不动笔墨不读书。

7) 每节课读书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

(二) “定点”:确定落实目标的凭借点、支撑点。支点确定要准确、精当。在训练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重点在哪儿训练读得有感情:应在哪几个“点”引导理解、感悟;着重在什么地方组织学生探究;着力在哪儿让学生深入对话.活性生成:哪些语言应让学生积累或者运用……都应了然于胸。每个“点”必须为达“标”服务。科学定点.是防止教学面面俱到、把课文教“肿”.实现高效教学的又一有效措施.

把握好各学段教学的重点。

低段:字词教学,也就是识字写字是重点。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文,多识少写,重在写字方法的指导。学一个字,组一个词,说一句完整的话,把课文读熟背会。

中年级:识字写字教学环节不能少,重在通过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知识迁移、应用。

高年级:一些难字该认还必须要安排一定的时间,重在熟悉课文,学会习作方法,拓宽思维。

一些好的学习习惯,如:坐的姿势、握笔的方法(三个一);提问的习惯;认真书写的习惯;使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正确诵读的习惯;记笔记的习惯。

(三)“定法”:选择确定教学方法。方法要科学、管用。学字、解词、懂句、读段、学篇.可用哪些方法,采取哪种手段,哪种方法、手段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效果最佳……这些都是“定法”的内容。科学的教法,适时地点拨揭示.持之以恒地潜移默化,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自在其中了。

三、选择编写教案

教案一定要写,但不要拘泥于形式。我所记下的东西都是重要的东西,以防忘记。这相当于“作战计划”。

1、语文教案的类型,从内容看,语文教案可分为知识型教案,教法型教案和综合型教案三种类型。

(1)知识型教案。这种教案的内容是语文知识的汇集,或是教学参考资料的摘录。包括:题解、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生字新词、层次结构、段落大意、逐段分析、全文总括、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优点是知识相对稳定,便于长期保存,反复使用;缺点是只写了“教什么”,没有写出“怎样教”,缺乏个性。

(2)教法型教案。这种教案的内容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包括:简述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确定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设计提问、点拨、解难,注重板书,补充练习和检测题目等。这类教案针对性强,是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的,具有较强的教学个性,是一种动态的教案。优点是注重“怎么教”,便于施教过程中双边活动的实际操作;缺点是知识性不强。

(3)综合型教案。这是一种知识、教法互补,静态、动态结合的教案。内容上既有一定的资料汇集,又有一定的教法设计,力求做到“教什么”和“怎样教”的有机结合,语文知识共性和教学特点个性的有机结合。优秀的语文教师大多采用这类教案。无论对于新教师,还是对于老教师,这种类型的教案都是值得提倡。

2、课时分配与模式:主体课文一般用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以指导朗读为主,在朗读指导中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理解、感悟和体会;第二课时总结延伸,解决阅读过程中尚未完成的文后习题和学写生字,并指导课外阅读。

精读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教学时要发挥创造性,可以把读一读、说一说,读一读、议一议,读一读、背一背,读一读、演一演,读一读、画一画,读一读、唱一唱等几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阅读教学具有自己的个性。

在这个基本式的基础上,又可以有许多变式。对于景美情深的课文(包括诗歌),可以用创设情境,激情导读,反复诵读,穿插评读的思路组织教学。对于托物言志的课文,如《白杨》,教学的重点应是借物喻人的语言,先理解字面的意思,再体会文字背后含着的意思,在读、思、议中知其志,抒其情,明其法。对于以事喻理的课文,如《画杨桃》《钓鱼的启示》,可在事与理之间设计重点问题,引导学生研读、品读重点句段,讨论交流,既了解事件,又悟出道理。

四、写教学反思

“写教学反思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备课及实施的总结。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优秀教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专家来。 那麽怎样撰写教学反思呢?大致可丛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写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光辉顶点。

2、写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3、写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写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5、写“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钓鱼的启示教案范文第3篇

一、板书设计的要求

教学是板书的“根”,任何板书都是为教学服务的,都是以教学的具体要求为基准来设计的。板书是点睛之笔,是对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板书要简明扼要,切不可繁杂冗长。板书的设计要简洁美观,文字要工整、准确、优美,同时对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启发性。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的认知水平还是普遍偏低的,所以在设计板书的时候,应该更形象、更直观。在板书设计中要有针对性,要做到对症下药,要尽可能地把板书设计得科学、优美。

二、板书设计的技巧

1.从文章的内部联系入手

(1)从人物的情感变化上入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部分课文是以人物的情感为文章的主线,贯穿全文。对于此类文章,教师在进行板书设计的时候,应该把重点放在对情感的梳理上,通过点与点的连接,让学生恍然大悟。例如《钓鱼的启示》这一课,我们可以板书“我”和“爸爸”在钓鱼和放鱼时候的各自的情感变化,将文章的线索勾画出来,通过短短的几行板书,把整篇文章的主题呈现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

(2)从文章的结构形态上入手。文章的结构有很多种。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最常见的就是总分形式。这一类课文,“总”是文章的文眼,文眼可实可虚。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它的文眼就是虚的,也就是采用了立意性的文眼。对于这类文章,在设计板书的时候,我们可以遵循这篇文章的“分—总”结构来进行。“说水浒”那是“关心下一代”,“谈碰壁”那是“憎恨旧社会”,“救车夫”和“对女佣的关心”那是“关怀穷苦人”。又从这几个方面得出中心思想,也就是本文的文眼:“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样的板书,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就更明晰,对划分文章段落也有很大帮助。

2.结合不同的教法选择不同的板书

(1)“一点突破法”与板书设计。所谓“一点突破法”,就是找到一个关键点来走进课文,理解课文。需要注意的是,这一关键点应该是一个牵一发以动全身的点。找到了这一关键点,也就找到了教学的一个最佳角度。运用了这种教学方法,板书也就不能再像平时那样自上而下几行,从左到右几列了。它只需几个关键词便能概括全文。例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它最核心的句子是“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然……错误”,教师在设计板书的时候,抓住这一关键点,一点突破,提出一个关键的问题“伽利略——胆大妄为?”就成为这篇文章的板书了。

