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与三月节

时间:2022-08-05 08:02:14

清明与三月节

清明是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之一,大约在每年公历的4月5号或前后一天。闽南人视清明和冬至为一年里两个最大的节令。据说,许多年老体衰的病人一般很难熬过这两个节气,尚能熬过这两个节气则大有可能再延续他的生命。闽南人把这两个节令都作为祭祖追本溯源的节日。

冬至祭祖为秋祭,清明祭祖为春祭。闽南人大多在清明春祭时扫墓,也有一些地方在冬至时扫墓。闽南秋祭,以合族在宗祠共祭祖先为多,春祭则各家各户以祭祀各自的祖先为多。

清明祭祀祖先、上坟地扫墓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俗。《厦门志》载有:“清明,各祭其先。前后10日。墓祭挂纸帛于墓上。妇人亦出郊展墓踏青,采新簪之。”

对于闽南人,清明是个很重要的节日,闽南及台湾、金门有俗谚说“清明无回就无祖”。远赴外地者在一般情况下都要赶回家过节、扫墓。旅居海外的侨胞不能回来的,一般要事先汇钱回家,资助备办节日和扫墓之需,以表游子心意。

扫墓在清明前后十天进行。扫墓时全家出动,并备牲礼、纸钱、香烛、鲜花,有些还要带上锄头、劈刀、红漆。上墓祭扫时先清除杂草,打扫墓埕,如墓地有倒塌、损坏,还要先行修整、培土,俗称“培墓”或“巡墓”。如墓碑上的字迹积垢不清,则要擦拭干净,再以蛋清调和朱砂,用毛笔描涂字上。晚近则多用红漆。

巡墓之后在墓桌摆上祭品,点燃蜡烛,一家老少依序上香祭拜。同时,要在坟墓边上的“后土”也摆上祭品,祭祀保佑祖先坟墓的土地公。

扫墓还要买一种彩色长方形的墓纸,用土块或石块将其压在坟墓的边上,俗称“压墓纸”或“挂纸”。墓纸大小约同书纸,中间凿一行行的波形纹,五颜六色,让人远远看就知道是有后人祭祀的墓地。

当一切程序完成后,掷R卜得祖先同意,便可烧化纸钱、放鞭炮,再将祭祀的酒洒于墓前。这时全家要取祭品中如猪腰饼、米龟等点心在墓边上与祖先共享。据说,后人吃了祖先享用过的点心,会更加聪明、健康。

离开墓地之前,家长要带着全家仔细熄灭香烛火星,以防酿出火险。

闽南还有很多人家春祭不在清明,而在农历三月初三,又称三月节、三日节。

三月节的习俗有几种传说。一种说是郑成功驻厦时期,清军攻陷同安城,同安居民惨遭劫难,幸存者甚至无法寻觅自己的亲人,就共同祭祀因城破死难的祖先,民间称“陷城祖”。据说当时清明将至,但满城尸体已腐,幸存者只好将“陷城祖”共同掩埋,并于三月初三这一日作为死亲共同的忌日,共同祭祀,以后相延成俗。

还有一种说法,也是与郑成功有关,说的是清明二字,清在明上,闽南百姓多拥护郑成功,反清复明,因此不愿在清明这天祭祀祖先,改为三月节。

还有民俗学者指出,三月节是闽南原住民古百越族一个重要的节日。闽南人是中原汉族与古百越族融合而形成,因此保留了三月节的习俗。恐怕这一说法会更准确些。

闽南的清明三月节扫墓的前一天和扫墓回来,要在家中厅堂“祖公龛”前祭告祖先,当天回来更要备牲礼祭祀。当晚举家聚餐,往往不可或缺“薄饼”这道菜,形成吃薄饼和以薄饼祭祖的习俗。

“薄饼”即春卷,也有叫“润饼”。厦门薄饼包裹的菜与云贵、两广的有所不同,佐料也不一样。厦门薄饼一般不用豆芽菜,而是用高丽菜、冬笋、胡萝卜、青豆荚、三层肉、豆腐干,一概切成细细的丝,再掺进虾仁、海蛎,一起用重油炒,然后熬烂。最好是起锅后,搁冷了,再熬第二遍,味道更加鲜美。佐料也特殊,要用一种生长于海中礁石上的海苔,俗称“虎苔”。虎苔捞起后,晒干,用油稍稍炒过,装一盘,连同薄饼菜一道端上。包时先将虎苔铺一些在春饼上,再铺一些捣碎的花生贡糖,然后把薄饼菜、芫荽等搁上卷起,入口香甜,美不可言。

过去虎苔是非常大众化的食品,有些穷人家还将其炒来下饭。近年来说虎苔能降血压,顿时名贵起来。加上捞虎苔、晒虎苔是非常辛苦、麻烦的事,产量下降,市面虎苔竟罕见了。

清明时节春光明媚、百花齐放,自古以来就有踏青的风俗。举家扫墓之余,顺便登山望海,凭高远眺,或赏烂漫山花,听茶山褒歌;或观花间彩蝶翻飞,引风筝青云直上,其乐融融。旧时闽南踏青除了登山赏花、风筝扑蝶,还有采百草、荡秋千、斗鸡、射柳等。健身怡情,身心俱佳。

现今闽南清明虽土葬改火葬,墓地较少,多集中于现代陵园和寺观祖先牌位寄存处,但祭祖扫墓风俗依旧。这一日必全家齐聚,共往陵园祭拜,而后寻一景色秀丽之处,品茗聚餐,畅叙亲情,尽欢而归。只是,祭祖扫墓习俗所寄寓的追远报本、喝水不忘挖井人的感恩理念,似乎渐渐淡漠。先祖何人,何德何功,家史族史,可有几个年青人兴趣?若清明三月节,空有礼俗之壳,而不知礼俗之义,可叹,文化之传承。

厦门市闽南文化

研究会

2000年2月成立,现有会员400多位。本会致力于闽南文化的传承、保护、研究、创新、宣传、交流、以及非遗保护和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工作。

上一篇:百看电子书与百度的威胁 下一篇:揭开书系构筑之谜