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农村职高生树立自信

时间:2022-08-05 08:20:30

如何培养农村职高生树立自信

由于社会、家长及学生对农村职业教育认识上的偏见,来职高读书的学生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冷落也说是顺理成章。我们学校每年都组织教师把录取我校学生的通知书亲自送到考生的手中,经常遇到这样的尴尬。我们不辞辛苦劳累、翻山越岭、走了好多的路,也问了许多人好容易找到考生本人,把录取通知书亲手送到考生手里。当学生拿到通知书时的那种表情是一脸的无奈,邻居问他们录着什么样学校时,经常听到是“录着烂职中”,从这些表情和话语就足以说明农村职中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了。说白了录着职中是“低人三分、没脸见人”,拿着职中的录取通知书就是人生的耻辱。

一、正确认识自己是树立自信的前提

农村职业教育面对的就是这样的生源群体,从文化基础知识差,到日常行为规范不能遵守的“双差生”,最可怕的是自己都有看不起自己,失去自信的学生。如何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真正理解“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的含义,何理确定自己的位置,采取行之有效反复训练,逐渐树立自信,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角度,结合教学法内容、针对不同学生实际,作了如下的一些尝试,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要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定位。作为职业高中的学生他们在初中的成绩基本上处于中下水平,选择读职高应该说也是明智之举,但绝对不能错误地认为读职高就低人一等。其实在职高生中也有很多是很优秀的,关键是怎么样和共他人相比,用什么样标准去比的问题。如果要跟读普高的学生去比文化课方面的成绩,那职高生肯定处于劣势。但职高生性格开朗,思想活跃,抗挫折失败能力强,而又能动手,学有一技之长,进入社会适应能力强,很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这就是职高生的优势。如果用职高生的优势与普高学生相比,职高学生不就有了自信了吗?所以我常常给学生装灌输这样的理念:用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相比,你就会觉得自己是最棒的,这就是自信。“只有充分肯定自己,才能树立自信。

(二)有自信的人才有人生发展的动力。自信是自己相信自己,对自己所具有的现实力量持积极肯定的心理状态。自信的人,在困难面前能看到机遇和希望,而消极自卑的人,则只能看到困难和失望,所以说自信是打开自己潜能宝库的钥匙。人的潜能犹如一座待开发的金矿,蕴藏量无穷,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座潜能金矿。充满自信,才能开发出埋藏在深处的巨大潜能,能力才会得到极大的提升,人生才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而丧失自信的人,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往往是自暴自弃,有的还自轻自贱,从而放弃努力。没有自信的人,是不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

(三)职高生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人类社会博大精深,知识的海洋是无穷无尽的,再你有成就的人都不可能是全才,更何况是职高生。我经常在课堂上结合所学内容经常鼓励学生,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同时要敢于肯定自己的成绩。我校已毕业的学生中就有这样的例子,他是学机电专业的,平时有几门文化课都不好,像政治课经常不交作业,但他对专业课特别感兴趣,电工基础知识从理论到实作,接各种电路组合控制开关,他动作既快规范。学电焊比别人领会快,动作熟练,而且焊接缝很规范,在技能鉴定考核考了中级工,而且用时最少,得到了考官的好评。有一个学旅游专业的女生,在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考98分,评定为一级甲等的好成绩,是我校职高生参加普通话测试以来的最好成绩。

二、在人生的两种境遇中实现人生理想

中职学生能树立自信这只是人生迈和成功的第一步,当然也是关键的一步,没有自信不行。如果只有自信而没有真才实学,那只是夸夸其谈。人生中不可避免的都有要面对两种境遇――顺境与逆境。

(一)顺境为人生发展提供机遇和有利条件。在顺境的条件下,人的发展目标和需求可以顺利实现,有利于人主动创造机会,借势而上,不断取得成功,但顺境也容易使人沉浸于安逸养成惰性和骄、娇二气,缺乏危机和奋斗的欲望与冲动,这些恰恰是导致人生失败的因素。长期处于顺境里的人,就象是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当逆境来临时,往往表现脆弱,反而容易失败。因此在顺境面前,要居安思危,有忧患意识,善于抓住机会,创造机会促进自身发展。

(二)逆境可以磨练人的意志,帮助人正确认识自我。逆境是对人生的巨大考勤验,经历逆境的考验和磨练,在克服困难的实践中,养成勇于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在逆境中可以暴露出许多在顺境下不易发现的问题和弱点,给人以深刻的经验教训,有利于促进人的成长。逆境可以积累人生经验,逆境还可经催人奋进。

(三)顺境和逆境是辩证统一的。在人生发展中,顺境和逆境经常是互相转化的。如果在顺境中安逸懈怠,骄奢放纵,顺境就会变为逆境;而在逆境中奋斗崛起,逆境可以变成顺境。人要有宽广的胸怀,能容纳下生活中的悲喜宠辱,得意不张狂,失意不自贱,做到宠辱不惊。顺境时要有忧患意识,逆境时要不懈奋斗,不做命运的奴隶,而做命运的主人。

(责任编校:白水)

上一篇:认知学徒制视野下的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培养 下一篇:新课程下“分层施教”的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