(2)图文并茂演示法与设计板书。在小学语文中,有一些课文,它记叙的是某一个人物的创造性思想,说明的是一个科学的常识。针对这一类文章,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采用图文并茂演示法来教学。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来使自己的感受更加真切,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结合教学对象设计板书

教材是不变的,但教学的对象——学生是千变万化的。我们在确定教学目的时,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要分析学生的需求,要掌握学生的学情。教学方法以及板书设计也应具有与学生个性特点相对应的特征。例如《鸟的天堂》这篇课文,由于小学教师一般都担任两个班的语文教师,我们可以结合两个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不同的板书。比如一个班学生的整体水平一般,且写作能力较差,那么教师在对这篇课文进行板书设计时,要把重点放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并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对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学习。又比如另一个班的学生水平要好些,那么教师在进行板书设计时,可以把重点放在学生对课文层次脉络的理清上,让学生进行自由的讨论。

总之,板书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学方式,能够给学生带来启发,也是小学语文课堂上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能够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当中受到熏陶。所以,对于教师来讲,不仅要尊重课文的主要特点,更要尊重学生的特点,把板书设计好。

板书是一份微缩教案,它是学生的指南针;板书是教师的一张名片,它向他人展示着教师的风采;板书是一门学问,它值得我们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袁开文,赵可华.浅谈新课程中的小学语文板书设计[J].当代教育论坛,2005(12).

[2]游锡剑.“创新板书设计”优秀作品评析[J].广西教育,2007(10).

钓鱼的启示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教学活动 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不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不仅要让作为接受主体的学生有所“得”,还要很好地引导接受主体继续追求更为广阔的空间、更为高深的层次,继续追求新奇的境界,使之在追求以“完善”为满足的心理支配下孜孜以求,具有强大而持久的人际引力、精神感召力、指挥启示力。那么,怎样围绕学生设计教学活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呢?以下是我在小学语文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得到的几点体会。

一、构建开放课堂,展开师生对话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真实的课堂里,学生应该是充分自主、真情投入的,教师悉心聆听,倾情奔涌。师生在宽松和谐、互动合作、情趣横生的空间里展开心灵的对话。例如,在“雨中”的教学中,面对生本,巧妙启导。

师:你读懂了哪些词或有什么疑惑?

生:我认为“冒出”这个词用得不妥,应该用“露出”。

生:(举起手)不同意!我认为“冒出”这个词用得妙,它表示出小姑娘箩筐里装的苹果多,高高耸起;而“露出”的苹果没有“冒出”来得多,超出箩筐一点点可以说“露出”了,但要说“冒出”似乎还不够。

师:谁能在黑板上画画这“冒出”的苹果呢?

(一生画的苹果只超出箩筐一点点。)

师:这叫什么?

生:(齐)露出。

师:对,这只能说“露出”,谁能将箩筐里的苹果来“冒一冒”?

(一生,将筐里的苹果画得满满的)。

师:(富有情趣地)哇!这红艳艳,黄澄澄的苹果,堆得冒出了箩筐,你瞧,不远就是拐弯处,车子一歪,不翻才怪呢?走,咱们一同去捡去!(生会心地笑)

在开放而真实的课堂里,教师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的理解,现场捕捉,形象比较,智慧启迪。学生与教师、文本的思维碰撞中领悟知识,敏化语感。学生的认知结构也在这随机的“涨落”中产生突变,教学逐渐从“无序”走向“有序”。一个并不起眼的“露”字,在教师的引导下,成了学生舒展想象的舞台,同时也架起了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有效的对话,使字词教学成为融入阅读教学的一股“智慧的琼浆”,滋养了学生阅读的历程。

二、适时引导,互动合作,推进课堂教学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捕捉信息,巧妙地推进课堂教学。在教学“海底世界”一文中,当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时(讲海底声音),有两位男生在下面讲起话来,我走过去问:“你们刚才在说什么?”此时两位学生似乎认识到自己错了,也不作声。我接着问道:“你们是不是在模仿海底动物的声音?”学生点点头,有些不好意思。接着我鼓励他们作示范。这两位同学高兴地站起来大声地模仿海底动物的声音。我把握时机问道:“海底动物的声音有这么大吗?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然后回答。”大家一下子都找到了“窃窃私语”一词,接着我引导学生:“我们小声地私下讲话叫窃窃私语,作者怎么说海底的动物也在窃窃私语呢?这样写好不好?同学们读课文体会。”……

由此可见,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是极富生命活力而又有不同个性的“人”,这就要求老师适时地点拨引导,尊重学生不同的思想和看法,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合作推进。课堂教学的生成和生成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善于发现,捕捉课堂教学中的信息,甚至是一个意想不到的信号,急中生智,巧妙地调控学情。那么,课堂上就会爆出一个又一个精彩的“亮点”。如果教师只拘泥于一一展示详尽教案而不加任何必要的调整,不顾学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则常常会使宝贵的教学机遇流失。

三、尊重学生的体验感受,开展探究性学习

在探究性学习中,由于结论不是现成的,学生会有多种思路、多种设想,这就需要从学生情感体验入手,让他们带着愉悦的情绪、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行学习,着力打造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的“文本”,由于读者时代、经历、经验、个性的差异,对文本的解读必然呈现多元化的态势,文学作品的阅读应当是放飞心情的自由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鼓励学生敢于表达个性化的理解,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的多元解读。在课堂教学中,这种多元解读会引发学生不同观点的碰撞,产生思想的火花,促进学生的成长。

例如:在教学柳宗元的诗“江雪”时,有学生提出:“这么冷的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鼓励学生大胆地设想原因。有的学生认为,他家里穷,以捕鱼为生,天冷也要来钓鱼;有的学生认为他是个钓鱼爱好者,所以也就顾不上天冷了;有的学生认为可能老翁在想鸟都飞走了,没人和自己抢了,可以独享一份清静;有的学生认为老翁可能是遇上什么伤心事了;还有的学生提出可能他犯了错误,被流放在外,用钓鱼排遣心中的郁闷。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阅读柳宗元生平简介,问学生现在比较赞同哪一种理解,或者有什么新的想法。

生1:现在,我知道了这是柳宗元在被贬永州时写这一首诗的。

生2:我感到诗人是在借这个“蓑笠翁”表达自己的心情。

……

由于教师的鼓励,学生对这个问题得出了多种答案,尽管认识有高下之分,但这些答案融入了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在此基础上教师的引导,体现了价值上的导向作用。也许他们的读不一定符合柳宗元写作这首诗的本意,但是他们解读文本的过程是在感悟人生。他们在多元解读中获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也在“知人论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学习方法的熏陶。

钓鱼的启示教案范文第5篇

一、 以课文内容为切入口,设计板书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板书内容构成的基本形式,它便于学生全面理解课文的内容。尤其是小学阶段,课文内容的概括是一大难点,学生的表述往往不够简洁,而低段的孩子尤为明显,时常手足无措,无从下手,这时就需要一个支撑点。试想如果让孩子看着板书说,会不会更好呢?《掌声》是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孩子们刚刚从一、二年级的侧重识字写字向阅读迁移,教学时笔者以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主线,结合写字教学设计板书,学生很快就概括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29 掌声

忧郁 开朗

鼓励

自卑 自信

二、 以文本主旨为切入口,设计板书

每篇文本都有自己的特点,不仅仅是语言和结构上的,更是文本本身所蕴涵的思想内涵。有的文章思想内容比较含蓄,学生不好理解,此时就可以通过板书设计予以标识,以启发学生通过文字的有机组合感悟内容实质。《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的立意非常高,从一条鱼讲到了道德,这对五年级的孩子来说绝非易事,我们就可以以此为切入口设计板书:

13 钓鱼的启示

道 德

勇 实 力

气 践 量

是(放回鱼) 非(留下来)

拒绝诱惑

三、 以重点词句为切入口,设计板书

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因为其工具性的特点,所以有很多的知识点需要落实,而文中也往往会有一些重点的词句需要我们老师去关注。这里的重点词句指的是需要掌握的生字词、短语、句子,文中的中心词句,有特点的词句等等。《荷叶圆圆》一文的文章段落结构相似,笔者抓住了每个小结的重点词句设计了如下板书,这为孩子们掌握知识点,尤其是为背诵全文起到了十分有效的引导作用。

14 荷叶圆圆

小水珠图 摇篮 躺 亮晶晶的眼睛

小蜻蜓图 停机坪 立 透明的翅膀

小青蛙图 歌台 蹲 呱呱地歌唱

小鱼儿图 凉伞 游 笑嘻嘻地游来游去

四、 以词意理解为切入口,设计板书

课文中有些词语的意思很难用语言简洁清晰地表述,我们可以借助板书平台运用简笔画手段来表现,这也非常符合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客观规律。《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海面、海底、海滩、海岛这四个地方用简笔画一画,一切跃然黑板上,无需教师再多言。岛和屿的区别就更不用说了,露出海面部分大的是岛,小的是屿。这样的板书设计,清晰地表现了文字叙述的内涵,使学生一目了然,起了重要的助读作用。

五、 以文章脉络为切入口,设计板书

文章脉络的梳理在语文课堂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若我们能以此为基点设计板书,就能更好地突出课文的重点和关键,准确地扣住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结构。《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但是脉络非常清晰,再加上概括小标题是本课需要落实的一个知识点,我们以此为凭借点设计板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狼牙山五壮士

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上绝路――英勇杀敌――壮烈跳崖

六、 以情感变化为切入口,设计板书

每个文本都有自己的一条线,有的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有的是按照时间顺序……有的文本也可能有两条甚至更多条线,尤其是情感变化这条线往往是隐藏着的一条不易被发觉的线。我们可以顺着作者或者是文中主人公感情的变化设计板书,能让学生从正反对比中,体会到其中的变化,进而弄清其感情变化的原因。《窗前的气球》一文中科利亚的情感变化就是一条非常清晰的主线,这样的板书能够更好地引领孩子们从侧面感受童年的友谊,感受童心的无价,感受那一个飘在窗前的红气球对科利亚的重要性。

22 窗前的气球

真没意思 一下子好了许多 高兴地笑了

七、 以故事情境为切入口,设计板书

小学低段有很多课文都是一个个美妙的故事,里面很多的动物形象充满童趣,孩子们非常喜欢。我们可以把整个故事以板书的形式予以展示,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读懂读通课文。《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对一年级孩子来说相当难理解的课文,因为全文很长而且都没有注音,尤其是小蝌蚪的生长过程贯穿于整个故事之中,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我们可以结合识字写字,以读通课文为目标,设计这样的板书:

34 小蝌蚪找妈妈

鲤鱼 迎上去 长后腿

乌龟 追上去 长前腿

尾巴变短

青蛙 游过去 尾巴不见了

钓鱼的启示教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有效课堂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 我们在肯定教学改革,重视师生对话,倡导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不难发现,在课堂教学氛围上热热闹闹,学生大胆自由展示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折射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某些不足之处。因此, 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探索与实践,成为当前小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笔者就结合课堂教学的实践,谈谈对农村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一些教学策略。让学生在有限的40 分钟课堂教学时间里得到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一、高度重视备课,提高备课的有效性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备好课便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可是,我们教师往往成天忙于批改学生的各类作业,在对学生做题及错题订正上花费大量的时间,而忽略了备课的重要性,认为只要学生能正确完成作业就是有效教学; 至于备课,有的老师会直接参考现有的教案,还有的老师根本没有时间去备课,只是根据个人的教学经验,临时发挥进行课堂教学, 这就必然造成课堂教学的机械性、盲目性和随意性,这种无效备课或毫无准备的教学很难说他教学的有效性有多高,更别说学生能在课堂上会学有兴趣、学有所得、学得快乐、学出意义。实践证明,成功的有效的课堂教学在于成功的有效的备课。笔者认为有效的备课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课标思想的渗透。课程标准是我们所有教学活动的灵魂,是指导我们把握课堂方向,判断我们的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在备课之前,我们首先要对本学段的课程目标认真研读,并有清楚的了解,然后根据主题单元和课文类型分解课程目标。使所教课程方向正确,目的明确,使课程目标真正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从而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提供思想保障。

2.促进文本的充分解读。备课是教师把握教材,与文本对话的重要方式,是教师在整合教材、学生以及各种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确定教学思路、对课堂进行预设的一个重要手段,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好坏及教学质量的高低。综观名师的经验,首先是在研究教材、解读文本上下工夫。特级教师靳家彦说:“我在备一课书时,总要放声朗读,一丝不苟、反复吟诵,口诵心惟。否则我不能走上讲台。”名师于永正说:“文本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大家的实践告诉了我们:解读文本十分重要。备课少了朗读,就少了语言品味,少了独特体验,少了情感熏陶,又怎么去感染学生呢?重视文本的解读,不仅重视文章的一词一句,甚至对文章的标点、题目、课后习题也要认真加以推敲,因为这些内容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编者意图,体现了教学的重点。“钻研教材,研读文本是备课重要一环,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法儿。”让我们牢牢记住于永正老师的切身体会。

3.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在备课时,为了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应积极开发课件,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重要思想的机会。如:我在备《钓鱼的启示》一课,利用网络收集我国部分地区禁渔期,在教学中适时出示,学生再讨论:“还有两分钟才到鲈鱼开放日,这两分钟重不重要? 该不该把鲈鱼放回湖里? ”学生理解“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个难句就容易了。总之,利用好了课程资源,既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又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

二、合理构建,实现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1.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其实,一节课40 分钟,一个正常人真正可以集中精力的只有20 分钟左右。很多学生会不自觉地在课堂上开小差, 或玩笔杆, 或思想已经游离了课堂,因为,课堂上孩子不能够完全集中40 分钟的精力。那么每个孩子效率最高的20 分钟出现在哪个时间段呢? 这20 分钟是集中出现还是分散的呢?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根据孩子注意力的能力让他在有效的20 分钟里发挥他的潜力。这和老师的教学安排有关,连续长时间的学习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我们在教学预设时应该合理分配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在一堂课中的时间,并充分利用好这些时间。

2.巧妙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求知欲,思维能力,有利于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但要切忌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创设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情境,避免走过场、走形式。例如三年级下册《检阅》一课,教学目标是感受大家对残疾人博莱克的尊重和爱护, 以及博莱克自尊、自强的个性。如果我们让学生看描绘残疾人的书或是播放相关的影像资料, 这样的情境创设不如让学生演一节课的盲人或独臂人。因为这样所获得的对残疾人生活状况的理解,不如孩子亲身体验获得的认识那样具体而丰富。从一个人接受信息的情况来看, 语文教师应要尽可能打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讲到底的落后状况,要多利用现代教具。如电脑播放课文录音,多媒体投影仪课件的运用,实物投影仪对学生作业和作品的展示等等,这样既可节约板书和课堂教学时间,又可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接受更多的信息,有利于学生立体思维。

3.努力构建多元互动课堂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以多种方式参与活动,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综合素质,包括认知基础、学习兴趣、情感体验、创新精神等给予积极的评价。作为教师,就要为此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案,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在教学中努力实现多元互动的课堂教学评价, 注重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培养,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率,实现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那么我们的学生将学得更自信,生活得更精彩。

钓鱼的启示教案范文第7篇

一、高度重视备课,提高备课的有效性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备好课便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可是,我们教师往往成天忙于批改学生的各类作业,在对学生做题及错题订正上花费大量的时间,而忽略了备课的重要性,认为只要学生能正确完成作业就是有效教学;至于备课,有的老师会直接参考现有的教案,还有的老师根本没有时间去备课,只是根据个人的教学经验,临时发挥进行课堂教学,这就必然造成课堂教学的机械性、盲目性和随意性,这种无效备课或毫无准备的教学很难说他教学的有效性有多高,更别说学生能在课堂上会学有兴趣、学有所得、学得快乐、学出意义。实践证明,成功的有效的课堂教学在于成功的有效的备课。笔者认为有效的备课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课标思想的渗透。课程标准是我们所有教学活动的灵魂,是指导我们把握课堂方向,判断我们的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在备课之前,我们首先要对本学段的课程目标认真研读,并有清楚的了解,然后根据主题单元和课文类型分解课程目标。使所教课程方向正确,目的明确,使课程目标真正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从而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提供思想保障。

2.促进文本的充分解读。备课是教师把握教材,与文本对话的重要方式,是教师在整合教材、学生以及各种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确定教学思路、对课堂进行预设的一个重要手段,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好坏及教学质量的高低。综观名师的经验,首先是在研究教材、解读文本上下工夫。特级教师靳家彦说:“我在备一课书时,总要放声朗读,一丝不苟、反复吟诵,口诵心惟。否则我不能走上讲台。”名师于永正说:“文本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大家的实践告诉了我们:解读文本十分重要。备课少了朗读,就少了语言品味,少了独特体验,少了情感熏陶,又怎么去感染学生呢?重视文本的解读,不仅重视文章的一词一句,甚至对文章的标点、题目、课后习题也要认真加以推敲,因为这些内容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编者的意图,体现了教学的重点。“钻研教材,研读文本是备课重要一环,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法儿。”让我们牢牢记住于永正老师的切身体会。

3.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在备课时,为了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应积极开发课件,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重要思想的机会。如:我在备《钓鱼的启示》一课,利用网络收集我国部分地区禁渔期,在教学中适时出示,学生再讨论:“还有两分钟才到鲈鱼开放日,这两分钟重不重要?该不该把鲈鱼放回湖里?”学生理解“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个难句就容易了。总之,利用好了课程资源,既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又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

二、合理构建,实现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1.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其实,一节课40分钟,一个正常人真正可以集中精力的只有20分钟左右。很多学生会不自觉地在课堂上开小差,或玩笔杆,或思想已经游离了课堂,因为,课堂上孩子不能够完全集中40分钟的精力。那么每个孩子效率最高的20分钟出现在哪个时间段呢?这20分钟是集中出现还是分散的呢?所以,我们要做的是根据孩子注意力的能力让他在有效的20分钟里发挥他的潜力。这和老师的教学安排有关,连续长时间的学习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我们在教学预设时应该合理分配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在一堂课中的时间,并充分利用好这些时间。

2.巧妙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求知欲,思维能力,有利于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但要切忌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创设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情境,避免走过场、走形式。例如三年级下册《检阅》一课,教学目标是感受大家对残疾人博莱克的尊重和爱护,以及博莱克自尊、自强的个性。如果我们让学生看描绘残疾人的书或是播放相关的影像资料,这样的情境创设不如让学生演一节课的盲人或独臂人。因为这样所获得的对残疾人生活状况的理解,不如孩子亲身体验获得的认识那样具体而丰富。从一个人接受信息的情况来看,语文教师应要尽可能打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讲到底的落后状况,要多利用现代教具。如电脑播放课文录音,多媒体投影仪课件的运用,实物投影仪对学生作业和作品的展示等等,这样既可节约板书和课堂教学时间,又可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接受更多的信息,有利于学生立体思维。

3.努力构建多元互动课堂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以多种方式参与活动,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综合素质,包括认知基础、学习兴趣、情感体验、创新精神等给予积极的评价。作为教师,就要为此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案,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在教学中努力实现多元互动的课堂教学评价,注重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培养,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率,实现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那么我们的学生将学得更自信,生活得更精彩。

钓鱼的启示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案例;启示

中图分类号:G807.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6.026

与中国一样,美国的孩子在教育问题上也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贫富差距带来的教育不平等,为提高术科成绩占用学生休息时间以及“书呆子”只会读书缺乏创造力等,但美国的体育教育工作者为此发散思维,积极寻找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顽疾问题的解决方法,文章以在全美范围内实施开展的关于健康教育、体育教育以及身体活动等方面一些有效的体育教学项目案例为切入点,从中得出解决我国孩子体育教育问题的相关启示,为我国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借鉴价值。

1 案例解读

1.1 所有二年级学生学会骑自行车

学会骑自行车被很多孩子视为人生的成长仪式,但在哥伦比亚特区这样低收入的城市很多父母可能不知道怎么骑自行车或无法为孩子买得起自行车。贫富差距的存在导致美国有大批贫困家庭的孩子不会骑自行车。2015年哥伦比亚特区公立学校健康与体育教育主任Miriam Kenyon带来了改变此现状的机会,Kenyon认为应该为特区所有公立学校二年级学生提供骑自行车教学,并将其作为体育课程内容之一列入到校本课程。这个新倡议的提出为美国学校教育取缔贫富差距奠定坚固基石,深入、有趣且以运动项目为基础的学习机会打破了贫富差距,为贫苦孩子的童年带来了“春天”。

Kenyon在“学会骑自行车”项目中选择二年级为“试验点”是基于该年龄段的孩子对骑自行车有一定概念,能接受挑战磨练自我意志。该项目实施时由5个部门提供支持,即特区运输部提供250000美元,公立学校购买整个学年中整个区79所学校4100名学生轮流使用的950辆自行车、头盔和自行车架,志愿者组装自行车,100位体育教师参加专业发展研讨会学习如何教授骑自行车,自行车协会教授安全行车问题,当一个学校完成一个单元后,自行车和头盔被运往下一个学校,直到覆盖特区所有学校。通过该区多部门积极配合,最终实现骑车项目顺利开展。

经过骑车课程的学习,学生们了解头盔的使用和手势信号的意义,如何组装修理自行车,如何踩踏板和保持平衡,如何安全行车和遵守交通规则以及如何判断障碍等,并在多种路径上接受测试,孩子在发现自身新技能的同时增长自信,增强能力。在骑车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分享了不同的教学经验,如多与家长交流并让其成为教学帮手;熟识教学方法,使用助推启动帮助学生学习;花时间与低水平学生进行小团队或一对一教学;找出熟练车手让其帮助其他同学等。在接受骑车课程后,学生们分享说通过学习增加了自信,感到了快乐。该项目不仅解决了由贫富差距带来的学生教育不公平问题,也让学生学会一项新的运动技能,增强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增加相互学习与帮助的机会。

1.2 更多休息能提高学业成绩和改善行为

美国的术科教师以提高学业成绩为由挤占学生休息时间而增加理论教学时间,但此做法未产生他们所期望的结果。恰恰相反,延长学生学习时间会让其坐立不安,不能继续完成任务或出现走神状态。过去20多年大量试验揭示在术科学习中延长学习时间会逐步降低学习效率和成绩。美国教育学博士Debbie Rhea读到关于芬兰的一篇文章时发现,芬兰教育家认为增加更多的休息时间能够完全改变学生的学业成绩,且成绩始终处于较高水平。芬兰相关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或经常玩的孩子比久坐不动的孩子在学业上做的更好,因此从幼儿园到八年级,芬兰学生每小时要有15分钟的休息时间去享受自由的户外玩耍。

孩子们天生适合运动,多数时间处于无条理状态,户外玩耍就像一个激发学生活力的重置按钮,不仅有助于消散疲劳,也允许孩子们发泄和在玩耍的环境中应用课上教的内容,使思想和身体的连结促进茁壮成长。当人们保持坐姿超过20min,大脑和身体的生理机能就会产生变化,大脑所需氧气和葡萄糖或燃料就会被劫持,当我们长期久坐时大脑实质上处于睡着状态,神经并没有发射信号,而运动和活动恰能刺激大脑中的神经元。2013年Rhea在幼儿园和一年级两个私立学校发起“让我们激发N个孩子的创新力(Let's Inspire Innovation ‘N Kids)”试点项目,学生们有每天4次15分钟的休息机会并参加每周3次 “积极行动起来(Positive Action)”性格培养课程,旨在遏制久坐的伤害。经过两年的数据收集揭露出,参加“让我们激发N个孩子的创新力”项目的学生更遵守纪律且在注意力专注上改善30%,4次15分钟的休息也与孩子放学后课外活动的积极变化保持一致性,许多父母反映说孩子不是疲惫地回到家里看电视或玩游戏,而是积极地在30分钟内完成家庭作业后去外面骑车,与其他孩子一起玩。

1.3 户外体育教育和科学与文学相结合

美国教育协会成员Tracy Krause观察到,大多数高中学生除了必修体育教育课以外并没有选择其他体育项目。一位户外运动者吃惊的了解到,多数学生从不去徒步旅行或钓鱼。学生群体中有成就的仅是部分具有较高积极性的美联社的学生,其他学生几乎从未读过一本书,且从他们的测试成绩中反映出他们缺乏学术兴趣。因此,寻求一种既能得到体育锻炼又能学到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备受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Krause坚信 “户外教室”能引发学生积极的体育运动兴趣,同时也能真正打开大门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世界和自我。Krause与英语和科学系的同事一起为学生开发了一个独特的综合性项目,即一个选择性加入的被称为“户外学院”的娱乐休闲性单位,围绕像攀岩和钓鱼同时又纳入其他核心学科的活动而展开。体育,生物及语言艺术教师团队选择他们热衷的项目概念,将三个单元的所有方面紧密配合,整合三个学科领域,当学生们在攀岩单元挑战他们身体和心理极限时,学生也扩展了环境视野,领略美国本土居民的风土人情。

户外活动不仅可以为未来健身和生活提供基础,也可以促进多种术科学习。旷野与学术的有机整合能培养学生自信、合作、共享、求解等技能。Krause说到,当主题激发学生的时候他们渴望去读书与探索。而后Krause与不同的科学和英语老师在此项目上合作,且认为教师必须灵活地准备教案,设置和计划学生进行探索的时间,让学生们认识到健身运动和团队建设与语法和科学调查一样重要。通过建立“户外学院”发现,参与的学生其学业测试成绩明显提高,更重要的是,体育教育的新方法为终身体育活动的增值作出贡献。

2 对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启示

美国体育教学计划与实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针对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就事论事”的项目实施,而不是没有实际依据地进行“拍脑袋”决策。在针对问题提出项目计划后会积极调动相关部门进行全方位支持,确保项目顺利进行。计划的可操作性强,对项目的评估与评价也相对中国做的较好。我国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如校园暴力,“骑飞车”,迷恋网络,抑郁症等,这些问题能否像美国那样得到针对性的解决目前还没有具体的实施办法。同样的,对学生品行道德的教育,行为准则的规范,使用网络的正确引导以及对学生心理的密切关注等都与学校教育有着重要关系。笔者认为,虽然体育教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但进行必要的身心活动教育能够减少青少年出现“成长问题”,给予其在体育教育中一定的肯定,让其从中找到自信,体验到团队协作,共享资源,顽强拼搏等品质的重要性。

2.1 设置实用性体育项目

通过对“学会骑自行车”项目的案例探究,笔者认为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会学生一项具有较强实用性的运动项目能够让其受益终生。人的运动能力包括走跑跳投攀登爬跃,在体育课堂中,我们要根据人的发展需要设置体育项目,选择学生成长所需且对其融入社会有利的活动项目。在课程设置中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学生运动技能发展的敏感期进行针对性教育,从而提高学生运动水平,增强学生身心发展。

2.2 归还学生的自我时间

只有脑力与体力相结合,身体与心理共发展才能促进学生积极有效学习,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国的孩子放假期间被安排各种文化课补习班,这种行为不仅不会有效提高学习成绩,反而让有些学生出现厌学状态,这种得不偿失的做法不仅花费高昂的补习费,挤占孩子的放松时间,更没有科学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我们应该让孩子“玩就玩个痛快,学要学个踏实”,让其在该学的时候认真学习,该玩的时候痛快地玩,这种劳逸结合的教育方式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2.3 放飞孩子的天性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书中写的再好的哲理也是别人的感悟,只有自身经历过才知道其中的奥妙。中国的孩子被沉重的学业负担压的喘不过气,对于世界的神奇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面对这种情况,文章认为,学校应该将其作为校本课程的一部分,帮助孩子回归自然,帮助孩子重获天性,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属于自己的感悟。多组织学生参加远足、露营、野外探险、户外拓展等活动,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增长自身见识,感受课本以外的人生。

3 结语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在此时,学校管理者、家长以及教师的作用就突显出来,作为与孩子接触的高频人群,家长与教师对孩子的关心与关注在孩子的成长以及接受教育过程中至关重要。通过对美国相关学校体育教学的案例探究,从中找到能为中国孩子的成长及教育带来的借鉴之处,从而根据我国学生成长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地对其进行参考,为我国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 50 MILLION STRONG ,Case Studies [EB/OL]http:///

[2] 陈爱霞,刘啸.国外青少年儿童体育活动案例分析及其启示[J].山东体育科技,2015. 02:115-118.

钓鱼的启示教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曾国藩家训;大学生;道德素质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6-0349-02

近期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百家讲坛》系列中《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曾国藩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1]。对于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曾国藩可以作为他们的行为指南,通过曾国藩千封家书中的修身养性、教子持家、交友与处世等来约束自身言行,确立自己的行为准则,以此提高青年群体的道德素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宝贵的人力资源!

一、《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对修身的启示

(一)读书有志有识有恒

《曾国藩家训》中提到“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对于90后的青年群体有深远的教育意义。曾国藩是在读书的体验中,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青年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读书,如何通过读书让青年学生树立一个崇高的精神信仰,用这个精神信仰来规范青年人的道德行为?曾国藩的道德教育思想都是来源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前提与根基[2]。因此,用传统文化来规范青年人的道德素质,既是很现成的也是能够产生良好成效的事情。人要有志气,才不甘下流,才会不断努力学习;做为青年学生,只有多积累知识,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恒心,是这一代人最缺乏的品质,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往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正是抱着“有志”“、有识”、“有恒”的态度,曾国藩才能在求学路上孜孜不倦,公务再忙也要按时温书,甚至于在他饱受“癣疾”之苦,仍以“无一日不读书”而感到欣慰不已。

(二)修身有勤有大有谦

《曾国藩家训》中提到“古人修身治人之道,不外乎勤、大、谦。勤若文王之不遑,大若舜禹之不与,谦若汉文之不胜”,勤劳是用来克服惰性的,谦虚是用来克服骄傲的,一个人如果既勤劳又谦虚,则必然心胸宽大[3]。如果当代大学生能够向周文王学习勤劳,有舜禹一样的胸怀,像汉文帝一样谦虚,这样的人在修身方面一定是高人一筹的,其综合道德素质也一定能够成为周围人的楷模。

道德素质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懒惰和缺乏意志力是90后大学生的缺点,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每天迁善改过,谨言慎行,立志有恒,这样即使是资质平平的人也能成就一番大业,曾国藩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在曾国藩看来,与人交接时要为人谦逊,对人恭敬。人若胜我,则见贤思齐;人不若我,则见不贤而内自省矣,切不可洋洋得意,趾高气扬。现代社会是一个张扬个性,崇尚自我的社会,在探索未知的世界时,需要有崇尚理性的批判精神,但同时也要有人们相互合作,取长补短的谦逊品格。缺乏批判精神不可能有知识创新,而失去谦虚的品格,同样也不能成就学问。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社会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张扬个性,奋发进取的竞争性品德是不可或缺的,但与人为善,为人谦逊、宽容、敬恕的和谐品格也是不可或缺的。

二、《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对立德的启示

(一)戒惰戒傲困知勉行

曾国藩十分反对子弟们因身处官宦之家而有骄矜之气,反复告诫他们不要“骄惰”,不可“傲气”凌人。他常常叮嘱子弟们不要招摇过市,强行干预地方事务,不要和衙门的人往来过密,要盛时常作衰时想,要有畏祸之心,建议诸弟共同遵守,其中就有一条告诫诸弟要谦虚,不可骄傲: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舆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颐指气使,此即日习于傲矣[4]。

曾国藩也阐述了家庭承担着教育子女的主要责任,习惯养成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都主要由父母在家庭中对孩子的耳濡目染来完成。父者应该更加重视子女的品质教育,尤其重视伦理道德的教育,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参照成年人的言行养成良好的品行和素质。曾国藩教育子弟要志当存高远,以圣贤为榜样,在道德上不断提升自我。当今的一些家长对于子女的成才比较看重,但对于子女的自立自强精神方面的教育不足,曾国藩勉子自立自强的思想在今天其积极意义也是毋庸置疑的。

(二)圣贤立德不忮不求

嫉贤妒能、贪名贪利是为人处世的大忌,对一个人的品德修养造成极大的损害,为此,曾国藩特地告诫子弟们要革除此弊,要不忮不求:忮者,嫉贤害能,妒功争宠;求者,贪利贪名,怀土怀惠。忮者,嫉贤害能,妒功争宠;求者,贪利贪名,怀土怀惠;忮不去,满怀皆是荆棘;求不去,满腔日即卑污。欲心地干净,宜于此二者痛下功夫,并愿子孙世世代代戒之[5]。面对90后的独生子女群体,都是家中的小皇帝,然而当他们走入社会后,因工作条件、经济水平、生活状况等差异,难免会产生嫉妒心理,继而产生抵触情绪,负面情感充斥大脑,感觉佼佼者的光环永远套在别人的身上;当别人能超过自己不可怕,就怕一直重复着掩耳盗铃的故事,所以,只有放下内心的包袱,不是羡慕嫉妒恨,而是羡慕欣赏超越,这才是健康的心理,只有这样的心态才能正确地面对社会,面对人生。

(三)吉凶悔吝抱残守缺

《曾国藩家训》中提到“是故既吉矣,则由吝以趋于凶;既凶矣,则由悔以趋于吉”,《易经》中关于吉凶悔吝有过深刻的解释,“悔、吝”指小过失,人犯了小过失,总是担忧而有小顾虑。悔,指内心忧虑而思补过;吝,指找借口,口头上说改过但无实际行动,其实并无悔改之意,随后继续犯错,最终坠入凶。当今大学生在感情、学习、生活中总是出现乐极生悲的现象,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因为骄傲而转变为特困生,感情失败的女同学选择轻生逃避痛苦,优秀学生竞争中遇挫折而抑郁,所以说君子应当有“悔”,常常思过而弥补,这样凶便会成吉,当面对利益得失的时候,不要时时求全,认为党员、干部、奖学金所有的荣誉和奖励都属于自己,全者既得,而吝与凶便会随之而来,这是《易经》中变易的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为人处世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三、《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对处世的启示

(一)勤劳节俭坚忍推诚

曾国藩曾谆谆告诫子弟要勤劳节俭。在曾国藩看来,身勤则强,佚则病。家勤则兴,懒则衰。国勤则治,怠则乱。军勤则胜,惰则败[6]。在强调子弟须勤劳奋发的同时,曾国藩还指出节俭之德的重要。因为勤劳与节俭是紧密相连的,勤则有所创造,俭则有所节制。另外,曾国藩奉行诚信思想,戎马倥偬里以诚信待将士,宦海沉浮中以血诚表忠意,世事变迁中以真诚待朋友,点点滴滴处严格用孝信教子弟。诚者不知欺,他在创建湘军的过程中,曾国藩始终坚持忠信原则,为广大将士树立了榜样;曾国藩在兵士和将领的鉴选上,提出的首要标准是“拙诚”;曾国藩主张军人要讲“血诚”,就是要用生命和鲜血去换取忠诚。

当今社会受环境多元性和网络环境开放性的影响,道德自律和自我约束能力往往较弱,出现了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如不爱护公共财物,在公共场合行为举止不当,考试违纪作弊,助学贷款拖欠等现象。因此,学校教育应和学生的自我教育结合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自我教育中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二)国之大义守死持之

曾国藩一生当中的清誉因天津教案一事而誉毁津门,朝廷内外骂声一片,外界将其评为汉奸、卖国贼,而他自己也认为外惭清议,内疚神明。他明知会因此事身败名裂,却挺身而出,丝毫不退缩。曾国藩在家书中提到:余令道府拿犯已获十一人,或可以平洋人之气。必见讥于清议,招谤亦听之耳,如再要挟不已,余惟守死持之,断不再软一步[7]。这种为了国家利益舍小家保大家的思想对当代大学生自私自利的普遍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天津教案是一起典型的:同治九年,民间传说天津的法国望海教堂拐骗小孩,愤怒的百姓烧毁教堂、育婴堂、法国领事馆、讲书堂、杀死领事、修女、牧师。烧毁法国教堂一座,毁坏法国领事馆一处,育婴堂一处,洋行一处,英国讲书堂四处,美国讲书堂两处。这一对当代大学生更是起到警示作用:大学生群体单纯天真,很容易被社会上的各种利益集团所利用,比如在问题中日关系紧张,广大民众和大学生自发组织了游行,而游行同学被谣言所蛊惑,无辜被人利用,最终受到法律的制裁。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相信党和政府,一定能够妥善处理好国家的重大决策,大学生做好学生的天职,不要参加抗议、游行示威,好好学习就是最大的爱国。

四、结语

曾国藩的道德教育思想来源于中国儒家文化,历史已经证明中国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加强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用传统文化重新构建大学生的伦理道德观,让大学生树立一个崇高的理想,用精神信仰来规范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在自我教育中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郦波.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M].北京: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2012.

[2]贺小娜.《曾国藩家书》与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J].文化研究,2012,(4):157-158.

[3]唐浩明.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训》[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

[4]兴华.曾国藩家书[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4.

[5]范晓明.略论曾国藩的道德建设方法[J].邢台学院学报,2012,27(4):55-56.

[6]戴素芳.析曾国藩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思想[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7(1):71-74;

钓鱼的启示教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历史课堂;培育;创造型;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5

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提出了“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法”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2012年的“两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着重强调了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他指出,要深化人才体制改革,大力培养造就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青年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由此可见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而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便是教育。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自己的历史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创新型学生呢?笔者在此谈谈自己几点疏浅的看法。

教师要具有创新意识,要用创新的思维重组教材。

创新,不仅给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很难想象一个死搬教参,几十年教案不变,教学方式单一的教师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新课程倡导,教师不能仅停留在“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只有这样,教学才有活力,教学才有创造性。目前,教师本人的创新能力主要通过自我学习获得。历史教师不仅要精通本门学科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对文学艺术、地理、政治、经济、军事、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也应涉猎。广博的知识是创新的基础,具有了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创新。把创新教育引入课堂,学生也只有在具有创意的教学中才能潜移默化,逐步培养起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成为真正的创新型人才。那种“照本宣书”的教师是培养不出“创造型”学生的,只能训练出“书呆子”。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对一些比较难处理的教学内容或者相关的内容可以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对教材进行一些加工处理或者变动,不一定要按照教科书的顺序讲。如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朝的统一”中有一个问题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在这一课中,教材就介绍了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三方面的措施,然后把思想方面的“焚书坑儒”放在了第10课“秦末农民起义”里介绍,把军事上的“筑长城”放在了第18课“卓越的工程”中介绍。我为了让学生对秦始皇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在讲完统一文字后,就直接将“焚书坑儒”和“筑长城”拿在前面来讲,这样可以让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这五个方面系统地了解秦始皇的统一措施,形成一个整体认识。

(二)在教学中通过情境体验,如编排历史剧,答记者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创新能力的体现。学生们在编排历史剧的时候,他们对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等的理解都离不开想象。想象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在头脑中重现历史,而且丰富的想象力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比如在学习《张骞通西域》这课时,课前可以让几位学生根据课本上的小字内容,结合他们自己查的资料,写一出汉武帝招募人才出使西域,张骞去应征的剧本,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表演。学生们编排历史剧的过程实际就是一个创新过程。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手势,把汉武帝的雄才伟略和张骞不怕艰难险阻、对国家的忠诚、富与冒险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形式不仅有助于学生们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身临其境地扮演历史人物,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感知丰富多彩的历史画面,感悟历史,而且还有助于学生组织、表达、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参与历史剧的编排,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历史素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得到很大幅度的提高。在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中,可供学生表演的素材很多,如商鞅的“徙木立信”,“大泽乡起义”、“刘备三顾茅庐”、“文成公主入藏”、“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关于香港回归的谈判”、“重庆谈判”等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种角色扮演对学生的学习热情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让学生在表演中完成对孝文帝迁都的理解也可说是一种创新。当然,我们在编演这些历史剧的时候,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否则学生的表演就会内容简单,形式单一。另外,教师也可让学生扮演记者,回到某个朝代,对某个历史人物进行采访。通过这种答记者问的方式,来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

(三)以历史的眼光捕捉社会热点,紧密结合教材主干知识,培养学生开放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把课本中的知识点与课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比历史和现实,使讲授的内容综合化,尤其是要注意教学过程与方法的开放性。教会学生运用历史观点来分析时事,并在分析思考中获得启示。如、问题、中日关系问题、中美关系问题、中国古今改革问题、中国国家统一的问题。通过这种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争相发表自己的看法。现在的问题是个焦点问题,当涉及到这个问题时,就注意把有关的一些历史事件与当前的统一问题结合起来讲,让学生意识到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有个《今日关注》节目,许多学生喜欢看,当讲到一些热点问题时,他们就会旁征博引。最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开动了脑筋,激活了思维,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拓展国际视野,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例如讲诸子百家时,联系“浪费粮食”的这个主题,我把学生分成儒家、法家、道家三组,学生围绕各自的观点进行讨论。儒家组持浪费粮食是品德问题,主张采用思想教育的观点;道家组认为浪费粮食是个体行为,主张顺应自然,让人自我觉悟;法家组则认为浪费粮食是违纪行为,主张惩戒。教师最后加以引导,三者不应互相排斥,他们都对形成学生爱惜粮食的良好习惯起着重要作用。这样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加强了学生实际分析应用能力。又如,在学完《南方的初步开发》这一课时,可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开发也给江南的生态环境带来了重大的破坏,这种开发是应该被禁止的。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你如何看待经济开发与环境破坏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开放性内容的切入与渗透,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达到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

(四)让学生动手绘制简单的历史地图,制作表格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动手制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发展他们的动手能力。我经常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到黑板上来写一写,画一画,培养其动手能力。如上《战国七雄》时,让学生到黑板上画出7个国家的位置,并向同学们讲解。象这样让学生到黑板绘制简单的历史地图还可以有《丝绸之路》示意图、《隋朝大运河图》、《长征》路线图、《新航路的开辟》路线图,《三角贸易》路线示意图等等。又如:学习了秦始皇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后,让学生动手绘制中央集权示意图,并且鼓励学生发挥其创造性,开动脑筋,尽可能地制作多种形式的示意图,之后请四个学生试着把他们的成果展示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在作业纸上写,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所写的情况进行课堂纠正,并归纳总结,这样学生对知识点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让学生多动手,这样不仅可以使课堂气氛融洽,学生思维活跃,而且可以让同学们从动手中感受到参与课堂教学的乐趣,并在成功中体验到快乐和满足。

创新既是新世纪教育发展对教师的新要求,也是对学生的新要求,同时也是新课改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我们教师只有在具体教学中要灵活实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展对现代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永新《创新教育与理想教师》

2.张一平主编《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项军主编《全面优化中学历史教学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4.赵恒烈、冯习译著:《历史学科的创造教育》,山东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四年级语文教案范文 下一篇:独坐敬亭山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